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图书馆

天道与人事之四:地缘结构制约下的民族融合与国家分合

余同元教授2008-05-11

浏览量:5622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姓姜,是中国的太阳神,又是农业神,还是医药之神,相传神农尝百草创医学。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

孔子认为,华夏国家要互相帮助,共同抵抗蛮夷入侵;华夏国家的君主有义务来保护华夏文明。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保护华夏文明,以及华夏国家的居民不被蛮夷侵犯杀戮,是最大的“仁”。孔子的“华夷之辩”,对后世儒家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春秋》云:“内诸夏而外夷狄”;

汉族是地球上人数最多的—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汉族人口一直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一般走在人口居于少数的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它在文明曙光时期,即从新石器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已经在黄河中游形成它的前身华夏族团,在夏、商、周三代从东方和西方吸收新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成员之间大小悬殊,汉族经过2000多年的壮大,已经有10多亿人,是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总共6720万人,其中还包括“未识别”的大约80万人,所以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一共15个民族,最大的是壮族(1300万人),人数不到100万而超过50万人口的有3个民族,人数在50万以下

两千多年前吞并希腊横扫欧洲建立了罗马帝国的亚平宁人,如今在哪里?

晚清民族危机先后出现了3次高峰。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又称“地理政治学”,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

所谓多元性指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间有塔里木及四川等盆地。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东西落差如

“中国之中国”历三代秦汉时期,华夏核心文化经春秋战国的历史磨合,到秦一统天下形成一体化

从上述两方面涵义可以直接得出国家的第三种基本涵义,亦即国家的地缘关系涵义。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治整体的代表,它代表国家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和相应的地缘关系基础上,对内建立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维护国家的权力空间。当国家处于高度统一时,国家政治整体所体现的统一制度与民族整体所体现的“生存空间”是一体化的,两种整体相辅相成。

“同心圆”模式。由于受“天圆地方”地理观念的影响,古人最初把都城作为国家疆土的中心。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其活动中心区域是洛阳地域。洛阳北依邙山、黄河,南望洛、伊两河,西据秦岭、潼关之险,东靠虎牢、黑石之固,自古为中原逐鹿之地。传说夏禹按“五服之说”探寻统治疆域的中心位置,曾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灭夏后,“汤都西毫”,洛阳为都邑。

“复合”型模式。13世纪70年代初,忽必烈以北京为大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元朝以北京为大都,实以北京的战略“枢纽”作用,为入主中原的大计;明朝由金陵迁都北京,实以北京三面邻虏的“外御”作用,为国家命运所系,并以大运河与经济繁荣的苏杭形成“哑铃”之势。清朝定都北京,与元朝的战略意图相似。近代,沙俄和日本从东北、蒙古地区,西方列强从东南沿海地区,对中国构成了“钳形”夹击之势,清政府更以北京“北枕居庸,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左环沧海”的战略地位,为尤关国运的“同心圆”中心。20世纪初期,北京成为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重要阵地。1919年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解放战争向全

中国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极为纷繁复杂的区域和疆界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区域问题,属于“内界”,不具有现代国家边疆的地缘特征;另一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问题,属于“外边疆”,具有类似现代国家边疆的地缘特征。依此而论,中国古代的区域和疆界问题,多数属于内界,但在西域则多属于外边疆。因为历史上的中国西域,曾与现代的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及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存在疆界问题。所以,中国西域更具有现代

2、多元一体地缘结构中的农牧经济二元一体化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基因与网络化地缘结构相密切联系,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的生存方式。这种独特的传统生存方式,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根基。

中国连续统一的文明特征,在地缘结构上与色彩斑斓的欧洲迥然不同。古希腊,由于连绵不绝的山脉把陆地隔成小块。因而,那种可作为地区合并基础的天然地理政治中心,希腊人是没有的。

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至周代,夏、商、周三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整体,即:“诸夏”或“华夏”。周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

唐代关于“中国”称谓,在原有的意义上大为扩展,其中包含有当今主权国家的基本涵义。唐代文明昌盛,超迈前古,声威远播,西至葱岭以远,东南濒于海。唐朝以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在东部,唐朝与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文化交流相当密切,日本、新罗

孔子“正名”,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企图维持一个周天子的地位。“大同”是他追求的理想社

《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以下引

中国民族之所以具有耐久力,根本点就在于对外来危险无与伦比的抵御消解能力。这抵抗能力和艺术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强力反弹,有限扩张。从总体上看,中国民族在每次战胜大危机之后,都没有西方帝国式的爆发扩张,而总是将胜利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深邃的战略洞察能力。历史上举凡曾经强大而一朝覆亡的帝国民族,如古罗马、拜占庭、希特勒第三帝国等,莫不是不知进退而衰竭。

这种较为严密的网络系统,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形成了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纽带。其

THE END
1.法治文化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法律制度具有明显承前启后的性质,是秦汉法律向隋唐法律过度的重要历史阶段。律学得到发展,并实现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进一步融合。三、发达时期的中国法律 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传统法制的成熟和定型时期。国家注重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经济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28897840217620&wfr=spider&for=pc
2.中国法治文化的历史演进就称谓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大致是法律文化在先,法制文化紧随其后,法治文化又在其后。法律文化是法律在起源、制定、实施、演变、沿革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总体来看,法律文化较多侧重于历史,而法治文化更多侧重于现代,所以二者的称谓一般是“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0/16126658.shtml
3.中国法制史视频教程华东政法大学丁凌华中国法制史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课程,以中国法律制度的递嬗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兼以研究蕴藏于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文化的一门法学重要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法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查看详细 http://v.dxsbb.com/jingguan/1377/
4.中国法制史三峡大学《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史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播放00:00:00/00:00:0000:00:00全屏80%1.00X网络异常标清设置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ctgu03011005294/12426987
5.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五、中国古代法制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变化证明,任何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夏商西周的“礼治”、秦王朝的“法制”之所以能延绵千年,原因在于其在不同的朝代中不断地随着时势而增削改良。古人的智慧在于:王朝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制度的中断,因此历史才有了两千年一脉相承的律,才有了博大精深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6.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7.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学本科阶段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体例和内容趋于定型,至今鲜有变化。在体例上,表现为史学上的断代体编排,限于历史上国家法的静态介绍。 其一,体例上的断代体。基本上都是采取以朝代为单元和线索。这种编排体例,在目录中,既体现不出法律制度的传承关系,也不能突出其发展演变,更无法显示小国法制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8.中国法制史完整版.ppt全文免费成文法及“法治”阶段(春秋、战国、秦) 随着中国文明的继续发展,社会经济的逐渐发达,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变,法律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文法及法典的编纂,是这一时期法制的主要特点,尤其是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充分准备了理论依据。秦朝是中国历史上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5/6141134003002120.shtm
9.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的透视与反思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律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事实上,从一开始,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走的就是一条移植外国法律的道路,翻译、介述西方的法典和法学,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成为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主旋律。但近代中国社会有其确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以及法律文化体系,它的演变发展有自己相对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1/id/285246.shtml
10.我国主流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创新新闻频道从历史上看,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和基督教确实受帝国主义的控制,一度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而且今天,西方敌对势力还在利用宗教试图演变中国的政权。因此,强调独立自主自办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天主教和基督教办成中国爱国教徒自办的事业。这既有利于维护我们的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也有利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健康发展https://news.cctv.com/2016/04/23/ARTI8GRmlsYaqyRZmvViQlSz160423.shtml
11.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纵观二十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中国法制史学经历了学科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调整以及大量法律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研究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学科名称上摆脱了前苏联“国家和法权历史”的称谓,分别确立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两个分支学科,科学的界定了本学科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12.儒法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至西汉前叶(公元前206—前140年)是中国历史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帝制中国的上述特征,皆可于这一历史阶段察其端倪。因此,本书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作出分析和解释。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https://www.jianshu.com/p/1c67f7d02e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