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是关键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胡雅岚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科学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健全的生态环境法律执行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能够有效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助力。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让生态保护红线成为“高压线”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彰显法治权威性和严肃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是关键。只有对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格进行查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够得到保障。

加强环境执法统筹联动。在生态环境领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往往具有空间延展性,这与传统行政执法的属地化管理存在冲突;生态系统中各环境要素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对传统行政执法的专业化、部门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应贯彻整体保护理念,更加强调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统筹联动。一方面,需要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跨区域协同,理顺地理空间中的环境行政职权配置。重点流域、区域的治理需要打破分而治之的分割式管理,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需要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跨领域协同,整合不同部门间的环境行政职权配置。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一体等治理目标,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

提高生态环境执法能力。生态环境执法行为事关生态环境执法效果,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以及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我们要把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面提高政法干警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如果说理想信念、职业良知为执法队伍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那么执法能力培训则为执法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支撑。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既要结合环境执法工作中发现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又要改进执法的工作方法,在面对不同执法对象时灵活采取不同的执法方式,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

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体制。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水平,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在生态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加强调查取证、许可审批等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同时,要坚决依法纠正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执法责任制,有力保障生态环境法律的严格执行。

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传统环境司法主要发生于救济性、私益性的环境侵权领域,未能真正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利益诉求。现代环境司法则开始向预防性、恢复性、公益性、专门性的能动司法转型,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遍社会需求予以回应,实现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加强环境公益诉讼。一方面,应当加强诉讼主体的能力建设,检察机关既可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训,帮助社会组织提高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水平,扩大公益诉讼的覆盖面;同时,检察机关也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形成多元化的司法保护格局。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司法机关与生态环境、林业、农牧业、水利等行政执法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方便行政执法部门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时及时将案件移送到司法机关并提起公益诉讼。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方便司法部门与行政部门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建立生态修复机制。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司法制度功能的考察,建构预防与救济并行、修复优先赔偿的环境司法能动体系。实践中,可以综合采取补植复绿、恢复原状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设立生态修复基金,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基地、修复基地等,确保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

建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除了应当在关涉草原、森林、湿地等重点地区设立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庭,集中审理环境资源案件,还应当选拔和培训具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法官,以提高其审理涉生态环境资源案件的能力,促进涉环境案件审理的专业化和高效率。

优化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机制。在涉环境资源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做到简化立案程序、缩短审理周期,健全环境资源案件的执行机制,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快速地受理、审理,并得到有效执行。

法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深入打好环境治理的组合拳。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THE END
1.西方法治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法治是是源于公民的法治理念的社会条件和基础之上的,公民的法治理念高度是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公民是法治的主体,离开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就会成为失去控制的工具。如果一国的公民缺乏对法治的权威性的认同和信仰,没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法治建设就不会真正的壮大起来。一个民族对法治若没有感情,那么该法律制http://nyxf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13/03/id/4908994.shtml
2.管理学法律方法的运用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法规而缺乏司法和仲裁,就会使法规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效力;法规不健全,司法和仲裁工作则无所依从、造成混乱。法律方法实质上是运用法律强制力来统一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国家意志的超级权威性来保证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的总称。https://www.qinxue365.com/HRP/459494.html
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体系蕴含的多维向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体系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教材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权威性;也遵循着一般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规律,突出思想性,加强解惑和说理功能,引导学生在比较、思考、辨别的过程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权威性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2/t20220216_2110913251.html
4.石楠:包容性发展——《新城市议程》的启发会议报告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更在于法治权威 石楠表示,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之一,而且城市规划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理的方式。今天的中国,城市规划是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之一,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总书记多次讲到城市规划,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也非常深刻。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https://www.planning.org.cn/report/view?id=232
5.辅警铐走实习律师是权力的傲慢!网友:不能只辞退了事!辅警滥用权力粗暴执法行为的背后 反映的是其权力的傲慢 以及法治意识的淡薄 不仅侵犯公民权益 还严重损害执法队伍形象 影响执法公信力 无论是民警还是辅警 必须懂法敬法 只有带头守法、公正执法 才能彰显法律的权威性 才能让执法对象信服 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http://news.cnr.cn/dj/20240203/t20240203_5265824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