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中心主义涵摄的法治文化要素中工理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这项宏大的基础性、思想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包括各项具体法治改革措施在内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全会还决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中心主义作为这项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端的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之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庭审中心主义具体是指审判案件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全面落实直接言词原则、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从加强法律实施的层面上看,庭审中心主义的落实与执行,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一脉相承;从法治信仰、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层面上看,一些法治文化要素又会对庭审中心主义的实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这两个层面的双向交互为视角,尝试対庭审中心主义涵摄的法治文化要素进行梳理。

以公平正义为追求目标

公平正义是与司法工作关系最为直接的政治文化,是司法的基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落实庭审中心主义,通过庭审实质化,达到定罪正确、量刑合理、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这既是庭审中心主义价值的最终归宿,也是制度设计的初衷。

在具体操作中,刑事案件的审判以庭审为中心,就是要真正使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法官在庭审中必须注意把握案件争议焦点,及时公开自己的心证,引导控辩双方围绕争点充分发表意见和阐述理由。要完善证据规则,确立自白任意性和传闻法则,审判中严谨适用证据规则、排除非法取得的证据并以此遏制侦查中的非法取证行为。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证据调查和辩论以系统、科学的程序进行,法官对证据的审查必须建立在双方充分质证的基础上。通过让参与庭审的各方充分质证,努力发挥庭审功能,调动诉讼各方举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事实发现与程序公正的平衡。

民事案件的审判也是如此。在民事庭审中,应当围绕争点举证、质证和辩论,把法庭辩论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审判方式改革,便强调民事审判的庭审中心主义,从要求被告提交答辩状,到法官主持原、被告双方证据交换和争点确定,以及言词辩论时对争点的修正,都有成熟的做法,并在立法上得到了确认。而这一切,无不以实现公平正义为追求目标。

以客观规律为基本指引

司法规律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根本保证,是“法院更像法院、法官更像法官”的标志所在。以审判中心、庭审中心、庭审实质化为导向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初衷和根本目的,是防范冤假错案、落实人权保障、实现司法公正。当前,司法改革进入深水区,庭审中心主义等改革任务的落实,无不以客观规律为指引。庭审的优质高效,既要以科学的庭前准备程序为基本前提,又要以重视理据的裁判文书为展现载体。我们知道,庭审是诉讼中最重要的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件审理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在近年来法院案件数量激增的背景下,设置科学的开庭审理程序,提高庭审的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庭审中心主义强调的,诸如:以发现真实为主要目的的直接审理原则;当事人等在法庭上须用言词形式开展质证辩论的原则;追求争点确定技术、法庭辩论的法律理性,发现事实和法律问题;法官只在程序中思考,严守程序逻辑,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情理因素,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等法官职业活动特征;以及法官的独立思考、职业思维,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一切,最终必然落在司法的客观规律上。其实,不仅法官技术理性的培养要以司法规律为客观遵循,法官职业品格的塑造同样要以司法规律为根本遵循。

以司法素养为能力保障

法官是一项发现事实、断是非、分善恶的职业,这在现代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中,都被认为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职业。社会对法官的要求,除了法律知识和庭审掌控的司法能力外,还要有耐心、公允之心。一般认为,司法公正的标准首先要求是法官必须是公正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法官不仅是公正的,还要表现出来是公正的。何谓“法官必须是公正的”?来看看霍姆斯大法官在《法律之道》中对法官职业的经典描述:“在事实与规则、法意于人心的辗转互动中,法律人对于法律规则形式与意义内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业其志,循名责实,同情而达理,求真以致用。”其中的“其业其志”,既包括对法官司法能力方面的要求,即强调法官职业的技术理性;又包括对法官职业品格方面的要求,即要重视法官的人文素养。

庭审中心主义,需要我们努力创设一种法官遵循的、有利于实现人的尊严的庭审规则。庭审方式改革带来的法官庭审中角色行为的调整,必然引发法官深层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极易受困于固有思维方式与庭审实质化要求、个人与局部、眼前逆境与制度预期等方面的矛盾纠结中,甚至有可能造成改革实施者在文化认同上的内心焦虑、心理失衡。此时,法官的人文素养便能发挥心理调节器的功效,冷静分析、正确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坚守法治信仰。综上,培养法官的职业品格,提高法官的人文素养,以“优秀庭审文化”强基固本,实现法官技术理性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公正司法,造福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THE END
1.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追求的核心目标是()B. 追求利润最大化 C. 寻租行为 D. 缺乏技术进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在___与___之间变动,当该指数值越接近___,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指数值越接近___,则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小蕙是一位热爱读书的人,她买了一本畅销书,书名是《数学是美丽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19611f68516440cdbd0c7ae0186587b3.html?fm=bdbds
2.十九大报告应知应会来了!党员干部收藏!工作动态党政办2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30.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https://www.wxjsxy.com/dzb/gzdt/content_13769
3.2020年即将到来,习近平心中的“全面械”什么样?那么,习近平心中的“全面小康”什么样?怎样建成“全面小康”?小组整理了相关论述,一起来学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http://www.hzdjw.gov.cn/index/index/article/id/13640.html
4.学习新课标,教学明方向——“新课标解读”线上学习活动我想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我们综合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更提示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追求的目标地位。 英语学科 钱璟老师: 观看过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剖析和解读,我学习到了最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多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要实现课程https://szxqsx.jssnd.edu.cn/jxpd/content_256171
5.2024年中考政治复习:崇尚法治精神中考政治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5.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6.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7.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道防线。 8.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http://www.zhongkao.com/e/20230816/64dcce96998a1.shtml
6.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重要举措做出了全面部署,是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