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品质、作用及其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高扬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构筑中国价值
【教学环节】
一、歌曲导入
【多媒体呈现】播放电影《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翠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翠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
教师点拨:《万里长城永不倒》唱出了国人的爱国情怀,讴歌了勇赴国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社会如何进步,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都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
二、探究新知
(一)高扬民族精神
【多媒体呈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问题:(1)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故事加以说明。
(2)“中国的脊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有哪些作用?
要求:师生一起朗读材料,略作停顿引发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中国的脊梁”既包括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包括现实中的代表性人物,还包括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无一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中华儿女始终昂扬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多媒体呈现】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这些故事中包含了哪些民族精神?
要求:认真观察并思考,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多媒体呈现】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活动3欣赏诗歌
【多媒体呈现】播放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朗诵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问题:诗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听诗朗诵,思考问题。
教师小结:“我用残损的手掌”说明作者虽是一个诗人,手无寸铁,但肯定很注重名节,被捕入狱后也肯定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说明已经沦丧。“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说明那片地方,我们的人民在生死搏斗。“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但已不是,家乡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但对“我”来说却是凉意穿心,是彻骨的冰冷,是泥沙无奈的滑落,是江南荔枝花的憔悴。“江南的水田”曾是充满生机的家园,而今却“只有蓬蒿”,一幅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国土惨遭践踏的历史画卷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这首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凝结。
【多媒体呈现】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材料一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致电表示热烈祝贺,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要求:邀请两位同学依次朗读两则材料,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问题后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多媒体呈现】4.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多媒体呈现】播放习近平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视频。
对于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四个最新论断: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问题:(1)习近平同志对民族精神的四个最新论断是什么?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重要作用?
教师小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遭遇过各种艰难险阻、历经过无数考验,仍能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就在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多媒体呈现】5.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材料一2018年3月5日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做新时代好少年。共分三大部分:雷锋精神代代传、核心价值观记心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材料二2018年1月,“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红色1+1共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走进校园活动在密云区第五小学举办,密云博物馆共展出《您应该知道的密云》《二十四节气》《密云英雄人物》《家·榜样家教家风展》等展板60余块,密云区第五小学近1000名师生参加活动。活动中发放了《您应该知道的密云》《家·榜样家教家风》宣传手册2000余份,并向学生们赠送了学习用具。
问题:(1)举办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民族精神代代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灿烂的人生。
【多媒体呈现】6.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二)构筑中国价值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只有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二2017年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在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总书记见到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就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这个暖心感人的瞬间铭记在了大家的心里。被习近平总书记请到前排身边就座的,是今年已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
黄旭华是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阔别家乡30年从没回过老家。黄大发是贵州遵义大山里的草王坝村原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们前后历经30多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千米的“天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心里装着每一个人,习近平总书记和参会代表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他和参会代表的“一握”,给老模范代表的“一让”,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表示要倍加努力,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大贡献,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问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国家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举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会议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3)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握”“一让”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方面的要求?
要求:请两位同学依次朗读两则材料,引发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点拨: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产生和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导向。
【多媒体呈现】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2.当代中国特色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017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有爱国爱乡的台湾籍党代表卢丽安,有一生只为一清渠的贵州遵义老支书黄大发,有三十年相濡以沫的好夫妻谢海华、谢芳,有海岛医生匿名捐款15年的王珏(兰小草),有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黄大年,有守卫祖国海疆的“超大胆”机长刘锐,有半个多世纪坚守祖国雪域边陲的西藏玉麦人卓嘎和央宗,有从五楼坠落仍紧抱孩子的烈火英雄杨科璋,有苦干实干的人民好公仆廖俊波,还有用毕生积蓄捐教育的高龄院士卢永根。他们当中有院士,有科学家,有军人,有老师,有普通群众,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岗位,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念,无私奉献,坚持守候,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是祖国的骄子、民族的灵魂、人民的榜样,新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用行动诠释民族精神的中华儿女。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的事迹足以感动全中国,感动全世界,他们是伟大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代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他们的事迹必将引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他们的事迹必将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问题:(1)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哪些要求?
(2)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向道德模范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全班学生共同朗读材料,引发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点拨: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代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感动你我,感动全中国,感动全世界。我们青少年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发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多媒体呈现】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青少年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活动9欣赏提升
【多媒体呈现】视频歌曲——《我们都是中国人》
五千年转眼一瞬间/前方的路还有多远/我们还在不断地寻找/为梦想不停奔跑/长江黄河孕育了你我/母亲的恩情永不能忘/勤劳与智慧是生命的骄傲/温暖的家用爱建造/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去呵护她/让她变得更强大/我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要让世界为我们呐喊喝彩/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活动10思维导图
本课小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局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延续文化血脉,凝聚民族魂魄,以实际行动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力目标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做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践行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难点:如何在学习、工作、社会生活中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高扬民族精神
知识点二构筑中国价值
探究一:伟大民族精神凝聚民族魂魄
查询资料,探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探究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探究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课堂运用大量的图片素材讲解不同时代不同的民族精神,引发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也充分展示了政史学科的交集之处。民族精神比较抽象,现在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了解并不是很多,相反对于外来文化却很热衷。因此,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构筑中国价值”,我通过模范人物黄大年的事迹,引导学生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重要性以及青少年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层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