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优选九篇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交媒体的定义及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失效

当然,特朗普的个人品牌塑造和熟练的社交媒体传播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4年1月8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学徒》(TheApprentice),主演就是唐纳德特朗普!第一季一播出就风靡了全美国,连续4个月位居收视冠军宝座,平均家庭收视数达2070万,最高家庭收视数达4010万,成为5年中18―49岁成年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学徒》也成了一部真人秀的教科书,从“学徒”到总统就是一场完美的真人秀。

为什么Facebook会突然转向支持特朗普呢?据说小扎通过分析Facebook的数据,发现已经有90%以上的人支持特朗普,所以立刻转变航向,转而跳到特朗普那一边了。这样的大数据和实际民意获取,传统媒体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Facebook这种社交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报纸和电视都是单向传播,缺乏交互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虽然也可以用抽样问答的形式来统计,但因为是小样本,存在采样者因个人的主观意愿,很容易对采样人群进行偏向性选择,对各类变量精准把控具有一定难度,造成结果偏离真实意向。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整个美国大选过程,不仅再一次重创了传统上的媒体“皮下注射”效果学说,更为重要的是连传播学界奉为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也被颠覆。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大选的议程设置理论最终在50年后的美国大选中被历史改写。究其原因,莫过于基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失效以及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方式的兴起。

二、社交媒w发展历程的回顾

有人把社交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1.0:个人社交时代――内容互通;社交媒体2.0:全民社交时代――关系互动;社交媒体3.0:移动社交时代――物物互联。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和物联网让社交媒体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网络的构建,信息传播进入了关系传播,一些社交媒体成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从而把新媒体经济导向关系经济。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传播赋权,那么社交媒体则促进关系赋权。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对个体的赋权模式发生了范式转变,关系赋权作为一种全新的赋权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个体及其他关系资源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力格局与游戏规则。

许多运营者不仅希望能够将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变现,而且渴望发掘社交媒体的连接能力。由于担心社交平台运营对于直接关系的稀释,运营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以点赞和转发为基础的虚荣指标,他们开始专注内容与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连接。在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中,关系转换和关系重构最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社交平台,研究关系转换比研究关系本身更重要。张洪忠教授认为,社交媒体的价值观传播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关系,不但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面”上传播关系,更打破了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建构方式。

三、社会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大众传媒的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恐怕需要从传播学近年来的发展上来寻找。笔者试图从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公共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社会化传播(socialcommunication)这三个概念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失效的原因。大众传播强调“受众”被动性,公共传播强调传播的公共性,社会传播强调大众参与和水平传播。

大众传播主要是机构性的,以五种大众媒介为传播介质和不确定数量的“受众”是它传播的对象,多为单向无反馈传播。公共传播是一个近年来使用频繁的新概念,尽管讨论较多,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胡百精、杨奕在《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认同与公共之善。”[2]吴飞在《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学是基于公共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社群实践活动,为人类的权利的平等、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支持。”[3]社会化传播,不强调传播主体,而强调传播方式,指传播方式是弥漫的、对象是多样的、广泛渗透的。公共传播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社会性媒体进行社会化传播。可见,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无论是大众传播方式还是公共传播理念,都可以借助于社会化传播的方式进行。

社会化传播偏重于运用社交媒体,一般是指一种传播方式或营销策略。但是,社会化传播并不只限于社交媒体,还包括每个互联网上的人,他们都在传播的节点上。有学者指出,传播的5W中的主体有可能会消失。如果从传播战略(为获得某种效果所进行的传播)角度看,社会化传播可能主要偏向于一种客观的或者事后的描述,而很难事先策划和掌控。那么,社会化传播这个概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了。当然,也许正因为如此,社会化传播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新意。

然而,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必须说清它是什么和它不是什么,如果一个概念太无边界、太模糊,就容易让人觉得它可有可无,也不利于它得到承认和推广。社会化传播还是有主体的或者说是多主体的,传播也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复杂化。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传播理论需要重构。

“传播领域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传播渠道从互相分隔到跨界融合;传播对象从被动接受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范围从地方化到全球化;传播效果从传者基本可控到传受双方共同发挥作用。”[4]最近,可口可乐成立了北美社交中心,这是一个实时新闻编辑室,用来管理所有可口可乐商标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事务。可见,互联网世界里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即社会化传播时代。

其实,在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形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社会化传播生态已经形成。问题是我们对此研究还不够,社会化传播的理论尚未构建起来,因此未能用来解释和指导传媒变革,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之火已经燃起。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电台;互动

一、社交电台的出现

1、社交媒体的铺垫

社交媒体的概念十分宽泛,早在2007年,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Mayfield)在自己写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issocialmedia)[1]的电子书中。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我们认为,社交媒体就是依赖于网络的个人网站,博主可以通过个人设置决定自己网页的形式,并通过个人状态、照片等其他应用进行装饰,同时博主之间可以不断互动的互联网形式。

2、社交电台概述

北京菠萝台是北京人民广播网,利用网络把其所有频率节目整合形成的网络电台,2011年8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以下简称北广菠萝台)正式上线。

在网络电台的发展历史上,菠萝台是第一个国内可以自由编排收录、创作上传个人喜好广播节目的网络电台,同时页面设计新颖、活泼,功能体验简单、方便。

二、社交电台的社交属性

从社交一词的意思来看,“社”强调“社会性”,是受众参与社会的一个渠道和途径;“交”则强调“交互”和“互动”。无论是社会性还是互动性,社交媒体最基本的是自主性,受众通过媒体把个人意志体现出来。

1、自主性

北广菠萝台的注册用户(菠萝蜜)在创建自己的网络电台时,可以自创节目单,每个时段都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各个频率的节目,形成固定的节目单,无需每天重复此动作。

菠萝台拥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600余档直播、回放栏节目,网友可根据个性化需求,在这个庞大的音频资料库自由定制节目。听众在哪一个时段想收听何种类型的节目,都可以满足需求。北京菠萝台还把菠萝蜜创建的电台基于节目类型分成综合菠萝台、戏曲菠萝台、娱乐菠萝台和音乐菠萝台。使菠萝蜜们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每一位菠萝蜜都可以浏览其他菠萝蜜的主页,收听其他菠萝蜜的节目,如果发现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可以把该节目放到自己的节目单,替换掉以前的节目。

2、互动性——边听边聊的互动与反馈

互动被定义为“对一种媒体的潜在能力的度量,这种潜在能力能够使用户对媒介沟通的内容和(或)形式施加影响”。[2]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者可以听到来自受众的声音,从而形成良好的反馈与互动。

3、参与性——用户自制节目

而菠萝台的每一位菠萝蜜都可以在个人主页中上传自己制作的音频和视频内容,同时也可以上传照片,博客,创建各种菠萝台,真正实现了博主的自主选择和无限互动。这种参与性以前往往见诸于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或者人人网、开心网的社交网站,而真正实现在网络电台还是第一次。

三、社交电台的传播意义

1、突破传统的议程设置,强调网民参与

对于社交电台的用户来说,无论是从社交媒体的应用上讲还是从它的传播内容上来看,它都是大众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意愿而定的,它所反映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在社交电台,每一位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节目单,什么时候听什么节目完全由自己决定。而社交电台就是个人进行自我议程设置的充分体现,菠萝蜜可以自己上传节目,也可以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重新编排,都是个人喜好的充分体现和“议程设置”的转向。

2、“把关人”理论被削减,公民新闻崛起

在新型的传播环境下,所有公民彼此处于平等地位,边缘可以成为中心,弱者也可以成为焦点,“把关人”不再把持信息流动“关口”,信息能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进一步凸显了网民的主动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信息把关人,媒体往往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受众往往是被动接收信息。而像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在这里充当的是“引路人”角色,可以通过主页推荐、栏目设置等方式实现部分的“把关”功能。在北广菠萝台里,菠萝蜜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实现了对社会既定表达媒体的颠覆与解构,甚至是解构与颠覆了传统媒体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与思想诉求。

3、传统的效果理论弱减,强调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经历了从强大效果论到适度效果论再到有限效果论的历程。从最早媒体报道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到后来这种作用逐渐在减少,其实反映的是受众对于新闻的选择。而社交电台就突出了用户对节目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菠萝台,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结语:网台融合与互动是传统广播发展的重要机遇

杰克·富勒在《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中提出了“相对优势领域理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信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网络技术和音频的融合使得网络电台有了运转的平台,强大的流媒体技术则使得菠萝台能够按照菠萝蜜的要求自动转换网络频率。

社交电台的出现,是网台互动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传统广播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新媒体的出现让广播的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社交电台让传统广播的“听众”变成了新媒体广播的“用户”,只不过现在的网络技术还没有能够让用户直接接触社交电台,而随着网络宽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的又一个春天到来就不会遥远。

【注释】

[1]AntonyMayfield.Whatissocialmedia[EB/OL].icrossing.co.uk/ebooks.

[2][意]玛格赫丽塔·帕加尼著.多媒体与互动数字电视—把握数字融合所创造的机会.罗晓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9.

有学者提出:现代社会是主要以“半熟人”或“陌生人”为交往关系的社会结构,强调陌生人之间应该如何“对待”的问题。①学者刘德寰从传播的角度,认为媒体促使人类进入了半熟社会,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的诞生,让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只建立在熟人之间。

半熟社会中“手机人”的特征

1.生活时空不受限制。“手机人”没有固定的生活节奏,媒体习性会因技术革新而更换。同时,手机是私人媒体,让公共空间变得狭小,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手机让人际交流形成一条曲线地图,二者并不相熟,却因手机而“绑”在一起。

2.手机所营造的虚拟社交渐成主流。中国一直是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手机人”在半熟社会里如鱼得水,营建自我的社交圈。手机并不是陌生人社会的加速器,“手机人”只是生活在社会中普通的人。现阶段的“手机人”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媒体依赖的层次,进化到“人机合一”的程度。

3.凸显个性化,富有情感。“手机人”自身是有意识、有思想而不被手机控制的人。半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互需要,被需要超过了自我需要。此外,半熟社会的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大,所以占有信息资源的人能够较快地获取社会资本。

“手机人”在半熟社会中,思维理性化与盲从化并存。注重追求个人的满足,人与人的交往偏向于获得利益。但这并非绝对,因为中国的传统伦理观点和道德约束的力量并没有完全丧失。手机与人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情感,不是单纯的工具。

“手机人”产生的原因

1.时代使然:媒体格局的重新组合。时代赋予了手机新的使命,传统的媒体格局已被互联网打破。个人与个人散点式的传播模式与互联网的海量传播相结合,让人们进入到“信息社会”。新媒体赋权的今天,“手机人”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成为公民记者。福柯提出“全景敞视”的观点,新媒体的发展让“全景敞视”的世界提前到来,手机就是监视生活的“摄像头”,让更多细节公之于众。

3.人际交往:真实与虚拟的情感沟通。手机为人们营造了虚拟的社交,能为人们扩展圈子。手机是24小时待命的“朋友”,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相对于真实交往,虚拟社交成本很低。人们被持有手机的对方需要着,渐渐地都成了“手机人”。

“手机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手机所营造的传播环境具有虚拟性和封闭性,它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此外,手机让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目的带有功利性。目前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手机造成了人与人的疏离,“手机人”专注于手机而忽略身边的交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陌生人”。

注释:

①黄瑜:《“人际冷漠”的伦理困境――“道德认同”的现代性难题与应对》[J],《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6期

关于受众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News-Record网站一样。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界定了社会化消费者与SNS用户忠诚度的概念,基于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3种社交网络用户保持策略,包括:基于动机理论的用户忠诚度保持、基于沉浸理论的用户忠诚度保持、基于认同理论的用户忠诚度保持。

关键词:SNS;社会化消费者;动机理论;沉浸理论;认同理论;忠诚度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10

0引言

1社会化消费者

1.1定义

1.2社会化消费者忠诚度

根据图1展示的社会化消费者忠诚度矩阵,可制定出社会化消费者忠诚度保持策略:从提高消费者重复购买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取向两方面提升消费者忠诚,保持潜在忠诚的用户,尽量将虚假忠诚和缺乏忠诚的用户转变为理想忠诚。

2社交化消费者忠诚度保持

2.1基于动机理论的消费者忠诚度保持

(1)外部动机是消费者受系统功能驱动而不得不实施的行为,受社交网络的技术水平、制度合理等外部因素影响很大。外部动机强调的是消费者使用后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常常带有功能性、实用性的色彩。

2.2基于沉浸理论的消费者忠诚度保持

2.3基于认同理论的消费者忠诚度保持

社会认同理论是指处在社群团体的成员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并将自己与非社区成员区分的心理状态。成员认同某一群体,且愿意接受该群体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种认同感会促使成员积极参与社群活动。社会认同感的产生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①认知。个体对自己在社群团体中的成员资;格的认知,体现在接受团体的管理和认可团体的规则;②情感。从团体的一份子到对团体的精神依恋或情感承诺;③评价。对个体自身存在于团体中的价值的发现和评判,体现了充分的主人翁意识。在社交网络中,只有消费者对所归属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他才会积极参与有群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3总结

【关键词】网络传播;表情包;情感表达;身份认同

一、表情包的概念界定

二、表情包的兴起

表情包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情符号应用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斯科特法尔曼将“:-)”用来表示“微笑”之时,此后ASCII字符正式被运用于社交平台之中。接着,日本运用ASCII字符来模拟各种肢体动作,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颜文字”。第二阶段:伴随着社交媒体的疾速发展,网络交流中新一代卡通图像出现,腾讯公司随即开发了“自定义表情”。最初的自定义表情分为JPG格式、GIF格式(即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电视作品、动画片段等均可成为表情符号的制作选材,且多为UGC生成内容。第三阶段:现今,流行于网络平台的表情包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这一阶段的表情符号的表现形式多以明星、现实中人们的夸张动作的照片加上文字制作而成,例如电视剧中表现夸张的人物、沉浸于演唱曲目的歌手等,常会成为表情包的创作素材。

三、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情况调查

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问卷发放,为本文提供数据依据。通过几天的调研,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73份,主要针对18至24岁青年群体,这一群体占有效问卷人数的63.37%。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情况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人数为273人。其中男性人数7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7.47%;女生人数为1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2.53%。2、年龄情况参与问卷访谈人员的年龄分布如下:18岁以下7人,占总人数的2.56%;18-24岁173人,占63.37%;25-30岁13人,占4.76%;31-35岁3人,占1.1%;36-45岁18人,占6.59%;45岁以上59人,占总人数的21.61%。3、受教育程度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17人,占总人数的6.40%;高中39人,占总人数的14.13%;专科63人,占总人数的23.17%;本科121人,占总人数的44.16%;研究生及以上33人,占总人数的11.69%。

(二)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在调查中,每天使用表情包15次以上的人数为171人,占总比例的64.53%;每天使用表情包5-15次的人数为92人,占总比例的34.72%;每天使用表情包5次以下的人数为2人,占总比例的0.75%。2、用户喜欢使用的表情包类型经过调查发现,用户喜欢使用的表情包涵盖了纯文字类型、真人面孔配少量文字类型和卡通形象类型(如暴走漫画、网友手绘等)以及其他类型,其中喜欢卡通形象类型(如暴走漫画、网友手绘等)的人数最多,占比83.14%,其次是真人照片中加注文字信息类,占比50.96%。

(三)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用途

(四)网络传播中表情包的使用分析

四、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使用便捷,丰富聊天内容

(二)娱乐性较强

有趣、诙谐、幽默、适用范围广成为了表情包作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相识已久的沟通双方还是彼此陌生的沟通双方之间,使用表情包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快速缓和尴尬、增加幽默感、进入聊天状态。对于年轻一代的使用者来说,表情包是一个表达情感、放松情绪的载体,同时也是互联网泛娱乐化的突出体现。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凭借真实、活泼的采访表现而迅速蹿红的20岁国家队游泳小将傅园慧,其接受采访时的表情被网友们截屏,并配以“我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等经典语句制作出“傅园慧系列表情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3]他的看法,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网络交流中表情包的传播比单一的文字传播更加具有娱乐性,而表情包中所蕴含的娱乐性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网友的热情。其中的娱乐性可理解为社会亚文化群体通过搞笑、模仿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解构。

(三)契合大众心理,提高受众参与度

〔关键词〕社交媒体;政府社交媒体;韩国政府;政府公共关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28

〔Abstract〕Inrecentyears,governmentsaroundtheworldhavestartedtoapplysocialmedia,thesocialinfluenceisgrowing.TheSouthKoreangovernmentdepartmentshavestartedtoapplyvarioussocialmediatoolsactivelysince2009,whichimprovethequalityofpublicserviceseffectively,increasethegovernmenttransparencyandcitizenssatisfactionwithgovernment.Fromthethreeaspectsofmotivation,policiesandmeasures,thispaperanalyzedthestatusquoandeffectsofsocialmediaapplicationsofSouthKoreangovernment.Basedonthis,thepaperprovidedsomesuggestionsforsocialmediaapplicationsofChinesegovernment.

〔Keywords〕socialmedia;socialmediainthegovernment;southkoreangovernment;governmentalpublicrelations

1文献综述

随着韩国政府部门开始尝试采纳社交媒体,韩国学术界也逐步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第八届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暨第十三届科学合作网络大会在韩国首尔召开,会上韩国学者Khan,Yoon和Park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状况,并且对韩国和美国政府应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对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策略和效果等进行探讨。例如:Chung,Seong和Han(2014)通过分析韩国政府部门应用Me2day的情况来探讨韩国政府和公民之间开展网络互动的特点和结构[8];Myongho,Sam和Sunghun(2013)对韩、美两国政府是如何应用社交媒体的进行了比较分析[9];Gohar(2014)等人将Twitter网络策略分为G2C和G2G两类,来探讨韩国中央政府的Twitter应用策略和效果,结果发现政府部门的Twitter网络策略并不一定能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社交媒体活动的积极性,但它在加强G2G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0]。

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和政策

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在于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以及韩国良好的网络环境等因素,近年来韩国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多种策略来更好地应用社交媒体,同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社交媒体政策和风险管理政策,为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21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动机

211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开展工作

212韩国“政府30时代”计划要求韩国政府积极采纳社交媒体

2013年6月,韩国政府了“政府30时代”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将政府拥有的信息在国民提出要求之前进行公开,重点在于公共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政府与国民的沟通和合作。随着“政府30时代”计划的实施,韩国政府将向国民公开和共享更多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和数据,从以往“政府提供”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每个人为中心”模式,最终建立“开放与共享的政府”。因此,韩国政府部门积极采纳社交媒体可以进一步推进“政府30时代”计划的开展,通过采纳多种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以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13良好的网络环境,较高的网民自律意识以及较为完善的网络监督制度,为韩国政府部门采纳社交媒体奠定了基础

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韩国率先实行了网络实名制,这使得韩国成为了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树立起了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7月,韩国已有821%的家庭连有互联网,784%的国民已有3年以上(包括3年)的网龄,并且852%的国民每天至少使用1次互联网[13]。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服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都促使韩国政府更多地采纳社交媒体,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22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政策保障

分类政策名称互联网振兴网络多媒体广播事业法信息通讯产业振兴法信息保护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保护法案关于促进信息和通信网络利用与信息保护法电子签名法信息化促进基本法电子政府法信息保护产业振兴法个人信息保护关于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与保护个人信息隐私的条例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他通信秘密保护法数字内容管理条例缩小数字鸿沟条例

3韩国政府部门应用社交媒体的举措

4韩国政府部门社交媒体应用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社交媒体平台

42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

韩国政府部门根据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交互性和信息的可控性这4项评价标准,结合各种不同社交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有针对性的使用社交媒体,最大化的发挥了政府社交媒体的作用。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建立中国政府社交媒体评价制度,对政府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具体可以从政府社交媒体内容、政府社交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性、政府社交媒体实际解决的问题等其他方面来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43设置管理者专门运营政府社交媒体

44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采纳社交媒体

45促进政府社交媒体的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SeongEunCho,HanWooPark.GovernmentorganizationsinnovativeuseoftheInternet:ThecaseoftheTwitteractivityofSouthKoreasMinistryforFood,Agriculture,ForestryandFisheries[J].Scientometrics,2012,90:9-23.

[2]Hansen,D.,Shneiderman,B.,&Smith,MA..AnalyzingsocialmedianetworkswithNodeXL:Insightsfromaconnectedworld[J].Burlington,MA:MorganKauffman,2011:284.

[3]Khan,GF.,Yoon,HY.,Park,HW..“Socialmediauseinpublicsector:acomparativestudyoftheKorean&USGovernment”,presentedattheATHSPanelduringthe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ebometrics,InformaticsandScientometrics&13thCOLLNETMeeting,23-26October,Seoul,2010.

[4]JIgnacioCriado,RodrigoSandoval-Almazan,J.RamonGil-Garcia.Governmentinnovationthroughsocialmedia[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3,(30):319-326.

[5]PARKJune,CHOIHong,PARKSung-Min.SocialMediasImpactonPolicyMaking[J].SERIQuarterly,2011,(4):125-129.

[6]GoharFerozKhan,BobbySwarandSangKonLee.SocialMediaRisksandBenefits:APublicSectorPerspective[J].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2014:1-22.

[7]Mergel,I.Government20revisited:socialmediastrategiesinthepublicsector[J].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2010,(33):7-10.

[8]ChungJooChung,SeongEunCho,HanWooPark.SNSusebytheKoreangovernment:acaseofMe2Day[J].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4,(24):25-41.

[9]MyonghoYi,SamGyunOh,SunghunparisonofsocialmediausefortheUS.andtheKoreangovernments[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3,(30):310-317.

[10]GoharFerozKhan,HoYoungYoon,JiyoungKim,HanWooPark.Frome-governmenttosocialgovernment:TwitterusebyKoreascentralgovernment[J].OnlineInformationReview,2014,(38):95-113.

[11]车今善.中韩SNS平台及使用动机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38.

[12]赵在九,娜.韩国媒体社交的现况及特征[J].新闻战线,2013,(3):24-26.

[13]NationInformationSocietyAgency:2013NationalInformatizationWhitePaper(RepublicofKorea)[EB/OL].

[14]GoharFerozKhan,HoYoungYoon,JiyoungKim,HanWooPark.Frome-governmenttosocialgovernment:TwitterusebyKoreascentralgovernment[J].OnlineInformationReview,2014,(38):105-106.

[15]MyonghoYi,SamGyunOh,SunghunparisonofsocialmediausefortheUS.andtheKoreangovernments[J].GovernmentInformationQuarterly,2013,(30):314.

[16]SeJungPark,YonSooLim,StevenSams,SangMeNam,HanWooworkedPoliticsonCyworld:TheTextandSentimentofKoreanPoliticalProfiles[J].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2011,(29):288-299.

[17]ChulmoKoo,NamhoChung,DanJKim.Howdosocialmediatransformpolitics?Theroleofapodcast,‘NaneunGgomsuda’inSouthKorea[J].InformationDevelopment,2014:1-14.

[18]英{斯默格尔,郑思斯,袁嘉祺,等.公共部门的社交媒体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2,(7):128.

[19]刘济群.国外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述评――进展与启示[J].现代情报,2016,(3):158-166,177.

[20]吴云,胡广伟.政务社交媒体研究进展[J].电子政务,2013,(5):42-50.

关键词:社交媒体品牌营销消费者行为模式新逻辑

一、社交媒体特征及发展

(一)社交媒体的特征

1、互动性

传统的媒体是信息单项传输到用户那里,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接受或者忽略传播的内容,没有过多的参与。而社交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一种互动交流。用户可以第一方的身份参与信息的传播,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任何一方进行互动,这样增强了用户的自,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

2、社交性

3、无界性

依据社交媒体的定义,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是社交媒体的显著功能,这也是社交媒体“草根性”的特征体现。用户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产生、传播、接受和反馈各种信息内容,这种网络平台对用户没有任何身份门槛限制。社交媒体的无界性可以激发用户的广泛参与,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

二、社交媒体转变了消费者行为模式

三、社交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从对立到融合

(一)品牌建立与传播

依据定位理论,品牌建立主要是通过填补消费者心智中的空缺(或需求)来完成,如果这空缺(或需求)已经被其他品牌占据,品牌就需要“重新定位竞争”。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的建立仍然遵循以上“空缺原则”,但是传播品牌的渠道和媒介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品牌营销的核心不仅依靠语言文字取得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如果品牌想要进入消费者的心中,最好的方式是在社交媒体上利用视觉(视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

(二)传统品牌营销的模式――对立

在社交媒体大量出现之前,所有品牌几乎都按照消费者“认识―购买―忠诚”的方向运作,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处于单项的对立关系,品牌只有通过不断的单方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力求最大限度的让消费者认识品牌,而后又不断地在品牌的各种塑造上下功夫,让消费者产生认同,再通过不断让利去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消费者在传统的品牌营销中处于被动地位,品牌和消费者站在利益的两端,企业付出的成本和精力与收获的消费者不成正比,因此,传统品牌营销并没有最大化品牌营销的经济价值。

(三)社交媒体时代的品牌营销新模式――融合

四、结语

参考文献:

[2]唐小鹏.社交媒体营销对拓展网络营销渠道的推动作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5(24):38―39

[3]李红新,晁翠华.网络营销与策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梅.web.0时代的营销变革解读[J].经济论坛,2014(8):135―138

[5]邓乔茜,王丞,周志民.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32―42

2个月后的5月18日,腾讯宣布架构重组,将现有业务重新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专注运营电子商务业务。

挖掘社交的宝藏

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赵旭枫在评价腾讯这次重组时表示,“腾讯的架构调整,对应的正是当下互联网最炙手可热的六大商业模式,从这六大战场来看,腾讯能拥有绝对大胜算的市场是网游及SNS两大市场。”

不过,马化腾或许早已为SNS市场的胜算做足了准备。

Facebook的思考

国内社交网站为什么不成功呢?一则关于FacebookCEO扎克伯格的小故事或许能说明些问题:

于是,马化腾拿出了“大数据营销”。

大数据营销

什么是大数据?

腾讯网络媒体总裁刘胜义定义为:如果信息的复杂性、大小已经大到我们很难用一种普通数据工具去描述的时候,不管在采集还是在管理以及预算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大数据。

“大数据”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用户交易数据。特别是互联网社交化的兴起,用户在网上的很多行为数据、关系数据、UGC(用户产生的内容)等。

THE END
1.心理降社交媒体时代的心理守护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欺凌变得更加普遍,这些负面评价也可能对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伤、自杀的风险增加(Hinduja & Patchin, 2010)。 4 沉迷和成瘾问题 社交媒体的设计具有高度吸引力和成瘾性(Alter, 2017)。其不断推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M0Nzc3Nw==&mid=2247532003&idx=4&sn=4a4aa65caac91181e466dc3473ee1132&chksm=ebcd1cc1a773be681764489cf3e23c148acae5c0440e0a7a3a9e75085258272fd66b83c598dd&scene=27
2.交友类app不能有效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一辩稿小贾想暴富开宗明义,交友类app是指以聊天,交友为核心目的app,社交焦虑的中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的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会出现尴尬的社交场合,甚至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社交焦虑不是简单的紧张情绪,是已经达到害怕交往,出现自我怀疑和回避行为。比如去参加聚会,一般的紧张情绪有助于提高警惕性,使自己更注意举止仪态。而社交焦虑的人https://www.xiaocifang.com/i/SB6667d662wGn.html
3.交友app能否有效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现在市场上很多交友app面向陌生人,以找炮友或者对象为主要功能,靠这种功能的app缓解社交焦虑我抱有怀疑态度。但我觉得网络上凡是能产生与他人交流的地方,不仅局限于交友app是可以缓解社交焦虑的。比如豆瓣小组,贴吧论坛,soul 、微博下的回复讨论功能。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981144
4.社交APP能否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仅仅为了生计,婚姻等问题就已是匆匆忙忙,年轻时期又几乎是自尊心最强的阶段,可以说 ,社交焦虑或多或少的发生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 。而交友类APP的存在却可以扩大年轻人的交友圈子,找寻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节约大量线下见面的时间,顺应当今社会现实情况。同时还可以给你提供一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33570245824401187.html
5.交友类APP能有效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一辩稿我方观点是:交友类APP能有效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 开宗明义,定义先行。交友类APP是指以交友为主要功能的APP。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达到预期的目的,缓解是指程度有所减轻,而社交焦虑指的是一种我们自身生物属性变化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效缓解社交焦虑不是指根治社交焦虑,而是指降低社交焦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254364
6.蜜仆官网多尝试陌生交友:心理学家认为,和陌生人打交道会让社交恐惧加深,而熟悉后所产生的安全感能有效使人拜托社恐。不一定是大街上来认识陌生人,随着科技进步,也可以通过同城陌生交友软件来结交新的朋友,比较知名的如SOUL、陌陌、探探等,但这类平台目前鱼龙混杂不适合新人交友,而诸如蜜仆这类的平台更适合社恐患者快速摆脱https://www.yrkjcs.com/newDetail.html
7.社交app排行社交app排行榜前十名社交app推荐社交app排行是一款十分不错的社交软件的排行榜,在软件中大家能轻松的找到各种的社交软件,这些软件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用户不要错过了。http://www.csshytbc.cn/zt/sjpx/
8.焦虑症测试免费,焦虑症测试自测量表免费焦虑症 ,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http://www.jsfctech.com/yx/5g087/
9.如何缓解你的社交压力第四 自己清晰的意识并且看到社交焦虑产生的前因后果 第五在实际生活中,反反复复练习,直到焦虑慢慢缓解,甚至化解。 另外 清晰梳理最核心技能是:静观自我关怀。 如果想更多了解更多的如何与情绪相处,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三本书:《不完美才美—情绪决定命运》《自我关怀的力量》《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后两本书是https://www.jianshu.com/p/d30ae8c2bbf3
10.社交影响范文12篇(全文)2)过度使用社交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下降。相比于网络社交,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更加复杂,更难处理,沉迷于网络社交这种相对简单的交友方式会产生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厌倦感,对网络社交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依赖感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际,产生人际交往障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o4b8e3a.html
11.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自尊中介作用.docxPAGE I 摘要父母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孩子在以后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因此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出有效的建议,本文将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社交焦虑的,并考虑自尊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使用了简版父母教养方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被试施测,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大学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22/8033044032005134.shtm
12.社交压力大,交友有风险,约会app用户竟然容易“自虐”伤身?一周益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发现,使用约会app竟然和一些“自虐”的行为有关系 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可以找到很多热门的约会类app。点击或滑动手指,就出现潜在的约会对象。这种日益流行的交友方式似乎可以更高效、更便利地为很多用户带来“幸福”。 然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发现,使用约会app竟然和https://www.bjsjth.cn/Mobile/Article/Index/7940
13.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定量论文)9300字.docx表3-1自变量测量自变量选项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文史类,理工类是,否城市,农村2.2因变量因变量的选择主要用于考察大学生社交焦虑高低,问卷选择交往焦虑量表(IAS)作为因变量,此量表一共有15个题,每个问题都有相应的五级变量评分,其中3个问题采用负向变量评分,12个问题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35546652.html
14.《如何克服社交焦虑》(美)埃伦·亨德里克森著;冯晓霞译是什么把一次性的震惊变成了持续折磨人的社交焦虑呢?是逃避。简单地说,逃避就是你在情绪紧张时,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些,而去回避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事。 但是,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大卫·莫什科维奇博士是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 大卫·莫什科维奇博士他认为“暴露”可分为4类: https://blog.csdn.net/Lv__Hang/article/details/12044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