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刑交叉案件中对“同一事实”的认定王可红律师

(一)、1998--2014:“同一法律事实”

根据199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的规定,“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第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与本案有牵连,但与本案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经济犯罪嫌疑线索、材料,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人民法院在区分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方式时,所依据的标准为刑民案件是否为“同一法律事实”、“同一法律关系”。如果民、刑分属不同法律事实的,民、刑并行;民、刑属于同一法律事实的,先刑后民。所以,在该阶段,所谓“同一事实”是指同一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刑民交叉案件一般仅涉及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所以法院在审查民刑案件是否属于同一法律事实时,重点需要审查的是意思表示的主体、内容、对象、形式是否一致。

(二)、2014、2015年--至今:“同一自然事实”

根据201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七、关于涉及民事案件的处理问题的规定,“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正在侦查、起诉、审理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就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执行涉案财物的,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以及20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同一事实”不再是“同一法律事实”或“同一法律关系”,而成为了“同一自然事实”。对于同一自然事实,各级法院对此在审查时缺少统一的审查标准和要点,使得法院内部对于该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判决。

二、最高院裁判观点

1、梅某某与李某某、海南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申请再审民事裁定书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1778号

裁判要点:对“同一事实”的认定,并非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作出规定的要件事实,而应是自然意义上的事实本身。如果民事案件中涉及的事实,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善后处置等有影响,也当属同一事实。

对“同一事实”的审查要点:主要事实、主体、财产、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善后处置是否产生影响。

2、尹某、尹某某民间借贷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裁定书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2903号

裁判要点:对于同一事实的认定,并非指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法律规范作出规定的要件事实,而是自然意义上事实本身。

审查要点:民事案件主要事实是否被纳入刑事案件侦查范围。

3、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终132号

4、吉林省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通化某实业有限公司等探矿权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终654号

裁判观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的适用仅要求达到“有经济犯罪嫌疑”的情形,并未要求经济犯罪的事实经过法院生效判决予以认定为前提条件。

5、中国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行与某汽车发展销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安徽某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二审民事裁定书(2017)皖民终39号

裁判规则:只要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基础事实存在关联,即裁定驳回起诉

6、(2017)浙民终516号

裁判规则:民事争议有待刑案的查明,在刑案尚未审查终结的情形下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三、审查要点归纳

通过对最高院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最高院在审查“同一事实”时,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

1、民事案件主要事实是否被纳入刑事案件侦查范围

2、民事案件的基础实施是否与刑事案件存在关联

3、民事案件是否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和善后处置产生影响

4、民事争议是否有待刑事案件的查明

5、刑民案件的主体是否一致

6、刑民案件的财产是否一致

四、2019年7月3日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关于刑民交叉案件中“同一事实”的认定

2019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刘贵祥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了关于刑民交叉案件中“同一事实”的认定。具体为:

四、总结

刑民交叉案件中,先刑后民的价值考量在于刑事追赃的功能与民事诉讼程序在保护被害人的结果上是基本重合,如果刑民并立,则会出现浪费诉讼资源和双重保护的问题。另外,对于本应先刑后民的案件采取刑民并立,可能会出现裁判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有碍司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而在应该刑民并立的案件中,允许当事人在刑事案件外提起民事诉讼,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基本民事诉讼权利,并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给予充分的救济。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究竟应该先刑后民,还是刑民并立,实际上并不是价值冲突的问题,而是针对“同一事实”的判断问题。只有恰当地确定“同一事实”的审查要点,才能防止程序上的冲突和法律价值的紧张关系,做到既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又合理利用司法资源,从而实现刑民交叉案件中内在张力的有效化解和相对平衡。

THE END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有学者通过对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双重关系,即部分为民事法律关系,部分为行政法律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如前面所述,而行政法律关系是因为学校基于法律授权而行使一定职权,在处理行政事务中与学生发生行政法律关系。但这些行政法律关系不能全部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否则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9621.html
2.当事人因同一法律事实分别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刑事就本案而言,首先应当分析因同一法律事实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是否必然丧失民事法律关系基础。应当区分情况处理,一是民事案件正在审理中,发现涉嫌经济犯罪的,应当按照上述规定第11条处理,裁定驳回起诉,将材料移送有关机关处理。二是民事案件已经审结,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作出刑事判决的,应当予以甄别,1.若刑事判决认定的犯罪https://bjsyfy.b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01/id/4753203.shtml
3.一起“实质课税”原则的典型诉讼案例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相关规定,税务机关是主管税收工作的行政主体,承担管辖权范围内的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法定职责。因此,税务机关一般并不履行认定民事法律关系性质职能;且税务机关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认定一般还应尊重生效法律文书相关认定效力的羁束。但是,http://www.weidetax.com/weideshuiwu/vip_doc/26952316.html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三人为单个借款债务提供担保,是基于意思自治的合同行为,单个借款行为并不侵犯刑事法律规范,且担保关系发生在贷款人与第三人之间,故单个借款行为叠加后构成刑事犯罪,不应牵连第三人为单个借款行为提供的担保,第三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还应认定为独立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单纯民事法律关系,此类担保合同在效力上一般https://www.faxin.cn/v2/flfg/sfzl/content.html?gid=H4669
5.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一审中,马士基公司一方面向一审法院提供了由宁波海事法院生效判决查明的《墨西哥道路、桥梁和联邦汽车运输法》;另一方面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十条的规定,申请法院借助外国法查明途径查明墨西哥法律。然而,一审法院最终未准予马士基公司的申请。综上,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查明事实,撤销上海海事法院(2018)https://www.hshfy.sh.cn/shfy/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xOKOpu6bD8dbVNDA1usUmd3N4aD0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