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采买年货的时候家家都想着弄点小酒,酒已经成了很多家庭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但在古代,可不是一直可以“喝酒自由”的。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云纹铜禁,就是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见证者。
本周六(1月14日)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博物馆之夜》之《文脉悠悠》,走进河南博物院,一起来看看这个小酒桌的故事吧!
1
青铜时代酒文化
青铜时代,酒器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发掘的商代陶器和青铜器中,酒器最多,而殷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以酒器为多,仅妇好墓随葬礼器就多达200余件。
商代酒器品类繁多,做工精细。其中饮酒器包括爵、斝、觚、觯、角;盛酒器包括卣、壶、尊、盉等。这些可观的青铜酒器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已具有相当水平,特别是商代后期达到高度发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掠夺奴隶,祭祀巩固政权,这两件事都离不开巫术活动。因此,供巫师和祭师使用的酒器做工也尤为精美。
酒不仅是拿来喝的,更是文化符号。在商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规定了等级森严的秩序,部分酒器其实是礼器。这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成为礼制的承载品,正所谓“藏礼于器”。
殷商时期的酒文化,可谓是治史者无不惊叹其酒事之炽烈。更有古代传说,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酒池肉林”的传说足以证明当时饮酒之风极盛。
2
第一个禁酒成文法
“喝酒误事”的问题,据传早在夏朝就被考虑到了。
据《战国策》记载,娥皇、女英曾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禹却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并下了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可惜夏桀还是“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终丢了夏天下。
《韩非子·说林上》中说,“纣为长夜之饮,俱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他不会也这样上的战场吧?
至少周人是认为商纣王的嗜酒无度坏了国家大事,周公旦坚持禁酒令势在必行,便让康叔在卫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酒成文法——《酒诰》。
《酒诰》规定“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饮酒要节制,祭祀时才可饮酒,不得聚众饮酒,要时刻用道德规范自己,如果违反要判处死罪。并传达出“酗酒亡国”的底层价值观,也铺垫了后世禁酒的基础逻辑。
汉初,丞相萧何颁布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元世祖在1283年宣布严禁私人酿酒、卖酒,“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
明太祖朱元璋以“民间造酒糜费”为由颁布诏书令国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连酿酒的糯米都禁止种植。
然而,比起有7000年历史的酒而言,这些禁令显然没有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3
失传的秘法
西周的统治者就将盛放酒器的案几称为“禁”。
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淅川楚墓,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
它有着霸气的外形,1米多长的禁身上方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禁身的下方是12中虎形怪兽,蹲坐在禁下支撑着器件,构筑起铜禁的庄严、神圣。
比起云纹铜禁的外形,更令人瞩目的是它复杂的制作工艺。
云纹铜禁的制作采用了失蜡法,即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形状,再用其它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外范,加热融掉蜂蜡后,再将青铜溶液灌入其中,冷却之后就成了铸件本身。
云纹铜禁是楚康王在位时的令尹子庚的随葬品之一,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如今,酒与历史、诗歌、生活早就分不开了。
祖先给我们的警示却跟随着云纹铜禁留存至今。
年关将至,美酒虽好,切勿贪杯哦!
本周六(1月14日)21:25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博物馆之夜》之《文脉悠悠》
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风里雨里,文明故里
原标题:《古人有“喝酒自由”吗?禁酒时代有话说|夜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