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虚假诉讼罪中“捏造的事实”?丁嫣律师律师文集

1.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是指凭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的事实

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提起民事诉讼,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刑事自诉、行政诉讼等领域也可能存在行为人以捏造的事实向法院提起虚假诉讼的情况,对此,可以依照诬告陷害罪等规定处罚,或者作为妨害诉讼活动处理,不适用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五条规定。“捏造的事实”,是指凭空编造的不存在的事实。如根本不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未发生过的商标侵权行为等。如果民事纠纷客观存在,行为人对具体数额、期限等事实作夸大、隐瞒或虚假陈述的,不属于这里的“捏造”。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是指通过伪造书证、物证、恶意串通、指使证人作假证言等手段,以凭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法院作出裁判。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释解与适用》,雷建斌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278-279页。)

2.对既有民事法律关系进行部分篡改的行为,不应认定为虚假诉讼罪

将“部分篡改型”行为排除在虚假诉讼罪之外是对刑法进行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的结果。对刑法的解释应当以条文的文义为基础,并注意与其他刑法条文间的相互协调,否则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是“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从文义上理解,“捏造”一般是指无中生有、凭空虚构,完全没有依据、仅靠自己的主观想像臆造事物,与“杜撰”“虚构”等属于同义词。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出发,虚假诉讼犯罪行为原则上应当限定为使民事法律关系从无到有的情形。另外,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规定、第二百四十六条关于诽谤罪的规定等多个条文均使用了“捏造”一词,理论和实践中均认为,上述刑法条文中的“捏造”均是指无中生有、凭空虚构特定事实。根据体系解释原则,除有特殊理由外,不同刑法条文中的同一词语的含义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因此,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也应限定为无中生有、凭空虚构。对既有民事法律关系进行部分篡改的行为,不应认定为虚假诉讼罪。

(摘自周峰、李加玺,《虚假诉讼罪具体适用中的两个问题》,摘自《人民法院报》2019年09月12日(第六版))

3.正确理解虚假诉讼罪中“无中生有”的内涵

在《解释》(《解释》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虚假诉讼罪限定为“无中生有型”行为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需要正确理解本罪中“无中生有”的内涵,充分运用刑事手段有效惩治各类虚假诉讼犯罪,既不能不当限缩规制对象,也不可盲目扩大打击范围。

第二,将普通债权捏造为优先权的,可以认定为“无中生有”捏造民事法律关系。优先权是民事法律基于特殊政策性考虑,赋予某些特定的债权一种特殊效力,以保障其较之普通债权可得以优先实现的权利。优先权散见于多个民商事法律之中,如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建筑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的破产企业职工工资优先受偿权,等等。行为人在对他人仅享有普通债权的情况下,为达到优先受偿的目的,采用伪造证据等手段将普通债权捏造成优先权的,由于其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可以认定为“无中生有”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六项将“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或者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优先权、担保物权”的行为明确规定为虚假诉讼犯罪行为,已经表明了上述考虑。实践中,应当比照《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精神,正确认定此类行为的性质。

THE END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有学者通过对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即部分为民事法律关系,部分为行政法律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如前面所述,而行政法律关系是因为学校基于法律授权而行使一定职权,在处理行政事务中与学生发生行政法律关系。但这些行政法律关系不能全部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否则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9621.html
2.当事人因同一法律事实分别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刑事就本案而言,首先应当分析因同一法律事实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是否必然丧失民事法律关系基础。应当区分情况处理,一是民事案件正在审理中,发现涉嫌经济犯罪的,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第11条处理,裁定驳回起诉,将材料移送有关机关处理。二是民事案件已经审结,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作出刑事判决的,应当予以甄别,1.若刑事判决认定的犯罪https://bjsyf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01/id/4753203.shtml
3.一起“实质课税”原则的典型诉讼案例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相关规定,税务机关是主管税收工作的行政主体,承担管辖权范围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法定职责。因此,税务机关一般并不履行认定民事法律关系性质职能;且税务机关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认定一般还应尊重生效法律文书相关认定效力的羁束。但是,http://www.weidetax.com/weideshuiwu/vip_doc/26952316.html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三人为单个借款债务提供担保,是基于意思自治的合同行为,单个借款行为并不侵犯刑事法律规范,且担保关系发生在贷款人与第三人之间,故单个借款行为叠加后构成刑事犯罪,不应牵连第三人为单个借款行为提供的担保,第三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还应认定为独立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单纯民事法律关系,此类担保合同在效力上一般https://www.faxin.cn/v2/flfg/sfzl/content.html?gid=H4669
5.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一审中,马士基公司一方面向一审法院提供了由宁波海事法院生效判决查明的《墨西哥道路、桥梁和联邦汽车运输法》;另一方面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条的规定,申请法院借助外国法查明途径查明墨西哥法律。然而,一审法院最终未准予马士基公司的申请。综上,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查明事实,撤销上海海事法院(2018)https://www.hshfy.sh.cn/shfy/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OKOpu6bD8dbVNDA1usUmd3N4aD0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