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出名的古代人

从古至今,酒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无论是国事宴会,还是民家待客,都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酒的故乡,故而,历史上喝酒出名的人不计其数。这里盘点10位历史名人的饮酒故事,以飨读者。

1、商纣王:酒池肉林

商朝末帝殷纣王帝辛,是一个沉湎酒色之人,《史记·殷本纪》:“(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是说: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男女裸体,相逐其间,朝朝设宴,夜夜欢娱,长夜不眠,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传说纣王造的酒池,大可行舟,池内的酒够三千人同饮,酿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了小山。商纣王就因这个“酒池肉林”腐败工程,臭名昭著。

2、齐桓公:醉酒后丢了帽子

《韩非子·难二》载: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外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这故事有趣。我重复讲一遍:齐桓公喝醉酒后,丢了帽子,他觉得丢人,三天不去上朝。管仲说:“这是做国君的耻辱,您何不用搞好政事来洗刷它呢”桓公说:“您的意见多么好啊!”于是开仓贩济贫苦的人,审查囚犯放掉轻罪的人。过了三天,民众就唱道:“桓公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呢!”

3、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自称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又对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杜甫《饮中八仙歌》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李白都不上船,那不是傲慢,是醉得一塌糊涂了。

喝一斗酒能写百首诗,一斗算十升,约莫二十瓶,也就是一瓶酒换来五首诗,真是高产作家!据统计,李白现留于世的诗,有一千零五十首,其中谈到酒的,有一百七十首,占16%。对李白,先有酒,后有诗,先是酒仙,后为诗仙。

“斗酒百篇”,就这样醉醺醺的沉淀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4、陶渊明:白衣送酒

东晋文人陶渊明,嗜酒好饮,然家中贫穷,不能常得。一年重阳节,家中无酒,只好摘菊盈把,携至野外,侧置久坐,凝思远望。忽见一白衣而至,原是官府给役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大喜过望,立地尽醉而归。后来人们以“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陶渊明为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人,一生诗酒融为一体,其酒醉后写的“饮酒二十首”,一醉一诗,逸趣横生。

古籍里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醉石上还有他头枕的窝儿。因常年酗酒,故而,所生五个儿子智力都差。他的《责子》诗,实质是责怪自己。喝酒害人啊!

5、刘伶:醉卧“裤衩”里的酒鬼

刘伶是“竹林七贤”朋友圈里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人。《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世说新语.任诞篇》也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客人进屋找他,有人来讥讽他,刘伶大言不惭,说道: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史书记载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故事很多,而这个精彩故事让他更出名。

6、郑板桥:顿餐不离盏,书画伴终身

郑板桥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举止怪异,疏放不羁,幽默酸辣。他说:“酒能乱性,佛家禁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从一些史料可看出,郑板桥很小就喜酒。他曾经给他弟弟写过一封家书,想买下“鹦鹉桥至杏花楼一带隙地”做宅子,说:“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幼时就喝酒,可见他已经有酒瘾了。

郑板桥常在熟悉的酒家喝酒,且与酒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时诗”。《寄怀刘道士并示酒家徐郎》也有:“桃李别君家,霜凄菊已花,数归期,雪满天涯。吩咐河桥多酿酒,须留待,故人除。”诗中道出了徐老板风流倜傥、慷慨洒脱一面,又表现出郑板桥的礼贤下士、与友情深的一面。

郑板桥一生和酒有着不解之缘,戏谑自己道:“顿餐不离盏,书画伴终身。”有诗总结一生:“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板桥先生画作价值连城,一生不少挣钱,却“存款”不多。钱呢?都买酒喝了。

7、八大山人:醉颠画僧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号八大山人,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画法怪异,晦涩难解。

他说自己的画是:“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一生苦难,极度抑郁,属于“悲情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记载:“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说他好喝酒,可酒量不大,读书人或平民邀请他喝酒,他就前往,一喝就醉,喝醉后画画,墨汁淋漓,也不爱惜。

又记:“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唏嘘泣下。”大意是:一天,忽然他在自家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后,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从这段传记里可看出,八大山人是个名副其实的“醉颠画僧”。

8、王羲之:兰亭流觞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精于书法,史称“书圣”。

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修禊,以消除不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人们集会于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直到停止流动,在谁面前,谁则取而饮之,叫做“流觞”。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书写诗序,即著名的《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适逢酒酣,乘兴挥笔,意气飞扬,潇洒自如,写下这绝代书法佳品。酒醒之后,“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经酒精润泽,王羲之思绪飞扬,豪放自如,书写出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博得一代名君唐太宗的异常珍爱,推为王书第一。

“兰亭流觞”便成为一段优美风雅故事,广泛传唱。

9、贺知章:金龟换酒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金龟换酒”出自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唐代孟棨《本事诗》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从此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人称诗仙。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贺知章即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金龟换酒”,一换成名典。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咏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怕是最早以文字记载的“酒驾”案例,醉酒骑马落入水井里,还当坐在船上逍遥自在地睡着了,醉态可鞠,让人笑掉牙。

10、唐伯虎:佯狂使酒保性命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明史》(清。张廷玉编)记:“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欢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由此可见,唐伯虎自从倒霉地牵涉进“考试舞弊案”后,一蹶不振,潦倒落魄,即使有皇族王爷朱宸濠赏识他,还是个最后被杀头的主。幸亏唐寅傻不叽叽,装疯卖傻酒醉如泥,有意露出“老二”,令王爷不堪入目,才免于被青睐利用,终让宁王爷“放归”回到桃花坞。不久,宁王造反,很快被砍掉脑袋。唐伯虎也未被朝廷“秋后算帐”,避免一劫。虽然穷困潦倒,日日欢饮,但终究保住了首级,活了54岁才死。

THE END
1.酒香浮动探索中国古代喝酒文化的魅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喝酒文化已深深根植于国民的情感之中。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以酒作为庆祝、祭祀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媒介。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酒与节庆 在中国,节庆活动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饮酒仪式。春节期间,家庭成员会一起品尝各类美酒,以此来增进亲情和团结https://www.gccthdxv.cn/xing-ye-shu-ju/279148.html
2.古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上好几坛,却不会醉呢说起古人饮酒,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诗人举杯畅饮的豪放场景,甚至有人会疑惑,古人喝酒经常动辄“几坛”,却往往还能谈笑风生,吟诗作对,仿佛“千杯不醉”。 那么,古人喝的酒到底有多烈?他们为何能轻松饮下如此大量的酒而不酩酊大醉?是古人的酒量更胜一筹,还是酒的度数与现代大不相同? 低度酒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0379055041544738/
3.古人喜欢饮酒古人喝的酒是破还是白酒对古人喝酒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人喝的酒,是啤酒还是白酒? 古人好饮酒,那些现今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酒出现数的那是不胜数。但是,和今人喝完酒后荤七素八地没个人样相比,古代的人们喝酒后倒是特别有诗情画意,酒酌三杯,立马才思涌现。像书圣王羲之,就是在喝醉以后,写出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206/625439.html
4.古人喝酒古人喝酒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合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https://www.lifeweek.com.cn/2007/0123/17711.shtml
5.古人喝酒尽兴的诗句喝酒,读音(he jiu )动宾短语,是一种行为。同:饮酒 、吃酒埋酒。那么,知道有哪些诗句是古人喝酒尽兴的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古人喝酒尽兴的诗句内容,欢迎阅读! 古人喝酒尽兴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http://mwenxue.xuexila.com/shiju/qita/21421.html
6.古代喝酒古代喝酒图片古代喝酒图片素材大全摄图网汇聚古代喝酒图片大全:古代喝酒图片素材、古代喝酒高清图片、古代喝酒背景图片等。你可以找古代喝酒图片设计灵感、古代喝酒图片摄影创意,我们欢迎您下载古代喝酒vrf正版授权图片,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443539.html
7.古人喝酒的十重境界古人喝酒的十重境界: 第一重:小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唐. 白居易。 第二重:微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 第三重:浅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唐. 李白。 第四重:沉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4989057_1088709707.html
8.分享古人喝酒的十重境界古人喝酒的十重境界: 第一重:小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 第二重:微醺 拚却日高呼不起,灯半天,酒微醺!——宋.辛弃疾 第三重:浅醉 九环保袋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宋.陆游 第四重:沉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https://www.meipian.cn/4slxt8tb
9.古人用爵喝酒到底应该喝哪头?00:00 00:00 打开北京时间App,看超清视频 古人用爵喝酒到底应该喝哪头? 这里是北京 2024-03-19 13:18 +关注 古人用爵喝酒到底应该喝哪头? 浏览1756 推好文,得时间币https://m.btime.com/item/router?gid=44dm0djpoq088iaj4es2rqtv3pu
10.古人喝的是什么酒?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也就十几度,比啤酒度数略高。而古人喝酒用的碗也不是我们想像的白瓷大碗。古人喝酒多用盏,它比碗小、比碗浅而又比味碟大,外形像漏斗。之所以用盏,是因为古代都用坛子装酒,坛子口大,往盏子倒酒不易洒。 https://www.jianshu.com/p/b618b5df5f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