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东北抗联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东北抗联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符合了东北抗联精神的表现方式、追求目标和最高理想。通过宣扬东北抗联精神可以感召人民群众,凝民心、聚民力、集民智。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样也是人民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严峻的岁月,在这个艰苦时期,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抗日将士在东北这片沃土上,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顽强、艰苦卓绝地抗击着强大的日本法西斯,他们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他们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1.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烧杀奸掠,无恶不作,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立即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号召,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决死的斗争。来自河南的杨靖宇,来自云南的周保中,来自辽宁的赵尚志,来自安徽的童长荣,来自山东的王德泰,来自山西的魏拯民……,他们舍弃家庭,拯救国家;舍弃亲人,拯救人民;舍弃生命,报国驱敌,把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升华到崭新的阶段。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李兆麟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创作的《露营之歌》唱出了东北抗联将士共同的心声。正是拥有勇赴国难、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的千万志士,才会有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才会有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2.不畏牺牲的英勇战斗精神

1933至1935年,日本在东北投入的兵力在20万左右,1936至1937年保持在25万上下,1938年猛增至40余万,此后诸年均超过50万。十余年间,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是东北抗联必须要面对的基本现实,东北抗联付出的牺牲无疑是巨大的。1940年4月,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兼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总指挥魏拯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一年一年的高级干部(有工作能力的干部)以及其他优秀的干部不断的损失,虽然由较有能力的队员与党员中提拔补充,但由于长期多次的战斗牺牲,目前暂存的已为数极少了”北满省委和第三路军的报告也指出:“敌人不断的对三路军的进攻,显然是没有得到结果,但是我军的损失也是特别惊人”,“在四〇年冬期讨伐中,三路军的总的数量是减少半数以上”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有三万之众,至1940年春已不足两千,而到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组建时,原东北抗联人员只剩下六百余人。东北抗联十一个军创建时的军长,有六位——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均壮烈殉国。

3.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所面对的艰苦环境,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中国革命历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虽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大理,但在兴安岭的茫茫雪原中,他却经常穿着破旧的单衣,和抗联战士们一起行军、打仗。一次,他在深可没人的大雪中行进了四天,不幸被敌人包围。由于过度劳累,大口吐血,但他全然不顾,勇猛地击毙一个又一个敌人,带领同志们迅速突围。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射入他小腿的两根骨头之间,他仍然坚持战斗。战斗结束后,他让同志们找来铁工钳子拔出子弹,刮去烂肉了事。正是这种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着东北抗联将士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斗争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救国史,更是一部记录中、朝、苏等国人民精诚团结、休戚与共的伟大历史。自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大批朝鲜革命者和民众流亡到东北地区。随着东北抗日战争爆发,许多朝鲜爱国志士怀着国仇家恨,或纷纷加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队伍中,或组建朝鲜革命军和游击队,配合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杨靖宇将军就先后创作出《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和《中朝民族联合起来》两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战歌,号召中朝人民同仇敌汽、共赴国难。另外东北抗联的斗争也得到了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东北抗联将士同朝鲜、苏联两国共产主义者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生死相依、团结御辱的国际主义颂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国际形势来看,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国内发展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从提高公民精神境界来看,当代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三、东北抗联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顺应的则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二者的产生背景和原因有着极大的不同,然而二者内部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东北抗联精神的体现方式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东北抗联精神的追求目标

3.“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东北抗联精神的最高理想

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希望和历史责任,推动和领导东北人民走上抗日最前线。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回顾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缅怀民族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弘扬历久弥新的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对于完善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主要表现,其中的内容与核心部分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实质层面看,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理想的体现。从道德层面看,东北抗联精神与我们党和国家的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全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东北抗联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研究,能够有效的把握住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结合点。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并且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高度契合的。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它们所针对的历史任务不同,但是两个思想内涵中都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也都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者都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目标。

2.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离不开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打好基础工作,必然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国梦来自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的现阶段的所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斗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日本殖民地和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里,不屈不挠,英勇斗争,所抒写的民族抗战史上不屈的英雄篇章,一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爱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

3.坚固中华民族精神要依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振兴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都需要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先进思想的民族精神的精英们的导航,才能实现伟大转变的飞跃和发展,而东北抗联精神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参考。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是赵一曼在狱中写下的诗句。正是这种顽强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也为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加了辉煌而又沉重的注脚。他们的英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THE END
1.和谐社会建设与法治建设追求的核心目标是()B. 追求利润最大化 C. 寻租行为 D. 缺乏技术进步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值在___与___之间变动,当该指数值越接近___,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指数值越接近___,则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小蕙是一位热爱读书的人,她买了一本畅销书,书名是《数学是美丽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19611f68516440cdbd0c7ae0186587b3.html?fm=bdbds
2.十九大报告应知应会来了!党员干部收藏!工作动态党政办2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30.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https://www.wxjsxy.com/dzb/gzdt/content_13769
3.2020年即将到来,习近平心中的“全面械”什么样?那么,习近平心中的“全面小康”什么样?怎样建成“全面小康”?小组整理了相关论述,一起来学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http://www.hzdjw.gov.cn/index/index/article/id/13640.html
4.学习新课标,教学明方向——“新课标解读”线上学习活动我想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我们综合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更提示了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追求的目标地位。 英语学科 钱璟老师: 观看过郭教授对于新课标的剖析和解读,我学习到了最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多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要实现课程https://szxqsx.jssnd.edu.cn/jxpd/content_256171
5.2024年中考政治复习:崇尚法治精神中考政治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5.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6.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7.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道防线。 8.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http://www.zhongkao.com/e/20230816/64dcce96998a1.shtml
6.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重要举措做出了全面部署,是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