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中国法制史:溯法之根源,悟法之精神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中国法制史的学习相比其他课程较为简单,关于中国历史我们一定都不陌生,而中国法制史则是将重点聚焦于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法律制度,目的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只要认真听讲、用心总结、努力背诵相信大家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二、平时学习

课堂是学习最重要的阵地,课后复习总结对于巩固运用知识也很重要。建议按照断代史进行学习,每个朝代都学透之后再进行专题总结。首先,了解每个朝代的主色调,比如夏商更多地体现一种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西周强调“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其次就是按照【立法概况/刑法/民法/经济/行政/司法制度】六大部分来梳理脉络。

以唐朝为例:

(1)立法概况:①立法指导思想②法律形式③法典④法律特点

(2)刑事立法:①定罪量刑原则②罪名③刑罚

(3)民事立法:①契约②继承③婚姻④其他

(4)行政立法:①行政机关:三省六部/两府三司…②官吏选任③监察制度

(5)经济立法:①土地②赋税③专卖……

(6)司法制度:①司法机关②诉讼制度

按照断代史将内容梳理好之后,进行像罪名变化、诉讼制度、监察制度等的专题复习总结就更加高效。从两个层面进行整理总结,不仅复习效果更好,而且对于期末考试也会有很大帮助。

三、期末备考

在做好平时的总结复习工作后,期末复习的方向就会明确很多。相比于平时知识掌握面面俱到,期末复习备考更要抓住历朝历代法律制度中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可以多加留意。复习时最好首先按照朝代梳理框架,在框架中不断填充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并且提早复习,巩固加深记忆。

一位谦虚且不愿透露姓名的学霸

授课老师:李云龙

一、日常学习

首先,课前可以有针对地进行预习,比如了解要学习的这个朝代的主要特征,如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复习上节课记的笔记,以及提前阅读课本等。

二、期末复习与考试技巧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的复习可以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宏观层面上对于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条是具体的知识点的准确背诵。在宏观上,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起源、发展、形成、演变与转型这五个阶段,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脉络,并且把这些阶段与各个朝代进行对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把各个朝代都作为一个主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在具体的知识点上,要打好基础,平时勤整理笔记,形成周期复习的好习惯,在复习与背诵时还要注意细节,把重要的制度记忆精准,如在背诵六礼时,不仅要把定义背会,还要把顺序记住。答题时要分点作答、逻辑清晰、卷面整洁,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注意回答要精准,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在作答时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最后,祝大家能够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授课老师:孙康老师

一、课堂学习

1.课前充分预习,将老师第二天上课要讲的内容浏览一遍,并简要总结通过自行预习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看听课的时候能否得到老师的解答;

2.课中的关键是理解老师说的内容,不着急记笔记,但是也要记!要学会思考老师讲的知识,如果有逻辑不顺的地方,要及时在小本本上记录,需在经过自己的思考还不能得到答案的前提下,课后请教老师;

3.课后要将课前和课中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对一些概念的特点进行记忆。

二、课后阅读

三、期末复习

1.抓重点,在熟读教材、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准确记忆

首先一定要注重熟读教材,理解知识点,要多读多看,然后遍数一定要上来。其实对于历史这种学科,就是一定要去多看,光看一遍是不可能就记住的,因为它的内容比较多,考点也比较多,所以一定要去抓重点,看考点考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去多读,一定把遍数提上来,加深印象。

2.有体系的复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法制史的知识点很零碎,要注重总结。可以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横向就是要掌握每个朝代的立法特点,独特的法律制度等等。纵向要学会对比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比如监察制度的异同、指导思想变化等等。建构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对法制史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3.制作计划,反复回顾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未来可期!

THE END
1.法治文化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法律制度具有明显承前启后的性质,是秦汉法律向隋唐法律过度的重要历史阶段。律学得到发展,并实现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进一步融合。三、发达时期的中国法律 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传统法制的成熟和定型时期。国家注重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经济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28897840217620&wfr=spider&for=pc
2.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就称谓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大致是法律文化在先,法制文化紧随其后,法治文化又在其后。法律文化是法律在起源、制定、实施、演变、沿革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总体来看,法律文化较多侧重于历史,而法治文化更多侧重于现代,所以二者的称谓一般是“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3.中国法制史视频教程华东政法大学丁凌华中国法制史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课程,以中国法律制度的递嬗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兼以研究蕴藏于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文化的一门法学重要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法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查看详细 http://v.dxsbb.com/jingguan/1377/
4.中国法制史三峡大学《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史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播放00:00:00/00:00:0000:00:00全屏80%1.00X网络异常标清设置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ctgu03011005294/12426987
5.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五、中国古代法制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变化证明,任何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夏商西周的“礼治”、秦王朝的“法制”之所以能延绵千年,原因在于其在不同的朝代中不断地随着时势而增削改良。古人的智慧在于:王朝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制度的中断,因此历史才有了两千年一脉相承的律,才有了博大精深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6.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7.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学本科阶段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体例和内容趋于定型,至今鲜有变化。在体例上,表现为史学上的断代体编排,限于历史上国家法的静态介绍。 其一,体例上的断代体。基本上都是采取以朝代为单元和线索。这种编排体例,在目录中,既体现不出法律制度的传承关系,也不能突出其发展演变,更无法显示小国法制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8.中国法制史完整版.ppt全文免费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战国、秦) 随着中国文明的继续发展,社会经济的逐渐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变,法律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文法及法典的编纂,是这一时期法制的主要特点,尤其是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充分准备了理论依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5/6141134003002120.shtm
9.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的透视与反思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律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上,从一开始,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走的就是一条移植外国法律的道路,翻译、介述西方的法典和法学,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成为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主旋律。但近代中国社会有其确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以及法律文化体系,它的演变发展有自己相对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1/id/285246.shtml
10.我国主流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创新新闻频道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和基督教确实受帝国主义的控制,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而且今天,西方敌对势力还在利用宗教试图演变中国的政权。因此,强调独立自主自办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天主教和基督教办成中国爱国教徒自办的事业。这既有利于维护我们的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也有利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健康发展https://news.cctv.com/2016/04/23/ARTI8GRmlsYaqyRZmvViQlSz160423.shtml
11.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纵观二十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中国法制史学经历了学科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以及大量法律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研究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学科名称上摆脱了前苏联“国家和法权历史”的称谓,分别确立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两个分支学科,科学的界定了本学科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12.儒法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至西汉前叶(公元前206—前140年)是中国历史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帝制中国的上述特征,皆可于这一历史阶段察其端倪。因此,本书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作出分析和解释。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https://www.jianshu.com/p/1c67f7d02e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