1.点击网站首页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帐号充值
2.可选择不同档位的充值金额,充值后按篇按本计费
5.登陆后可阅读免费专区的精彩内容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旅游也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还能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对此,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的人才也有了全新要求。本文将对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展开相应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旅游;旅游管理
一、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育途径具有滞后性
智慧旅游要求院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时候,在注重人才培育全面性的同时,还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这样才能为旅游行业培育出大量的优质人才。目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还不是很成熟,人才培育目标还不是很精准,培育出的人才与行业具体要求不相适应。此外,还有少数的院校在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时,会一味地借鉴国外已成型的培养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我国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也没能将旅游管理专业区域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凸显出,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智慧旅游发展需求。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通常是按照“金字塔”模式培育人才,这种培育模式与目前旅游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求院校智慧旅游管理教学改革遵循行业需求,注重学生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多数院校并未意识到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影响,人才培育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从而影响到智慧旅游管理人才培育效果。
(二)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还有多数中职院校未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智慧旅游课程,也没有意识到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此外,院校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不是很重视,这就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失衡,不仅会制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还降低了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还有部分中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夯实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交叉学科、通识性知识教学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实习或是正式工作时学习这些知识,长此以往,不利于提升中职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遵循理实一体化教学原则,既要注重培育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着重提升中职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此外,还要激发出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培育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辅助,但目前部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强,师资队伍整体质量还有待加强,难以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并且在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经常会出现脱节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院校要不断加强智慧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跨行业的需求
(二)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专业要求院校要突出人才培育的专业性,从而将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此外,我国旅游行业正朝着品质旅游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通识性教育,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服务。
(三)能够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随着智慧旅游的提出,旅游边界变得愈发模糊,已将国家以及区域限制突破。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愈发的大。因此,智慧旅游管理教学要围绕着这些变化来开展,以此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选择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也越来越多,就需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中职院校要构建更为多元化、科学化的人才培育体系,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交叉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教学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育目标
(二)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要想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院校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院校在加大院校内部专业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既具备旅游专业相应的教学能力,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有效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首先,院校要勇于打破限制专业教师引进的诸多因素,可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聘请企业中旅游管理人才到院校兼任教师,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实战经验。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院校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培训平台与机会,并与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提升培训机制的针对性,从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考核机制也需要完善,将考核范围拓宽,实施教学评估社会化和公开化,构建多样化评价标准,借助考核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得以建设。
(四)丰富校企合作形式
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对于学生的业务能力过于强调,因此对专业技能的重视高于综合素质。例如,校企合作的形式多以景区考察实习、旅行社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智慧旅游则要求中职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与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涌现出了很多的在线旅行服务商。这一新的服务组织形式出现,说明了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愈发的高,很少院校能够与在线旅行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此时,院校就可以考虑与智慧景区、民宿、徒步旅行等新颖的旅游组织和服务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将最前沿的旅游行业管理以及行业发展需求提供给中职学生。另外,院校还可以与这些企业构建教学培训的合作关系,双方可以相互借用各自的教育资源,进而培育出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专业性人才。
(五)构建产教研教学系统
(六)加强学生职业规划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院校智慧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因此,要将智慧旅游管理人才培育目标明确好,进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质量。此外,还需与智慧旅游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与内容,以此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更好地为智慧旅游输送大量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晓颖.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当代旅游,2021,19(29):94-96.
[2]张了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1(19):90-91.
[3]张洪占.基于智慧旅游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旅游,2021,19(16):83-84.
[4]吴春柳,孙希瑞,荆亚宇.“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14):185-187.
[5]侯玉霞,赵映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求知导刊,2017(25):3.
[6]刘玉梅.“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