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

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

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

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矿物质;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

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6.经测定饲喂态玉米含水8%,CP9.6%、EE3.6%、CF1.3%、粗灰分1.1%、Ca0.03%、P0.29%,问饲喂态时NFE含量?绝干状态时CP、Ca?

例:(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例: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5%,水分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多少?

设为x,则x∶90%=5%∶25%

x=(5%×90%)÷25%=18%

解:无氮浸出物(nitrogenfreeextract,NFE)

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NFE%=100%-(水分+粗灰分或矿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饲喂状态:NFE%=100%-(8+1.1+9.6+3.6+1.3+0.03+0.29)%=76.38%

干物质养分:100%-8%=92%

绝干时:CP:9.6:92=X:100

x=10.43%

Ca:0.03:92=x:100

X=0.0326%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概念:

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它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率。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

过程。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饲料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的利与弊?

答:利: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弊:瘤胃微生物消化不足之处是微生物发酵使饲料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二氧化碳、H2及O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答:(一)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及个体差异(二)饲料1、种类2、化学组成:饲料中粗蛋白质愈多,消化率愈高;粗纤维愈多,则消化率愈低。3、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4.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禽类

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强。

禽类肌胃壁肌肉坚厚,可对饲料进行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5.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随粪排出内源CP1.5g,内源Ca0.90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TD)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100%

食入养分

[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

(AD)表观消化率=-------------------------×100%

120*18%--4.32120*18%--(4.32—1.5)

Cp:表观=--------------------,真=--------------------

120*18%,120*18%-4.32

120*3.5%--1.95120*3.5%--(1.95-0.90)

Ca:表观=--------------------------,真=----------------------------

120*3.5%120*3.5%--1.95

第三章水的营养

1、水的生理作用:

答:1、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4、调节体温5、润滑作用

2.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

答:1.动物种类

大量排粪需水多反刍>哺乳>鸟类

2.生产性能

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

3.气温

气温高于30℃,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相反。

4.饲料或日粮组成

含氮物质越高,需水量越高;

粗纤维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

盐,特别是Na+、Cl-、K+: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

5.饲料的调制类型

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1饮水(主要)

2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

3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

二动物体水的去路

1呼吸(随气温体重变化而异)

2皮肤蒸发、出汗排水(与环境温度有关)

3粪便排出(是主要去路)

1)因动物而异

2)饲料性质影响粪中排水量

3)人为调控对粪便含水量影响不大

4尿液排水(主要渠道)

受摄水量影响较大。饮水增多,排尿量增加,一般尿中排水量占总排水50%左右。

肾脏对水的排泄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一般饮水越少,环境温度越高,动物活动量越大,由尿中排出的水越少。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过高,饲料中含有毒素(霉变、氧化、ANFs)、抗生素类药物等,饮水量和排尿量增加。

5随产品排水

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1.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EAA):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EAA):是指可不由日粮提供、体内能够合成且合成的数量能够满足动物的生理需要的氨基酸,但也是动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需的。

理想蛋白质(IP):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应100%。

真蛋白质(TP);真生物学价值(TBV);RDP(瘤胃降解蛋白);UDP(瘤胃未降解蛋白)

2.简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答: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

2.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

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0.25-0.3%更新,

约6-12月全部更新。

3.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1)血红蛋白、肌红蛋:运输氧

(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

(3)酶、激素:代谢调节

(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

(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等

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Pr转化为糖、脂肪、能量的情况一般发生于:

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

CP含量或摄入过多;

饲料的AA组成不平衡

★3.解释氨基酸之间的拮抗、平衡、转化及中毒关系。

答:1.AA平衡理论

(1)AA平衡的概念

指饲料中各种AA的含量、比例与动物的实际需要相符合的情况。

有两种情况:

a.各种AA均满足需要且相互间平衡,生产中很难做到,是一种理想情况

b.主要氨基酸满足需要且平衡

c.主要氨基酸不满足需要但平衡

2.转化技巧

各种养分同比例降低,一般生产中不会出现问题,只是动物采食量大些

3.氨基酸过量与中毒

一般不会发生,除非失误,误加。

指日粮中过量添加AA所引起的负生物学效应,不能通过补加其他AA加以消除的现象。轻度中毒动物食欲减退,

重则为尿毒症。

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4.氨基酸拮抗作用

1)概念:过多地添加一种AA会影响另一种AA的效价或利用率或提高动物对另一种AA的需要量,这种现象为氨基酸间的拮抗。

2)拮抗作用的实质:干扰吸收------竞争相同的吸收载体,或影响代谢-----影响酶活性

3)常见类型:赖氨酸与精氨酸

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

★4.列出猪和家禽常见的EAA名称,常见拮抗氨基酸对、转化氨基酸对。

答:生长猪:10种----Lys,Met,Trp,Thr,Leu,Ile,Arg,Phe,His,Val。

成年猪:8种---不包含Arg和His。

家禽:13种---包含Gly,Cys,Tyr。

AA的主要拮抗对:赖氨酸与精氨酸

5、比较反刍动物与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

A、消化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

B、消化酶胃蛋白酶、凝乳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

C、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2)方式:主动吸收(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4)顺序:L-AA>D-AA

2)反刍动物

A、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

B、小肠消化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MCP占50-90%、RDP占10-50%)

C、大肠的消化与单胃动物相同,进入盲肠的N占摄入N的20%。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异同?

A.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产生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B.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释放麦芽糖和葡糖。

C.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顺序为:半乳糖>葡糖>果糖>戊糖。

D.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时上升

E.未消化吸收的C·H2O进入后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A.幼年反刍与单胃动物相同。

B.反刍动物以形成VFA为主,葡萄糖为辅。以瘤胃为主,小肠、结肠盲肠为辅。

C.丙酮酸在瘤胃内变成挥发性脂肪酸

D.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终产物为乙酸、丙酸、丁酸,还有二氧化碳和甲烷。

第六章脂肪营养

1、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2、必需脂肪酸(EFA)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

答: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在体内通过特定的前体物形成,对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FA,essentialfattyacids)。

1)EFA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2)EFA是合成类十二烷的前提物质;3)EFA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3、饲料生产中为什么要添加油脂?添加油脂得注意事项?

答:1)添加原因:

①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回到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入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叫肠肝循环,每分子胆汁每天循环约10次。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②提供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③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部感观,提高采食量;④改善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和改善饲料转化率;⑤可以减少高温条件下动物的应激反应。

2)注意事项:

①贮藏期间应防止水分混入和气温过高;②添加0.01%抗氧化剂;③育肥猪不宜添加.④为保证良好的饲料颗粒,最高油脂添加量为2%;更高添加必须采用制粒后喷油的工艺。

4.简述反刍动物、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

答:吸收的特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FA、胆酸、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4.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并以异化扩散方式吸收。

5.胃内为酸性环境,对脂肪的消化不利,在胃内起初步的乳化作用。

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瘤胃是反刍动物脂类物质的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中脂类物质得到明显的改组,瘤胃对脂类的消化有四个特点:

(1)大部分UFA氢化变成SFA,使EFA含量减少;

(2)部分UFA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支链脂肪酸;

(3)中性FA、磷脂、甘油变成VFA;

(4)微生物合成的奇数碳和支链FA数量增加。

2.脂类物质通过网、瓣胃时几乎不发生变化,进入皱胃后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相似。

3.瘤胃壁只吸收VFA和短链FA。

第七章能值

1、能量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P90)

2、GE、DE、ME、AME、TME、AMEn、TMEn、NE、HI的概念。

答:1)总能(grossenergy,GE):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在体外通过弹式测热计测定。

消化能(digestibleenergy,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消化能(DE)=总能(GE)-粪能(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

【粪能(FE):粪中所含的能量(不能消化的养分随粪便排出)。是饲料能量代谢的第一道损失,也是最大的损失。表观消化能=总能-粪能,即:ADE=GE–FE

真消化能=总能-(粪能-内源物质所含的能量)

即:TDE=GE-(FE-FmE)TDE=ADE+FmEFmE:代谢粪能

表观消化能(ADE)真消化能(TDE),TDE比ADE能更准确的反映饲料的有效值,但测定困难】

2)代谢能(metabolizableenergy,ME)即食入的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UE)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后,剩余的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能量。

【ME=DE-(UE+Eg)=GE-FE-UE–Eg

气体能(Eg):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甲烷能占总能3%-10%(主要针对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消化道产气较少,Eg一项可以忽略不计。

尿能(UE):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蛋白质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

3)表观代谢能(AME)和真代谢能(TME)

【表观代谢能(AME)=总能(GE)-粪能(FE)-尿能(UE)-气能(Eg)

真代谢能(TME)=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即TME=GE-(FE-FmE)-(UE-UeE)-Eg

TME=AME+FmE+UeE

UeE:内源尿能,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所含的能量。氮校正代谢能(MEn)】

4)净能(NetEnergy,NE)能够真正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I)后剩余的那部分能量。包括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

NE=ME–HINE=NEm+NEp

6)维持净能(NEm):指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7)生产净能(NEp):指饲料能量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部分。根据生产目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净能、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第八章矿质营养

必需矿物元素: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有一些是动物生理过程和体内带血不可缺少的,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矿物元素。

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

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0.01%的元素:Ca、P、Na、Cl、Mg、S

1、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答:营养作用:

钙和磷的功能

1.骨和牙齿的结构成分

2.钙的功能⑴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⑵促进血液的凝集⑶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

3.磷的功能⑴磷脂是细胞膜的成分⑵高能分子的成分,ATP和磷酸肌酸⑶遗传物质的成分,RNA和DNA⑷辅酶的成分

影响因素:

(1)Ca、P比例:1-2∶1。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碳酸盐。

(2)植酸: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主要以植酸钙、磷形式存在。

(3)草酸

(4)脂肪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但少量脂肪可改善Ca吸收。

(5)VD,促进Ca、P吸收。

(6)肠道pH胃酸缺乏,降低Ca、P吸收,添加乳糖提高Ca、P吸收。

(7)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

2、铁的生理功能

答:A.参与载体的组成、转运和贮存营养素

B.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Fe2+或Fe3+是酶的活化因子,TCA中有1/2以上的酶和因子含Fe或与Fe有关

C.生理防卫机能:Fe与免疫机制有关。

3、动物锌钙缺乏的症状?

答:(一)缺锌时

(1)皮肤不完全角质化症(皮炎);(2)繁殖机能下降;(3)骨骼异常;(4)食欲下降,生产性能下降;(5)皮肤、被毛损害

(二)缺钙时

(1)佝偻病:是幼龄动物软骨骨化障碍,导致发育中的骨骼钙化不全,骨基质钙盐沉积不足的一种慢性疾病。(2)骨软病(溶骨症):骨软病是成年动物钙缺乏的一种典型疾病。骨软病是骨基质进行性脱钙,未钙化的骨基质过剩,而使骨质疏松的一种慢性骨营养不良病,临床上以骨骼变形为特征。多见于高产动物。(3)产乳热(乳热症):又称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因缺钙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4、日粮电解质平衡对生产有何意义?(仅供参考)

答:电解质平衡有利于调节水的代谢和摄入,保证营养素的适宜代谢环境,避免重要营养素充当碱性离子利用而降低营养素的代谢利用效率.

DEB不平衡的影响

(1)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如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猪的DEB提高,养分消化率增加,DEB250-400mmol/kg时,养分消化率最高;影响AA代谢(Lys与Arg之间的互作关系);影响N沉积效率

(2)影响动物健康A、造成仔猪腹泻B、鸡的抗应激能力下降,肉鸡骨质钙a化不良,胫骨发育不良(胫骨短粗病)C、奶牛易患产后瘫痪/产褥热(产乳热)

(3)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饲料DEB不平衡,机体处于过酸或过碱状态,大部分养分用于调节而不是生产。为了提高生产性能,提倡使用阳离子型日粮。可使用离子添加剂调节日粮电解质平衡值:

阳离子添加剂:NaHCO3、KCl、KHCO3、CaCl2、MgSO4

阴离子添加剂:NH4Cl、(NH4)2SO4

第九章维生素的营养

胆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注意事项(仅供参考)

答:构成卵磷脂和乙酰胆碱。

在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异常沉积,故称为“抗脂肝因子”。提供活性甲基。

第十二章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消化试验、代谢试验的设计、试验步骤。

2.比较全收粪法、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时各自的优缺点。

答:全收粪法

1)优点:试验操作方便、测定较准确;

2)缺点:排泄物污染严重;采食量、排粪量难以准确记录;粪中养分含量受环境影响大;工作量大。指示剂法

1)优点:在于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力,尤其是在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时。

2)缺点:指示剂回收率对消化率影响较大,并且很难找到回收率很理想的指示物质:分析困难,较难获得重复性高的测定数据。

3.C、N平衡法测定能量代谢的原理?

答:1)原理:假设体内沉积是脂肪和蛋白质,糖元很少,根据每克脂肪和蛋白质的C、N含量和产热,可计算出沉积能,粪、尿、甲烷能可测得,从摄入饲料总能,就可计算出畜体产热。

2)方法:测定C、N平衡值

3)基本参数:蛋白质:含碳52%,含氮16%,产热23.8KJ/g;脂肪:含碳76.7%,产热39.7KJ/g

4.何为尼龙袋法?有何优缺点?

答:尼龙袋法:此法是将待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内,经瘤胃瘘管放入瘤胃中,48h后取出,冲洗干净,烘干称重,与放入前的饲料蛋白质含量相比,差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优点:①工作量小,成本低,一次可以做大批量的饲料②可以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排队,取得饲料相对营养价值。缺点:①孔径大小不好确定。②将饲料限制在尼龙袋内,无法充分混合,微生物也不能进入。

所以测试结果一般无法与饲料真消化率相匹配

5.体内消化实验分类

答:1、根据其收粪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全收粪法;(2)指示剂法(部分收粪法)

2、全收粪法根据收粪的部位不同又分为:(1)肛门收粪法;(2)回肠末端收粪法

3、指示剂法也可分为:(1)内源指示剂法;(2)外源指示剂法。

第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营养需要:指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它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1.生产中如何正确运用饲养标准指导实践?

答:饲养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具有二重性:科学性与灵活性。

1)饲养标准的科学性

2)饲养标准的灵活性

(1)动物因素(2)饲料因素(3)其他因素

3)主要饲养标准简介(1)NRC(2)ARC(3)中国饲养标准

2.饲养标准中数值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答:1)表示为每头动物每天的需要量

2)表示为单位饲粮中营养物质浓度%、mg/kg、MJ/kg,IU

3)单位能量浓度养分含量

4)单位体重或代谢体重养分需要量

如:产奶母牛维持的Cp需要量为4.6g/W0.75

5)按生产力表示

如:奶牛每产1kg奶需要CP58g

第十四章动物的采食量

1、名词:采食量、适口性

采食量:采食量:是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适口性: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其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a.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b.不同的动物,其采食习性不同

2)生理阶段:动物的生理阶段对采食量的影响机理既与物理调节有关,也与化学调节(主要是激素分泌的影响)有关

3)健康状况: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食欲下降。

4)疲劳程度:动物过度疲劳,采食量也会下降。

5)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6)学习、训练:利用动物的喜好,后天培养,改变其采食行为。

二、饲粮因素1)物理性状:饲料的形式,硬度,颜色等2)适口性3)能量浓度4)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5)脂肪6)中性洗涤纤维7)矿物元素、维生素8)饲料添加剂

3.动物采食量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⑴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⑵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生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物质需要的比例过大;⑶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

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

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

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十五章营养与环境

1.环境对动物利用饲料养分有何影响?

答:1)对养分消化的影响

环境温度升高,可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环境温度下降,则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

环境温度对养分消化的影响机理为:温度影响胃肠道运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影响排空速度和消化过程。

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

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

冷环境中,猪、牛、绵羊的尿氮排出量增加,导致表观代谢能值降低。高温可降低尿能和粪能损失,代谢能值增加。冷热应激时,动物需提高代谢率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动物总产热提高。

3)对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温热环境通过影响动物采食、消化、代谢及产热来改变养分用于机体维持和生产的分配比例,影响饲料能量的利用效率。

2.论述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

答:一、动物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排泄物的污染(粪、尿);2.有毒有害气体(氨、硫化氢等)3.氮、磷污染;4.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污染(铜、锌、砷、硒);5.抗生素等药物残留;

二、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1、准确预测动物的营养需要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粮,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利用和消化率4、限制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5、合理调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第十六章维持的营养需要

1、名词:维持、维持需要、基础代谢、饥饿代谢、随意运动、内源尿氮、代谢粪氮

维持:是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体重保持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随意运动:广义指动物生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这里指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

内源尿氮(EUN):采食无N日粮后,从尿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N

代谢粪氮(MFN):采食无N日粮后,从粪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N

2、研究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对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答:对动物实施“挑战饲喂”,在可能条件下增加饲料投入,相对降低维持需要。实施畜禽良种化;提供适宜环境,降低运动,降低维持需要。

3、简述判断动物是否处于空腹状态的方法。

答:测定绝食代谢的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健康,营养状况良好

2)处于饥饿和空腹状态(三个判定指标)

最低甲烷产量

RQ:0.707脂肪呼吸熵

标准化的消化道吸收后状态

3)动物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实际条件下,用绝食代谢来代替基础代谢。

4、如何表示动物维持状态时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

答:采食条件下维持能量需要的测定方法:

根据基础代谢来计算:维持能量=绝食代谢+随意活动量

=绝食代谢+绝食代谢×20~50%=360~450W0.75=αW0.75

其中α为绝食代谢和一切增加的能量需要。

活动量估计:在基础代谢率基础上增加一定%

维持蛋白质需要的测定方法:

1)按基础氮代谢估计

维持N需要=EUN+MFN+体表N≈EUN+MFN

维持蛋白需要≈(EUN+MFN)×6·25

2)根据N平衡实验或饲养实验测定

3)维持的氨基酸需要

动物在维持代谢条件下对氨基酸需要变化较大。(成年猪、禽EAA的维持需要见下)

赖氨酸=25W0.75(mg/d)

蛋氨酸=26W0.75(mg/d)

第十七章生长育肥的营养需要

1.名词:

生长:生长是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

从物理的角度看,生长是动物体尺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

从生理的角度看,则是机体细胞的增殖和增大,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的日趋完善;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生长又是机体化学成分,即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水分等的积累。

肥育;肥育是指肉用畜禽生长后期经强化饲养而使瘦肉和脂肪快速沉积。

2.简述动物的生长规律及影响生长的因素;

答;生长肥育规律

1、总体的生长在动物的整个生长期中,生长速度不一样。

绝对生长速度即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如图,是体重随年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规律是慢——快——慢。

在生长转折点(拐点)以下,日增重逐日上升;过转折点,逐日下降;转折点在性成熟期内。

2、局部生长

胚胎开始,最早发育和最先完成的是神经系统,依次为骨骼系统、肌肉组织,最后是脂肪组织,如图,表明早熟品种和营养充足的动物生长速度快,器官生长发育完成早,但骨骼、肌肉和脂肪生长发育强度的顺序不变。

3、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年龄不同,机体组织(骨骼、肌肉、脂肪等)增长的速度不同

其化学成分如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的含量及比例和能量也不相同。

4、肌肉组织化学成分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也含有少量脂肪。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水分含量减少,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增加。

一、能量需要各种动物及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量不同,但确定的方法和原理并无差异。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三、矿物元素需要

四、维生素需要

影响生长育肥饲料利用的因素

3.如何表示生长肥育动物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

答:(1)生长、肥育猪的能量需要

NRC(1998)猪的营养需要采用代谢能(ME)计算,其生长猪总的ME需要为:

ME=MEm+MEpr+MEf+MEHc

式中MEm、MEpr、MEf及MEHc分别代维持、蛋白质沉积、脂肪沉积和温度变化(超过最适温度下限)的ME需要。析因法估计蛋白质的需要表示如下:

CP(克/日)=─────

CPm和CPg分别是维持和生长(沉积)所需粗蛋白质;NPU为净蛋白质利用率。

氨基酸的需要同样用析因法先确定维持和沉积的单个氨基酸的需要。

4.哪些因素影响生长肥育动物的养分利用?

答:1.动物的种类与品种选育

2.年龄

随年龄的增长,日采食量增多,每单位增重所需饲料渐多,日增重增多,饲料的利用效率下降。其原因:

(1)维持消耗的比例随年龄而渐大;

(2)采食量占体重的比例渐减;

(3)如猪日采食量在8周龄时为体重的8.4%,24周龄下降到3.5%,

(4)增重内容中水分渐少,脂肪渐多。

3.饲养水平

饲养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饲料的转化效率

营养越丰富,肥育期越短,单位增重消耗的饲料越少,相反,低的营养水平会延长育肥期,单位增重消耗的饲料也随之增高。

4.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与营养物质间的比例,影响生长速度和增重内容。

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料、蛋白质沉积都不利。

过高,脂肪沉积增加较多,使每千克增重耗料增加。

饲粮蛋白质、氨基酸与能量的比例不当对生长也会有影响。动物愈小影响愈严重,尤其是瘦肉型猪。

5.环境

(1)环境温度

(2)湿度、气流、密度及空气清洁度

6.母体效应

第十八章繁殖的营养需要

1.营养对动物繁殖性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一.营养对初情期的影响

同一品种动物生长越快,初情期越早。

影响猪初情期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品种。

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推迟小母猪的初情年龄。

二.营养对排卵数的影响

营养升高促性腺激素升高排卵升高

提高能量水平可增加排卵数。

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即常常为配种前的母畜提供较高营养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

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三.营养对胚胎成活率的影响

能量的摄入水平是引起胚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产母猪在后备期和发情周期内,给予高能量会提高胚胎的死亡率。

妊娠前期(0~30d)供给高能水平会降低胚胎成活率。

微量养分:

VA、VE、叶酸和Fe、I、Se等微量元素的严重缺乏会提高胚胎死亡率。

母牛长期或短期营养不足,会影响受精率和胚胎的成活。奶牛受孕前营养强化

四.营养对胎儿生长的影响

妊娠后期母畜的营养水平明显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初生重,但对多胎动物的产仔数没有影响。

五.营养对产后的影响

1、母猪吃不够养分而失重;

2、营养影响产奶量及奶成分,从而影响幼畜生长发育;

3、营养影响母畜体况,从而影响产后再发情;

4、营养可能影响后期成绩。

2.何为妊娠合成代谢?何为“短期优饲”?

答:短期优饲:常为配种前的母畜提供较高营养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

妊娠合成代谢:妊娠母猪喂以与空怀母猪相等水平的饲粮时,妊娠母猪除能保证其胎儿和乳腺组织增长外,母体本身的增重高于空怀母猪。表明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3.种公畜营养需要有何特点?

答:饲养公畜的要求与目的:

使种公畜保持健壮的体况、旺盛的性欲和配种能力,产出正常的精子。

确定营养需要的原则:

根据种用体况、正常的配种和采精任务确定营养

营养需要基本特点

(一)能量的需要

后备期:外种猪能量需要与生长猪一致;

地方品种比生长动物能量低20-30%。

休闲期:供给量一般在维持基础上增加50~100%,不能导致过肥。

配种前期:比自由采食低10%左右,或任其采食。

(二)蛋白质、氨基酸的需要量

后备期:供给量比生长动物低1~2个百分点;

休闲期:供应量12~13%左右;

配种前和配种期:蛋白质的质和量都要提高,蛋白质供应量为16-18%,氨基酸平衡,动物性蛋白质含量高。

(三)矿物质需要

供应量与繁殖母畜较类似,但应特别注意钙、磷。

(四)维生素的需要

VA需要量比生长动物高2~4倍

VE与母畜基本一致,比生长动物高2~3倍

第十九章泌乳的营养需要

奶牛能量单位(NND):kg含脂4%的标准乳所含产奶净能3.138MJ作为一个“奶牛能量单位.

乳汁校正乳(FCM):将不同乳脂含量的乳校正到含乳脂4%的标准状态,校正后含乳脂4%的奶叫~

2.影响泌乳及乳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乳成分的因素1、品种2、泌乳阶段同一泌乳周期不同泌乳阶段,乳的品质也不同。3、不同胎次:随年龄增长渐减(1)不同胎次乳成分有差异,随胎次的增加,乳中成分含量下降,但总的下降不大(2)下降最大为脂肪:9.01%(1-11胎)(3)蛋白、乳糖下降较少:

4、营养水平:营养不仅影响产奶量、而且也影响乳成分含量。

日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乳脂含量

适宜的粗蛋白和粗纤维水平可提高乳脂率

乳中矿物质与饲料中含量的关系不大

乳中维生素与泌乳期日粮中含量有关

3.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有哪些?

答:一、产乳高热症

泌乳牛最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

病因:调节血钙水平的内分泌系统失调。

症状:血钙低,表现为瘫痪、虚脱和逐渐昏迷。

预防:临产前口服高剂量的VD能减少乳热病的发病率。分娩前2-3周的母牛饲料降低钙、增加氯水平可降低发病率。

二、酮病

奶牛泌乳早期(产犊后最初六周)易发此病,发病高峰约在产后3周。

病因:产后采食量不足和产奶量的迅速上升导致机体出现能量负平衡,血糖降低。此时,体脂大量动员,所产生的甘油通过糖异生过程生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脂肪酸部分因不能生糖而转化为酮体,从而导致酮血症。症状:食欲不振,迟钝,产奶量和乳脂率下降。严重时胚胎发育受阻,出现流产或死胎。

预防和治疗:分娩后提高母牛采食量,给患病牛静脉注射葡萄糖,服用或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

三、低血镁症

最常发生在老年牛分娩后数天到数周。

症状:血镁减少,神经过敏,缺乏食欲,大量分泌唾液,惊厥和抽搐。

饲料缺镁为发病的先决条件。

预防:提高镁的供给量。

第二十章产蛋的营养需要

1.营养因素对蛋的形成有何影响?

答:1、动物的因素A家禽种类与品种

2、营养因素能量的影响蛋白和氨基酸平衡必需脂肪酸

*蛋的产量大小*蛋的组成

矿物元素

*蛋壳质量*产蛋量*蛋的成分

维生素

*蛋壳质量*产蛋量*孵化率

3、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水的供应

温度

湿度

通风和有度有害气体

2.简述影响产蛋鸡钙需要量的因素。

答:1)产蛋率,产蛋率越高,需钙越多;2)体型大小,体型越答,维持需要越多,饲料消耗越多;3)禽舍的温度,温度越高,鸡采食量越少,饲料中钙的需要增加;4)饲料的ME浓度,浓度增加,家禽采食饲料越少,饲料钙含量应变;5)家禽的年龄,40周龄以上的产蛋鸡,需要较多的饲粮钙;6)家禽的品种,蛋型产蛋家禽因采食量多,其饲粮钙应小于轻型蛋禽。

3..简述影响产蛋鸡能量需要量的因素。

答:1)家禽产蛋率不同,能量需要不同;2)限制饲养程度不同,能量需要不同:限制度为自由采食的5%~10%可提高饲粮利用率,降低能量需要;3)外界环境温度和羽毛状况明显影响产蛋鸡的能量需要。

THE END
1.想要鱼口好,周边环境很重要(下)水色有清浊之分,多指含泥沙的程度。暴雨过后,陆地上杂物和泥沙冲入水体,使水变浑。介于浑浊与清澈之间,或浑而不浊,鱼类游弋加速,这是属于垂钓的良好水色。 如果水体的泥沙含量过多,水色过于浑浊,鱼的视觉受到影响不易发现饵料,所以不宜垂钓。但鲇鱼、 鱼等觅食主要依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E2MDQ2MA==&mid=2653977807&idx=1&sn=91da4c7d1210cb10896ba2aebb51471d&chksm=8c182e68c4e6099be80c37573f1133615f4e5e6fd469483f467352b40e09cb9bff58d0468a08&scene=27
2.捕食者根据几十年来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位于美国东北部海洋不同深度水层的多种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东北渔业科学中心(Northea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美国东北海域不同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他们仔细研究https://wyxy.shou.edu.cn/yqzx/2020/1220/c13976a282698/page.psp
3.水体中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如何?如光照、营养盐(例如,氮、磷)等。这种竞争可以影响各种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947855/answer/3462164144
4.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pptx了解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深入研究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捕捞等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通过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揭示这些影响的程度和后果。目的和背景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2/8107116114006044.shtm
5.穿山甲①穿山甲是一种全身都披着鳞片的四足兽,主要分布在亚洲C.穿山甲多单独活动,白天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 D.穿山甲的身体上面长满了坚硬的鳞片,特别像盔甲。 (4)人们喜欢称穿山甲为“森林卫士”的原因是 B A.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可以吃大约500克白蚁,一天可吃数万只。 B.一只成年穿山甲能够保护二百亩以上的山林不会受到白蚁侵害。 https://www.jyeoo.com/shiti/10a0a76e-1500-15c3-b52a-88f4256b8193
6.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12篇(全文)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规模性水利水电工程扩建,自然生态的物化环境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的为防止山体滑坡,而滥设的打桩、布网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动作规律;还有拦截水坝的水利建设工程,对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迁移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存威胁,这都是对非人存在物的权利性剥夺的无视行为,将人类的行为强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txifbld.html
7.生态实习报告范文(通用14篇)(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https://m.wenshubang.com/html/shixibaogao/1761768.html
8.水生物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规律,许多当地的珍稀物种在这些外来生物的侵袭下,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也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 严阵以待杜绝入侵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于是,货轮压舱水的问题便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重新摆到了人们面前。现在,许多国家都https://baike.sogou.com/v1308748.htm
9.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1026.html
10.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研究表明水流形态的变化和河道演变的加快,对水生生物的觅食场所、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回流线路都将产生严重影响[3],在采沙密集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幅度地下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西若溪安吉段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查表明,该江段由于挖砂使河床加深、加宽,浅滩消失,急流变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使得灵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yxpi6wy.html
11.景观生态学考点定义:干扰是指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有效性和物理环境(气、水)的状况。 类型: (1)按干扰产生的来源两大类型 1自然干扰,如火灾、风暴、火山爆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病虫害等。 https://www.jianshu.com/p/4826b428c9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