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入侵;管理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入侵的定义和危害
1.1定义
生物入侵的定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埃尔顿首先提出,他将生物入侵定义为:在一个特定区域生存的生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在新区域生存繁衍扩散下去,且这种状态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物种灭绝现象的产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首先当然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除了这个第一因素之外,生物入侵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的入侵环境基础是全球化的,如此造成了全球生物系统趋于等同化现象的产生。
1.2危害
1.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目前我国的物种保护情况堪忧,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有害外来生物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三种,其中植物一百零七种,昆虫三十二种,病菌二十三种。
2森林环境
2.1良好的森林环境
良好的森林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面积需求的增加,森林随着土地开发和木材的采伐,逐步退化。森林面积的减小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生物种类的减少。各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到过度的破坏森林环境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于森林健康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从九十年代开始完善了这一思想。森林环境的改善成为了环境保护的新课题,对于森林的树木病虫害以及火灾等预防工作也进入了系统全面化时代。
2.2保护措施相对比世界森林的普遍情况,我国的森林环境的多虫害和火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过度采伐,森林退化。过度采伐,使大量原始森林、混交林、复层林转变成人工林纯林、次生林和单层林,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导致森林病虫害频繁发生。
森林结构单一。主要是由于很多林木区是由人工种植,林木种类结构单一,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呈现区域化状态,这种及其不稳定的林区容易遭到爆发性的损失。
抚育管理不及时,森林抗性降低。由于中幼林抚育成本较高,抚育材价值较低,林农没有抚育的积极性,致使我国现有的大面积中幼林没有能够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及时进行抚育,林内存在大量病弱木,致使一些经济林生长不良,导致森林抗性降低,为一些病虫害和恶性杂草的入侵创造了机会,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林的正常生长,致使一些森林很少甚至没有收益。
外来生物入侵,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森林生境恶化,以及气候异常,致使树木长势减弱,甚至死亡,导致林业有害生物侵入。
在法律上,规定森林病虫鼠灾害防治由林农承担,这种规定及不合理:森林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林农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林农不但得不到生态补偿,反而还要承担森林健康的保健责任,导致林农防治积极性很低,致使森林灾害防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因此,要确保我国森林健康,必须采取科学的策略和措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3.1重视公众宣传,促进全民预防
加大宣传力度,让公民知道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参与有害生物预防与管理的自觉性,鼓励公民发现疫情,积极向政府举报违规行为,并积极参与扑灭疫情、防止有害生物扩散蔓延。
3.2加强森林植物检疫,严密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进一步加强森林检疫工作,是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关键途径。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省以下森防机构建设,提高其经费投入,增强其技术力量,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行政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对检疫对象的确定标准要与国际接轨,重新审定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根据危害大小进行风险评估,并重新排序予以公布,督促政府及早对有检疫对象分布的地方划定疫区,实行疫区管理,及早根除疫点。
3.3强化森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进一步强化森防行政管理职能,尤其是加强县一级森防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森防行政执法水平,加大打击森防违规行为的力度,将森防机构目前的病虫害防治职能及早转变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和维护森林健康,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水平,及时监测、预报、扑灭林业有害生物害情,防止外来或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一、生产性人为干扰
(一)农业生产的非生态性
(二)工业生产的扩张及其非生态性
二、生活性污染
三、其它人为干扰因素
除生产性人为干扰、生活性人为干扰因素外,对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人为干扰因素还很多,主要包括不谨慎地引进外来生物物种、不合理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缺失等。
(一)外来物种的引进
不谨慎地引进外来生物物种,容易导致原生物种消失,并影响到湿地的水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退化。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外来物种侵害最典型的是20世纪60年代引自南美洲、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首批16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俗称布袋莲、水荷花、假水仙。近年来,由于大量生活垃圾和工农业污水向江河湖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在生长期间能大量吸取水中的营养物质,但到冬末春初腐烂后使水色变深,浊度变大,并释放出大量的氮和磷。腐败后的水葫芦不但劣化水质,而且严重影响景观,对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二)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合理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造成了湿地面积的缩小,而且极易改变湿地水状况,增加湿地沉积物的负载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存续,干扰湿地生物生境的连续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杭嘉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方面,全区域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连接乡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全覆盖。公路建设一项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开发行为,其中就包括对湿地资源的影响,因为“公路建设是一项点多线长的带状开发行为,与湿地资源广泛分布的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得公路修建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不可避免。”
(三)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
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缺失等也会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湿地退化和丧失既因人们对湿地的价值缺乏公共和政策性知识,缺乏对湿地保护政策的了解,也与保护机构的不健全,组织决策的分散有着直接的关联。如行政区域是人为的地理区域划分,但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内或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没有行政区域的限制,它们通过水循环或者生物信息交流而彼此关联,但行政区切割及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导致流域上游对湿地的破坏或污染通过水循环在下游富集,而目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及运行机制的缺失,必然导致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缺位”,并最终影响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因此,“湿地保护除了着力缓解或消除行政区域内围垦、污染、过度利用等对湿地的威胁因素,加强各相对独立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外,还必须突破行政区划概念,加强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旅游者过度的旅游活动
旅游业因其低污染,素有“无烟产业”之称,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其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其实低污染,并不等于无污染。事实上,旅游活动过程是与旅游资源环境的一种零接触过程,它对环境仍具有内在的、隐性的破坏力。就湿地生态旅游区而言,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交通工具会带来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客流量过大,会突破景区承载容量,导致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以及生物圈的正常循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破坏。可见,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带来的破坏是直接的、近距离的,它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同样显而易见,且难以避免。
【关键词】生态伦理构建青海
和谐社会是一种有生态意义的和谐,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伦理在科学发展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表明我们生态伦理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要在全民中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的得以贯彻落实。
一、青海的生态概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m以上。省内地形复杂,高山、大川、冰川、雪山、湖泊和沼泽广布,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我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重要补给水源,号称“江河源”、“中华水塔”。青海境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49.2%。长江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出省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25%。青海是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一个产流多于用水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甘肃河西走廓、内蒙古黑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省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占30%,森林覆盖率只有2.59%,其中乔木覆盖率仅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务河、玛柯河、多柯河和澜沧江的扎曲河等流域,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全省3645万公顷的草地覆盖着大部分地区,其中荒漠草地697万公顷、黄土高原干旱草地202万公顷、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万公顷,植被覆盖度低。全省有耕地面积5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谷地、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有3.3万公顷。动物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420余种,鱼类46种,鸟类291种,占全国总类数的24.6%;兽类107种,占全国总类数的20.2%。植物分布有维管束植物25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30余种,裸子植物42种,被子植物242种;经济植物1100多种;药用植物630余种。动植物中稀有名贵种类繁多。因此,青海的生态环境对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作用。显然,保护和建设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实现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意义。
二、青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一)青海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在长期自然的和部分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使青海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伦理建设刻不容缓。由于众多原因,目前造成草场退化、沙化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严重荒漠化,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问题。
(二)青海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概括起来,人为破坏是造成青海生态恶化最主要原因,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直接原因,管理体制的不配套是青海生态系统失衡的制度原因,生态极度脆弱是青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而这些原因的背后就是我们生态伦理观念的极其缺失,所以一定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三、生态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青海中的意义
(一)生态伦理建设是青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要求
(二)生态伦理建设是构建青海和谐社会道德观念的必然要求
青海大多地方海拔高,气候恶劣,环境体系脆弱,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面落后状态。近年来,由于开发程度加强,青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问题迫使当地部分农牧民沦为生态灾民。态伦理建设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为原则,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形成以人为本,重视生态利益的社会主义生态义利观。因此,生态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观念的必然要求。
(三)生态伦理建设是实现中华水塔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鉴于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使我们意识到环境问题从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外部危机已转化成为社会失范和文化失落的内部危机。通过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从调整人们的思想意识出发,倡导群众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广大民众参与的文化,建立足以应对环境危机的生态文化,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青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繁荣提供科学依据和基本思路。生态伦理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当地群众对于和谐的看法和理解,培养着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情操,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四)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青海稳定发展的需要
青海的生态与环境退化问题,直接关系着当地的社会稳定。国务院和青海省政府十分重视,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强化对高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治理。在青海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把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农牧民的长远生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强化生态伦理道德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有利于牧区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民生发展,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需要。
四、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构建生态伦理
参考文献:
[1]师燕: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J].生态经济,2005(1).
[2]孙爱霞,:青海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1(2).
关键词:宁夏可持续消费战略意义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加快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对于宁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消费市场稳定繁荣,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下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建设可持续消费体系是宁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夏干旱少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唯一的回族民族聚居区。同时,宁夏经济基础薄弱,属西部欠发达省区,与全国尤其是东南部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7年宁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4285元。
宁夏人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光热条件好,农作物品质较高,但贫瘠土壤面积较大。2007年宁夏实有耕地1659.5万亩,人均耕地2.72亩,但未开垦利用耕地有1094.26万亩。高耗水量农作物所占面积较大,水份利用率低。宁夏引黄灌区水份利用率仅为43%,水份生产率为0.5-0.6kg/m3。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耗水比例高达95%。以上分析表明宁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可持续生产性消费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变耗能高、过度消费、破坏环境等不良消费习惯为可持续消费模式。
建设可持续消费体系是宁夏地区人口状况的必然选择
统计数据表明,宁夏多年来人口变化呈快速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容纳力。1978年宁夏总人口为355.58万人,1990年增加到465.98万人,2000年增加到554.32万人,到2007年增加到610.25万人(见图2)。2000-2007年7年间净增人口55.93万人,年均增长近8万人,以此预计今后每年净增人口8万人,2020年宁夏人口将达到720万人。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在缩短城乡差别、活跃城市消费市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同时,对城市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城市医疗卫生及教育等造成极大压力,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消费产生极大的负面冲击。
宁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虽然不断创新低,但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1978年以来,宁夏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与全国相比,相对较高(见表1)。2007年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2.1‰,自然增长率为5.17‰;而宁夏人口出生率为14.8‰,自然增长率为9.76‰,分别高出2.7‰和4.59‰。特别是宁夏南部山区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和较低的人口素质,早婚早育现象普遍,虽然近年来生育率有所下降,但2007年南部山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仍高达16.81‰和11.1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宁夏城乡居民已经或正在走出贫困或温饱,逐步向小康乃至富裕生活消费迈进。由于宁夏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粮食、衣着、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需求将不断转化为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沉重压力。宁夏城乡居民在从贫困、温饱到逐步迈向小康的历史进程中,日益增加的物质消费需求导致对矿藏、森林、草原、水土等资源过度开发。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消费还将导致废弃物数量的增加,加重对环境的污染。虽然宁夏的矿产、土地及人力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但随着物质生产与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废弃物数量的大规模增加,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将会出现,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建设可持续消费体系是宁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要求
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宁夏生态环境陷入边治理边恶化的泥潭。由于国家重视环境保护,先后推行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封山禁牧、发展循环经济等政策措施,使宁夏严重的草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水体富营养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湿地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农业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大型燃油农用机械的快速增加,随之带来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等问题,对城乡居民的健康消费构成了很大威胁。近年来农业生产高投入和大规模农业集约化养殖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产值的同时,伴随的对大气、土壤、水资源等资源污染问题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近年来宁夏化肥使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氮肥使用量的快速增加,在产出效益逐年递减的同时,大量的肥料氮素随着农田退水、气态挥发等不同途径损失,对大气、水体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见图3)。因此,实行可持续消费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要求。
建设可持续消费体系是促进宁夏人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消费过程中,正确处理物质消费、精神需求和生态安全的关系,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实现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是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消费质量的有效手段。可持续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适度理性消费,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显示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消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改变消费陋习和无节制的奢侈享乐行为,对于帮助宁夏城乡居民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宁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人均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消费中食品、住房、衣着消费支出比重相对较大,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不足,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教育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因此尽快建立宁夏可持续消费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宁夏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正确处理消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英,胡宁生,赵川等.50年城乡巨变―宁夏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实录[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柴达木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由此保护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
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1.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柴达木盆地由于沿袭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失业增加、分配不公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呈现激化,因此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特殊性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青藏铁路的必经之路,这条线路的开通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里自然结构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多数地区植被处于退化演变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所以,利用好这里的各种资源、合理开发特殊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好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因此,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全面推进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柴达木生态环境
现状分析
1.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2.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天然草地生态日趋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州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据1999年统计数据,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三江源区开始出现“生态难民”和“绿色绝唱”。因此在省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生态治理规划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到2005年,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308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3.4%。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天峻、都兰、格尔木;中度退化草地273万公顷。全州草原平均产草量减少30-50%。草地退化引发了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着海西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隐患。
生态环境退化的
主要表现形式
天然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青藏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原本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开展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的规划十分重要。
1.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根据退化草地的景观特征可将退化草地分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和沙化型退化草地三种类型。黑土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的中北部、都兰的热水和沟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和秀沟地区,此类退化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仅是未退化草地产量的20%,平均植被盖度为45%,在产量组成中优良牧草比例只有14%,植物种数明显减少。毒杂草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中南部地区、德令哈北部山地,此类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成分占50-70%,草场利用价值明显下降。沙化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此类草地植被盖度30%左右,产草量下降60-70%。由于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2.土地沙化加剧、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海西州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海西境内湖泊广布,但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甚至干枯,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高原沼泽地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高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导致沼泽地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3.自然灾害、虫害和鼠害频繁
受草地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雪灾、沙尘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近20年来,盆地东部农业区发生春旱和霜冻的年份超过半数。草地鼠虫害肆虐,根据2003年全州鼠虫害调查统计,鼠虫害发生面积278万公顷,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2%,其中鼠害发生面积237万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1.8个/公顷,害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虫害发生面积41万公顷,主要害虫为蝗虫、毛虫和古毒蛾。
4.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柴达木盆地森林覆盖率很低,且分布不均,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经过自然演替和人类的采伐利用,森林面积和天然灌木林面积极少,森林蓄积量不足。森林覆盖率降低,致使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湖泊萎缩。
5.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目前对野生生物资源偷捕滥猎、乱挖滥采、盲目捕捞等现象日益加剧,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原本分布广泛、资源量较大的藏羚羊、野牦牛及藏野驴、白唇鹿、虫草等珍稀野生动物和药用植物,由于过度的猎杀、采挖,现已大量减少。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萎缩,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虫草、麻黄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目前海西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数的l5―20%。
生态环境恶化的
成因分析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然恢复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另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甚至不可逆转。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柴达木境内河流广布,水系纵横,这些水资源的利用对海西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使柴达木盆地部分河流出现了流量减少甚至季节性断流的现象。气候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湖泊水量的收支平衡体现出来的。一方面,自然降水量减少使入湖河流的流量和直接降入湖泊的雨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水位的下降。另一方面,气温的升高和蒸发的增大,无疑使湖面蒸发量增大,致使湖水量存储减少,最终出现水位下降,直至众多湖泊的干枯。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导致冰川退缩,而冰川的退缩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多少,导致了冰川缘区水资源的快速丧失,下游地区地面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引起湿地和湖泊萎缩。
(2)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在荒漠化或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遥远的历史时期还是现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气候变干燥时,沙漠化就发生、扩展,出现风蚀等侵蚀现象,土地生产力降低;气候变湿润时,植被生长较好,流沙被固定,侵蚀速率降低,湖泊水系发达,地表生物量增加,意味着暖湿气候环境的沉积形成。现代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荒漠化的进退过程,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当降水量增大时,沙漠化土地逆转;当降水量减少时,沙漠化面积扩大。也就是说,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降水量变化基本吻合;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起沙过程受到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有植被覆盖的半固定沙丘上,2m高起沙的临界风速为6m/s,而在流沙表面的临界风速仅为4.5m/s。可见,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
(3)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天然草地的退化或沙化,使草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气候对草场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牧草的生长期;二是影响牧草产量;三是影响牧草的群体结构。有关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秋季降水量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且春季降水从90年代开始出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趋势导致了牧草返青的推迟。同时,气温明显升高,加剧了干旱对牧草的影响,使大量抗旱能力减弱、对干旱反应敏感的牧草群体结构出现显著的年际变化,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疏,盖度下降。
(4)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降水及其降水特征分布,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岩石风化等,进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降水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之一,降水量减少,使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易于水土流失。
(5)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海西大量开垦草原,使大片优良冬春草场被毁,天然草原植被严重破坏。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数万人进入草原区开采沙金和采挖药材,加剧了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沙源物质堆积增加了草地沙化的隐患,加速了草地荒漠化的发展。另外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不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以致许多自然资源的供应已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人类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使环境向人们意愿的方向变化,却忽视了大范围的环境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牧业生产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繁衍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
与建设的对策措施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因地制宜编制实施规划。
4.完善制度,科学监管。坚持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制度。一是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导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监督与现任追究制度,确因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职造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四是建立环保教育培训制度。
5.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柴达木盆地的保护及治理,一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恢复水源涵养功能,遏制盆地内水资源的流失;二要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保护和改良草地生态系统;三要借助人工增雨等辅助手段增加降水量,恢复自然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针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替代型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1)发展节水农业、生物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2)利用柴达木特有的地理地貌、奇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民族人文景观,大搞旅游、探险、滑雪等项目的建设,增加收入。(3)选择一些无人区和封山育林(草)的地区,放养野生动物,建立国际狩猎场,赚取外汇。(4)营造人工林,将部分农牧民直接转为林业养护员。(5)利用水利资源,建设小型水电站;同时利用高原风季长、日照强的特点,推广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居民和农牧民能源短缺问题。(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变农牧区传统的采挖滥砍,制止土地贫瘠化。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梅洁人,2001年6月。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利设计;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5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涝抗洪,除害兴利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由于目前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1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2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河流的非连续性,由于筑坝是沿着河水顺流的方向,造成河流的非连续性,原本流动的河流及其生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的增加,变成静止的人工湖泊,河流流速、水文、水深以及水流边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长期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动植物,又要进行适应性生长。其中一部分适应性较差的生物就被淘汰;自然河流变成沟渠,这也包括天然河流改造成为直线或者折线的人工河流。由于水利工程对水流的拦截,提高了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同时也提高了上游河道的水面深度、水面宽度,也需要淹没更多的陆地。
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水利设计
3.1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科学观,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将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进行明确的分析,通过基础、体制、观念的改变和转换,实现水安全的持续保障,达到水资源持续利用、水域环境持续优化、水域生态持续改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要构建水安全体系,通过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增加非工程措施来加强水安全的防御体系。为提高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改善承载能力。为增加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要做好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加强监控工程和滩涂的围垦开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利工程措施。
3.2生态设计应用
3.2.1提供水生态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间
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水流、堤防、河道以及河畔植物植被等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行水利建设的生态设计时,通过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改进,建立一个能使生物、土壤、阳光、水、水环境等因素之间互惠共存的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中的河堤坡脚位置的护底上,有多流速的变化带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多生物的生长,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的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两岸的草丛和绿树为鸟类、昆虫提供了觅食场所。
3.2.2增强了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资源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水资源中的细菌和真菌摄入营养物为污染物,细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无机物可以为藻类植被提供营养,同时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资源中过多的藻类被鱼、虾、浮游动物所消耗,在水资源的食物链中,将污染浓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态水利设计时,增设的鱼道、鱼巢等,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紊流,这非常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到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水资源中的植物能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物,其植物根系成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着的介质,这就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统的水质。
3.2.3起到调节滞洪补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设中生态河堤的植被,具有储蓄水分的作用。水资源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水资源丰富的期间,河堤中的水开始渗透,河堤孔隙开始蓄水,减少了发生洪灾的可能;在枯水期间,原来储存的水开始渗透入河道内,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
3.2.4生态水利设计要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技术的理论,达到水质同水量同步,结合水环境污染,设置相对应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生态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设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的有效优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水利建设中的生态平衡。
3.3生态设计发展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CASA;NPP时空动态
中图分类号:Q147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06
QuantitativeEstimationforNetPrimaryProductivityofThree-RiversSourceEcosysteminRecently10Years
ZHANGYing,CHENHuai-yan,LIJian-long
(SchoolofLife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Abstract:TorevealSpatio-temporaldynamicofnetprimaryproductivityinThree-Riversourceduringrecently10years,basedonMODIS-NDVIdata,andmeteorologicaldata,spatiotemporalchangesoftheNPPofThree-RiversourcewassimulatedusingCASAmodel.TheresultsshowedthataverageannualNPPfrom2001to2010was169.02gm-2a-1inthestudyarea,exhibitingdecreasetrendfromsoutheasttonorthwest.During2001to2010,temporalNPPshowedanosignificantincreaseof0.69gm-2a-1,rangingfrom159.53to176.25gm-2a-1.Thisstudycoul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managementandrationalutilizationofecologicalresourcesinThree-Riverssourceregion.
Keywords:ecosystemofThree-Riverssource;netprimaryproductivity;CASA;spatiotemporaldynamicsofNPP
本研究借助2001―2010年间三江源地区的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CASA模型对三江源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动态,旨在揭示三江源草地NPP的演变规律,为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理位置处于31°39′~36°12′N、89°45′~102°23′E之间。源区总面积为30.25万km2,平均海拔4400m左右。该区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7],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5.6~3.8℃,年平均降水量为262.2~772.8mm,植被生长季为5―9月。
1.2气象数据
1.3遥感数据
1.4方法
1.4.1NPP的估算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是一种光能利用率模型,模型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提供的NDVI来估算太阳辐射中被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并结合植被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ε)来模拟植物质的增加量(NPP)。其公式如下:
式中,APAR(x,t)为单个像元x在t月份的光合有效辐射,ε(x,t)表示单个像元x在t月份的实际光能利用率,两者的具体计算公式参见文献[7]。
式中,θslope为NPP年季变化率,n为研究时段的年数,NPPi为第i年的植被NPP,θslope为正数表示NPP上升,为负则表示NPP下降。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验证
不同模型模拟的植被NPP值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本选择与本研究具有相同或相似研究区域,并同样应用CASA模型的前人研究结果[9-11]与本文结果进行了比较(表1),对比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与其它研究结果非常接近,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2NPP空间分布特征
从三江源整个区域来看(图2),植被NPP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2001―2010年间三江源全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均值为169.02gm-2a-1,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在100°E以东的泽库、河南、玛沁、同德、久治、班玛等县,以及32.5°N以南的玉树县、囊谦县的NPP值较高,大多在250~350gm-2a-1,个别地区如班码县和囊谦县的南端,NPP可达350gm-2a-1以上。
2001―2010年三江源区NPP月季变化如图3a所示,全年的植被NPP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NPP的77.75%,在7月达到最高(37.59gm-2a-1)。
2001―2010年三江源植被NPP总量年际变化如图3b所示。由图3可知,10年间NPP年总量具有减少的趋势,从2001年的168.40gm-2a-1,减少到2010年的gm-2a-1,减幅为4.77%,速度为-0.69gm-2a-1,但显著性水平P=0.282,说明该趋势并不显著。NPP最高年份为2006年,达到176.25gm-2a-1,最低的是2008年,为159.53gm-2a-1,波动范围为4.28%~5.61%。
2001―2010年三江源植被年均NPP变化趋势(图4)显示,三江源NPP年际变化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NPP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兴海、同德、库泽县的北缘,及曲麻莱和治多县的部分地区;NPP快速减少的地区分布在南部的囊谦、玉树、称多县,以及兴海、同德、玛沁三县交汇处。占全区面积59.03%的区域的NPP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对于陆地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江源地区总体处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低温是植被NPP主要的限制性气候因子。近数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三江源地区有显著的变暖趋势[8],升温趋势有利于三江源植被的恢复[12]。除气候因子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植被NPP的重要因素,从2001―2010年的三江源NPP的模拟结果看,半数以上地区的植被呈现出退化趋势,尤其是三江源东部及南部地区NPP下降比较明显的地区,也是三江源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
近年来,国家在三江源开展的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和工程建设,虽然在部分地区植被恢复取得一定的成绩[9,13-16],但整体来看依然任重而道远。应该继续加大草地保护力度,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尤其对于三江源东部及南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如何解决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结论
3.1三江源植被生态系统NPP空间格局
2001―2010年三江源植被多年平均NPP为169.02gm-2a-1,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经验证,模拟结果可靠。
全年的植被NPP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NPP的77.75%,在7月达到最高。2001―2010年间,三江源草地NPP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幅为4.77%,减少速度为-0.69gm-2a-1,波动范围为4.28%~-5.61%。占全区面积59.03%的区域的NPP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三江源东部及南部地区NPP下降比较显著的地区。应该继续加大对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尽快恢复。
[1]任继周,林慧龙.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J].草业学报,2005,14(2):1-8.
[2]姜立鹏,覃志豪,谢雯.基于单时相MODIS数据的草地退化遥感监测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1):39-43.
[3]李云鹏,娜日苏,刘朋涛,等.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遥感监测与气候成因[J].华北农学报,2006(S3):56-61.
[4]ZHANGCai-xia,WANGXun-ming,LIJin-chang,etal.Rolesofclimatechangesandhumaninterventionsinlanddegradation:AcasestudybynetprimaryproductivityanalysisinChina'sShiyangheBasin[J].EnvironmentalEarthSciences,2011,64(8):2183-2193.
[5]穆少杰,李建龙,周伟,等.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33(12):3752-3764.
[6]CramerWolfgang,KicklighterDW,BondeauA,etal.Comparingglobalmodelsofterrestrialnetprimaryproductivity(NPP):Overviewandkeyresults[J].GlobalChangeBiology,1999,5(S1):1-15.
[7]朱文泉,潘耀忠,张锦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413-424.
[8]易湘生,尹衍雨,李国胜,等.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J].地理学报,2011,66(11):1451-1465.
[9]张镱锂,祁威,周才平,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J].地理学报,2013,68(9):1197-1211.
[10]PiaoShilong,FangJingyun,HeJinsheng.VariationsinvegetationnetprimaryproductionintheQinghai-XizangPlateau,China,from1982to1999[J].ClimaticChange,2006,74(1-3):253-267.
[11]蔡雨恋,郑有飞,王云龙,等.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分析三江源区净植被生产力[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4-42.
[12]郭佩佩,杨东,王慧,等.1960―2011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32(10):2806-2814.
[13]王孝发,容旭翔.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与思考[J].青海草业,2012,21(2):32-36.
[14]肖桐,刘纪远,邵全琴.近20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生产力变化模拟[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5):557-565.
一、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因
二、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以各类土地问题为例
国土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国土资源若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认清国土资源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土地资源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不合理,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均土地资源持续减少,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凸显,并且人们对于房屋住所的需要依旧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由1998年的1.4亩降低到2008年的1.3亩,这导致我国人口的耕地面积也变得更加紧张。据资料显示:世界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为44.5亩,但是中国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只有12.4亩,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了32.1亩;世界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为4.8亩,但是中国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只有1.3亩,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了3.5亩;世界人均拥有的草地面积为10.4亩,但是中国人均下来只有5.2亩,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了5.2亩;世界人均拥有的林地面积为13.6亩,但是中国每个人平均下来只有1.6亩,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了12亩;
其次,可耕的土地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差,除了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方,或者是平原为比较优质的土壤,其他的很多土壤都是红壤变成的土地,缺少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包括氮、磷、钾、纳等,而且土地的土质偏酸性,不适合去耕地。在过去的这些年中,由于对可耕地的使用不恰当,导致土地的土层逐渐变薄,没有更好的肥力来供农作物生长。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可耕地都不是平坦的,都有一定的坡度,这种有坡度的土地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很好的保留水分与肥力,农作物也无法很好的生长,作物的产量都很低,而且农作物生长的周期会变长,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保护可耕地,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矿地资源的问题
(三)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甘肃省靠近沙漠等地区,这些地方的土地盐碱化过于严重,如果对于土地的使用不够恰当或者随意开采树木破坏森林的话,盐碱化的土地还会进一步增多。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农田的灌溉也不够合理,使得很多土地快速的盐碱化,再加上人口快速的增加使得人类加快开采新土地的步伐来养活自己,同时导致了土地产权关系的不稳定性。因此,想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就要治理好土地盐碱化这一严重的问题。
(四)森林植被破坏的问题
森林作为地球上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可以说在这个地球上,没有森林的存在,很多动物植物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家园,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果实,繁茂的树木,还可以生成新鲜的空气,不仅如此,它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防止人类受到这些沙尘的侵袭。然而,由于人类数量的增长,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森林逐年被破坏,过量地开垦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采伐树木用来制作家具,这使森林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据一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年期间,森林面积减少竟有23%之多,被破坏的森林面积有660万平方米,森林的功能遇到阻碍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就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缺少了森林,很多动植物的家园缺少了强有力的保障,人类在经济建设这条道路上也无法长久地走下去。
近些年,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曾经进行过人造森林的工程,虽然对绿化还原作出了努力,但是效果依然不如原生的森林,人造的森林水土保持性不好,生态系统稳定性也不够好,而且植物数量较为单一,容易出现病虫。一方面,天然林在不断地减少,然而另一方面,人造林又不够完美,所以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更好地保护天然森林成为了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五)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由于人们大量地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又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缺少了这一保护的屏障,使得土地受到了大量的破坏。同时,在草地上无休止的开垦土地,令草原原本的形象不复存在,也让大量的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有很多危害,它会导致土地失去可再生的能力,也有可能因为土地的荒漠化不能居住而迫使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寻求新的居住地方。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就应该保护植被,减少土地的荒漠化。
三、结语
本文以人均土地问题、矿地资源问题、土地盐碱化问题、森林植被破坏问题及土地荒漠化问题作为具体事例,通过现阶段的土地现实状况联系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实例的方式展示了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并从侧面体现了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总之,国土资源的好坏程度基本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状态。因此,国家、政府和人民可以从保护好国土资源方面来做到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长期以往,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让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更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1]彭珂珊.中国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1999(2):25-30.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3.3设计策略
3.3.1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1]邰杰,汤洪泉,曹晋,陆.国外城市农业景观(UrbanAgricultureLandscape)案例评析.广东园林.2013,6:45-49
【关键词】浅析风景园林设计主要生态理论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或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思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风景园林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一、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二、生态位原理
三、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四、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己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园林建设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厦门等。
五、生态调控原理
关键词:立体绿化居住环境
Abstract:three-dimensionalafforestationina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city,throughthestereovirescenceconstructionway,integralspaceenvironmentandlandscapeshapegoodcity,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providesnewideas.
Keywords:solidgreenlivingenvironment
一.基本概念
立体绿化,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处栽种攀缘植物,以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垂直绿化在克服城市家庭绿化面积不足,改善不良环境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生态日益恶化。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主张是在城市中大力种植绿色植物,使绿色回归城市。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绿地,改善绿化结构,提高总绿量和叶面积总数,是所有园林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垂直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立面或其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垂直绿化不仅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而且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小品,如藤廊、拱门、篱笆、棚架、吊篮等,可使整个城市更有立体感,既增强了绿化美化的效果,又增加了人们的活动和休憩空间。
二.立体绿化的发展
2.1国外发展现状
在西方,古埃及的庭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中,葡萄、蔷薇和常春藤等被布置成绿廊。
2.2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出现了在建筑墙体、围墙、桥柱、阳台种植绿化植物形成垂直的绿化墙面,以降低室内温度及外部杂音。同时也形成了一道道城市绿色景观。
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垂直绿化技术要数上海海纳尔生态建筑公司的墙体垂直绿化系统。这套系统废弃了传统的植物攀爬以达到绿化的方法,采用更为科学的由墙体种植毯、种植袋、保温板及其它附属配件组成的垂直绿化技术。优点是:自动浇灌,无需骨架,集防水、超薄、长寿命、易施工于一身。
三.主要表现形式
3.1墙面垂直绿化
房屋外墙面的绿化应选择生命力强的吸附类植物,使其在各种垂直墙面上快速生长。爬山虎、紫藤、常春藤、凌霄、络石,以及爬行卫茅等植物价廉物美,这些植物不需要任何支架和牵引材料,栽培管理简单,其绿化高度可达五、六层楼房以上,且有一定观赏性,可作首选。在选择时应区别对待,凌霄喜阳,耐寒力较差,可种在向阳的南墙下;络石喜阴,且耐寒力较强,适于栽植在房屋的北墙下;爬山虎生长快,分枝较多,种于西墙下最合适。也可选用其他花草、植物垂吊墙面,如紫藤、葡萄、爬藤蔷薇、木香、金银花、木通、西府海棠、鸢萝、牵牛花等,或果蔬类如南瓜、丝瓜、佛手瓜等。在较粗糙的表面,可选择枝叶较粗大的种类。如爬山虎、薜荔、凌霄等,便于攀爬;而表面光滑细密的墙面则选用枝叶细小、吸附能力强的种类。建筑物正面处置绿化需要注意与门窗的距离,一般在两门或两窗的中心栽植,墙上可嵌入横条形铁丝,以便攀援植物顺利向上生长。采用垂吊天竺葵、矮牵牛、四季海棠等各种观花植物栽植各式空中花篮吊饰挂于灯杆、墙体进行垂直绿化,更是高层次空间绿化彩化的首选。
围墙的绿化。围墙一般分为实砌墙和栅栏墙。实砌墙墙体一般为砖或石材;栅栏围墙一般为铁艺围墙或型钢围墙。在绿化时,以棚架形式栽植攀援植物,遮住生硬呆板的铁大门,夏季可观花,秋季可观果观叶,生机活泼。实砌墙一般选择爬山虎、凌霄等生根植物;栅栏围墙可选择金银花、鸢萝和台尔曼忍冬植物。围墙若用植物做成绿篱、花篱,其效果比砖砌要好得多,同样可以起到隔离地域的作用。常见的绿篱植物有女贞、小蘖、刺梅、黄杨、珍珠梅、冬青和木槿等。而栅栏围墙除有分隔地域作用外,还应达到隔墙观赏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绿化墙体,还能起到“透绿”的作用。因此,栅栏围墙不宜选用爬山虎等叶片发达且分枝较多的植物,而应选择金银花等缠绕性植物。
3.2庭院垂直绿化应用葡萄、紫藤、木香、金银花等具有缠绕性能和蔓性月季等长蔓性藤本,在略加牵引扶持下,攀爬在园林花架、简易棚架及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的垂直支架上,或者用牵牛、丝瓜、扁豆、观赏南瓜、葫芦等草本的蔓生植物,在铁丝、绳索、枝条的牵引下,攀援简易棚架等,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藤本植物生长迅速,容易见效,点缀装饰小游园和庭院等。以及有经济效益的葡萄、猕猴桃等,创造幽静而美丽的小环境。
3.3住宅垂直绿化城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其阳台和窗台是楼层的半室外空间,是人们在楼层室内与外界自然接触的媒介,是室内外的节点。在阳台、窗台上种植藤本,不仅使高层建筑的立面有着绿色的点缀,而且像绿色垂帘和花瓶一样装饰了门窗,使优美和谐的大自然渗入室内,增添了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阳台绿化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将绿色藤本植物引向上方阳台、窗台构成绿幕;可以向下垂挂形成绿色垂帘,也可附着于墙面形成绿壁。阳台一般光照充足,宜选用喜欢光照、耐旱、根系浅、耐瘠薄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如牵牛、茑萝、豌豆等;也可用多年生植物,如金银花、葡萄等;这样,不仅管理粗放,而且花期长,绿化美化效果较好。居住者爱好的各种花木、盆景更是品种繁多。但无论是阳台还是窗台的绿化,都要选择叶片茂盛、花美鲜艳的植物,使得花卉与窗户的颜色、质感形成对比,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而天井因光照条件差,宜选用耐阴的落叶攀援植物。栽植地点一般沿边或在角隅处,不影响居民生活。
3.4护坡绿化护坡绿化是指对具有一定落差坡面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绿化形式。包括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土坡岩面以及城市道路两旁的坡地、堤岸、桥梁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等。护坡绿化要注意色彩与高度要适当,花期要错开,要有丰富的季相变化。根系庞大、牢固的攀援植物用于土坡可稳定土壤,美化土坡外貌。这种绿化方式可用的植物种类较多,如五叶地锦、爬山虎等。具体又因坡地的种类不同而要求不同。
3.5室内绿化室内垂直绿化一般采取悬垂式盆栽,给人以轻盈、自然而浪漫的感觉。用塑料、金属、竹、木等制成吊盆或吊篮种植一些枝叶悬垂的观叶花卉,直接放置厨顶、高脚几架或挂于墙面使其朝外垂下。天南星科的大叶黄金葛、红宝石蔓绿绒、白蝴蝶合果芋等室内观叶植物,具有栽培容易、生长迅速、叶形优美、四季常青、耐水湿、能攀登、可匍匐等优良性状,可以应用到室内垂直绿化,以丰富城市垂直绿化形式。
过去的绿化方法只考虑了室外的绿化效果,新方法也考虑了室内侧的观赏效果。种植箱放在通道下面,不会进入人们的视线。通过对垂直绿化的营造对于未来生态景观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席卷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居住建筑绿色概念的兴起提供了背景,同时绿色居住建筑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亲近自然,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自然,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自然,立体绿化能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自然。与自然共生的人居环境将是我们对立体绿化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