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工程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水利工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类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会引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人工湖在蓄水初期出现的、与当地天然地震活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震现象,亦简称为水库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其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总数的80%以上;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10例,6.0~6.5级强度地震仅4例。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依纳水库。

1.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阻碍了鱼类的迁移路线,切断了河流,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命周期;水利工程还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使鱼类的多样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影响鱼类的产殖活动,导致鱼卵的死亡。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还导致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1.4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2.1循环再利用原则

节约能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循环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只是大多的施工单位都对此不以为然,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可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收集起来,不懂得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甚至有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将建筑垃圾处理得当,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处理好建筑垃圾就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2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

3.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视

对自然河流实施控制是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要求水利工程师树立新的理念,放弃传统的控制自然界理念的动机。由于人类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自然界,因此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生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为了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与自组织这个自然界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3.2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的重视,处理好污水弃渣

污水弃渣的处理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来说尤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特许性,可以采取自然沉淀的方法来处理污水弃渣。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建立化粪池与简易的厕所来接纳工程施工区域的污水,从而达到防止污水对河流下游的居民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弃渣的堆放,必须确保施工区域原有景观在施工完成后能够恢复;首先开挖耕地的表土耕作层,并将开挖出来的表土耕作层做妥善的保管,以便在工程完工后用于覆土使用。

3.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

在传统的水利资源规划当中是以流域梯级为开发模式,这种以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常常追求百分百的开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与移民的补偿费用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选择开发目标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保护耕地与社会稳定,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目标。对于那些移民相对较少、淹没耕地相对较少的河流可以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进行百分百的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1]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56-57.

引言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河流水域的影响

由于兴建水利工程对于河流形成一定的拦截作用,降低了河水的自由流动,进而降低了河流水体与大气以及土壤之间的交换能力。如果河流中被排入污染物,那么污染物将会很难进行扩散,不利于污染物的分解,同时建设水利工程提高了水体的储蓄量,大大增加了水库周边地区的蒸发量,使得该地区降雨量增多,气候发生改变。

2.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般都有水温收集设备,在强烈的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库中的水体会快速吸收太阳能,迅速升温。进而导致水库中的水体温度高于河道内的水体温度,这一温度差将严重影响河流中的生态稳定性。再加上兴建水利工程会使得离洪泛区与滩地相互分离,减少了堤防内部的各类植物的生长,使得以草为食的动物大量减少,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再加上兴建水利工程会排放各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被排放到河道中,引起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3.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兴建水利工程不但大量占用有限的土体资源,这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库区内的耕地、房屋建筑以及历史古迹造成严重的破坏。前郭县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松花江和嫩江分别从这里穿过,同时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查干湖就位于这里,因此当地很多人都聚居在河流周边。因此兴建水利工程会破坏前郭县的社会生态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移民,再加上前郭县民族众多,移民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

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策略

1.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

4.融入生态运用环境科学达到水利防护效果

5.复原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

一条河流的广义水文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1:3的上中下游地带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对于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果仅仅考虑河道本身的生态修复问题,显然是把复杂系统简单割裂开了。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充分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问的相互作用,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而应考虑整个水域的生态系统修复,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

结束语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牢牢树立可续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做到很好的环境保护。兴建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阶段以及建设过程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去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郭县。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这样使得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坏,导致河流局部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最终杀跌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得到了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水库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阳的辐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并且由于在太阳辐射下增大了水面热量辐射值,从而使得蓄水后的坝前水温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温,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第二,影响河流的水质。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减小,因此,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同时,也会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第三,影响气候和地质。水库的建设会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最终使得原来的气候被改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量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使得施工占地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并且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将会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变,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恶化。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导致大量动物的被迫迁移,使得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二、生态水利工程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每条河流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不要只是盲目的效仿成功案例,要根据每条河流的特征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这样能够使河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被保留下来;其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由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进行恢复,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能够减少人们对这种破坏后的人为修复,总而言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次,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一、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里受到的影响

(一)河水流域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址都是选在天然的河道上的,这就使得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水利工程的直接破坏,致使河流局部的形态非连续化和均一化,改变以往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对河流的破坏主要是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温水质,特别是修建水库带来的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域内鱼类的繁殖,而且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的水流速度就会减慢,这就会降低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气候与地质带来影响。我们都知道水库会提高蒸发量,也就是说水库的修建能使降水增多,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建前的气候。

(二)陆生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破坏大量的植被,还会导致大量动物迁移。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这样就会影响这一代植物的生长。而且在修建过程中,工地排除的污水和工程、生活的垃圾会影响河道附近的动物,使它们不能在好的环境里生存,被迫迁移,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修建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

(一)建设原理

生态水利工程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满足水域的健康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操作就是将过去的施工管理转变成为“安全生产、施工、生态环境”三者相结合的全面的管理。尽量在施工中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寻求最佳的生态效益的建设方案。

(二)建设技术路线

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把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当作工程的设计基础,对水文进行分析和计算;识别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到的关键的生态目标;将水利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的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以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化。通常情况下该工程的服务范围非常广,其服务对象也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将设计建立在科学的计算基础上,再对敏感的生态目标进行识别,最后才能设计出与环境向协调的生态水利工程。

(三)建设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护与恢复河流的多样化原则;第二,保持与维护河流的自我复原的能力的原则;第三,将修复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的原则。

河流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水利工程必须按照河流的特征去进行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河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河流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则对减少水利工程的破坏有着重要的作用;河流在整个生态环境里面只是一部分,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包括农田、森林、乡村及城市等,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分为替代型、综合型以及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替代型

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广西灵渠,它与郑国渠、都江堰齐名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河。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为了运输粮饷,就命人开凿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贯通,成为我国古代岭南连通中原的唯一航道。它由南北两渠、大小天平、分水铧嘴、泻水天平等组成,全长三十四千米。

(二)综合型

综合型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代表是都江堰,它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完美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都江堰被使用了两千多年的主要原因是它将人和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还发挥着巨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生态和经济的效益表现在它的灌溉作用改善了耕地的生态,将水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另外,它还利用鱼嘴来实现正倒四六分水,也就是说洪水期四分水流入内江,六分水流入外江,枯水期六分水流入内江,四分水流入外江,这样的分水法既能防洪还能抗旱。这些生态效益其实都得益于都江堰的地理条件,也就是它的三大件: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设计师巧妙地运用自然条件完成了泄洪、分流、引水和排沙的任务。

(三)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

纵观古今,我国最早的生态水利工程应当算是大禹时期的疏通九河,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疏河直接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有一些水利工程修建后主要承担着改善城市的水环境的任务,例如杭州西湖、大明湖等。在杭州西湖的水利工程里,我们可以看到该工程主要是将钱塘江的水引入到城市里,然后又在历代的建设里得到完善。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使用,因此,就要改变开发观念和方法,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

在水利工程中一个最大的影响主体就是水体。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后当地的水体分布发生了改变,这对当地的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了地下水体的流动。在一个地区地下水的流动有着自己稳定的流动方向和流速,当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的影响,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第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一个地区地下水和河流水有着稳定的补给方式,这能对洪涝灾害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像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将改变原来地下和河水的补给关系,这将导致一些地区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河流周边农业的发展。

1.2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当地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改变了河流的流向、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来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了一定的外来物种。这些都将对当地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将导致一些原有的水生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水生生物物种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改变就导致当地稳定的食物链产生破坏,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的分布,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生物的迁徙路线,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直接灭绝。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导致生物间稳定的生态关系被破坏。

2、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建设方法达到对生态环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型技术和方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在我国几乎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整个水体系统的保护。一个地区的水体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所以在水体保护当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第三,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种达到更好的保护,在各项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3、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3.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点是生态和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对河床进行加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这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1.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1.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4物种共生原则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2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推进社会发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全面提高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能力,要重视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设计分析,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设计效率。在进行分析过程,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分析能为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1.1安全性与经济性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规划牵连的范围较广,因此多种因素都可对工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在具体完成施工时,工程方应在全面考量施工影响因素的同时,兼顾实施生态保护措施,从而使水利工程能够与周围的生态协调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从理论上讲,应首先符合工程学与生态学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工程及水文治理标准开展项目施工,从而使工程达到理想的稳定与耐用效果。

1.2生态系统保障

物种存在的多样性是以生存空间异质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生存环境具有较高的差异性特征,便会形成有些局部的生存空间,促进生物的多类型繁衍。如果地域的差异性较差,生物种类的繁殖可能性也较小,从而出现单一化的生长特征。可见,环境差异对生物群落和种类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1.3生态系统可自恢复

生态系统具有对自身的自行组织与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当前既有的生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形成相应的生态链条,使整个系统的设置更为科学。在实施水利工程时,设计人员应人为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需积极引入新的理念来设计和完成施工任务,从而达到工程与环境的平衡统一。人类一直在改造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对生态的影响甚至是破坏程度也日益严重,从短期效果来看,不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但对自然无节制的破坏绝对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因此人类也需格外重视建设开发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策略

2.1保证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2.2完善基础模块设计

2.3统筹兼顾水生态水文化

Abstract:Theinfluence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ecologyisenormous,theseeffectsmaybeimproved,alsomaybethestress,orbothhavebothatthesametime.Howtoimprove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theecologicalstressmaximum,minimum,itisanimportanttopicintheacademiccircle.Thispaperdiscussestheprincipleofecologicalhydraulicengineering,andintroducesitsapplicationinTai'anintheconstruction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s,worthlearning.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construction;ecologicalhydraulicengineering;principl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V5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在传统水利工程学基础上融入生态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是通过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探讨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的胁迫途经,增进改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1生态学及其原理

生态学是在生物学基础上扩展而来,研究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有三大原理,一是多效应原理,即人类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二是相互联系原理,即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交融。三是勿干扰原理,即人类所产生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自然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的干扰。

2传统水利工程学对生态环境的胁迫

传统水利工程学以工程力学、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以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为手段,对河流进行改造控制,达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等目的。其对河流生态系统胁迫形式:

一是以加大泄洪能力为目的的河道裁弯取直、两岸硬化,破坏了河流的横向连续性。既限制或阻断了水体向两岸的交流,也阻断了许多微生物、植物、穴居动物、两栖动物在水、岸之间的交流通道,有人形象地称作“自然河道渠道化”。河道渠道化后,洪水灾害得以控制,但河流生态系统却日渐枯萎衰败乃至死亡。

二是以拦蓄为目的的拦河坝工程,破坏了河流的纵向连续性。拦河坝割断了河道内生物群落的纵向交流通道,鱼类等生物的洄游线路被破坏;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溶氧能力下降;水深加大,深水处温度低光线弱,生物活力下降;营养物质大量聚集,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湖水温暖的面层爆发性繁殖,容易引发“水华现象”

三是部分水利工程雨季排、旱季蓄,加剧了河流下游的旱涝变化,致使河流旱季干涸断流,即“筑一道水坝死一条河”。

3生态水利工程学原理及其在泰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原则应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硬切断河流纵横向连续性的工程设施,保护河流应有的生态空间,变“死渠”为“活河”,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贯彻的生态水利工程学理念。

一是保护河流的横向连续性。在河道治理中,经过科学的洪水演算、安全评估,能不设堤防的就不设堤防,能使用复式断面的就不要用梯形断面,能使用梯形断面的就不要用矩形断面。坡度易缓不易陡,陡于1:2的坡要进行人畜抗滑落安全评估,从工程材料、砌筑形式上增加抗滑安全;不能保证抗滑安全的,要设置安全防护网,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护坡工程中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浆砌石的使用,尽量使用干砌、植草砖或自然植被,建设“可以呼吸的岸堤”。泰安市在2013年石汶河防洪治理中,将原设计方案中的浆砌石护坡调整为:设计洪水位0.7米以下维持浆砌石护坡,以上改为植草砖,坡度均为1:2.5;在设计洪水位以上0.5米处增设2米宽平台,复式断面河道,单侧滩地平均宽100米,综合考虑了行洪安全、生态景观、人水和谐等因素。

二是保护河流纵向连续性。李冰父子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造就了天府之国2600多年的旱涝保收。“低作堰”就是指阻拦河水的堰易低不易高,尽量减少堰对河流的干扰。“深淘滩”是指河床要深挖。泰安市在大汶河综合治理中,恰当运用了李冰父子的治水三字经,清淤河道,确保行洪安全;不搞超级大坝,而是采用橡胶坝形式,层层拦蓄,既涵养了水土、滋润了两岸,又不造成淤积,科学地控制运行,蓄滞雨季洪水,补足旱季生态径流,形成了长42公里、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水生态景观带。2011年春,在泰安遭遇“百年大旱”之际,沿河地下水不降反升,社会生态效益初露端倪。

3.2保护河流生态多样性原则应用

生存环境的多样性有助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反之,生存环境的单调性必然导致一些物种的迁移、灭绝,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泰安市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从生态水利工程学的理念出发,刻意保持河流纵横断面的多样性,纵向裁小弯而顺大弯,保留河流的蜿蜒曲折、宽窄相间、起伏跌宕、深池浅滩的自然面貌;横向以河床为心,向两岸渐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刚性、不透水性护坡工程,为生物的水陆交流提供通道;保护湖泊、浅滩、水塘、湿地、沼泽、洪泛区等自然地貌,制定实施了大汶河、东平湖流域综合治污规划,建设了稻屯洼、东平湖入湖口、柴汶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洸府河截污导流工程。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特性原则应用

泰安正在建设的泮河人工湿地,总投资1.4亿元,是山东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湿地工程,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自修复、自净化特性,人工创造一片有利于生物繁衍生息的、立体的“生物工厂”。其主要设计思路是拦河橡胶坝抬高水位后,泮河污水自流进入人工湿地,通过耐水植物根、茎、潜流层填料等物理吸附、生物分解,去除磷、钾、氨氮等污染物质,使codcr降到30mg/l以下,氨氮降到1.5mg/l以下,达到Ⅳ类水标准。人工湿地以潜流湿地为主,辅以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占地310亩,单元截面自下而上依次是池底、防渗层、填料层、种植层,污水主要在填料层流动。表面流人工湿地40亩,分布于潜流湿地上下游及潜流湿地的单元之间,水深0.6米,阳光充足,能量充沛,是生物种群繁衍生息的天堂。湿地植物主要是本地乡土物种如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荷花、睡莲等浮叶植物,菹草、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在改良后的表面流湿地适量投放鲤鱼、鲫鱼、乌鳢、虾和泥鳅等水生动物。

3.4时空上的大尺度原则应用

3.5治理上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原则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任何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态水利工程学对生态的改善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泰安天泽湖工程位于牟汶河与其支流泮河交汇处。上游河水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高,水体水质较差,若不能建立积极的生物群落,微生物、蓝绿藻极易爆发性繁殖,导致生物种落失衡、水质恶化。从生态水利工程学角度,天泽湖工程设计了排泄表面流的“闸中闸”,即在平板闸门上部,再开一扇小门,排放闸前的树叶、水草等漂浮物和蓝绿藻等表层浮游物。城市污水先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泮河,在大汶河入河口上游建设日处理污水10万方的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在湖内投放鲢鱼等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使浮游植物维持健康的生态密度等。一系列措施,培育起一个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一条通向生态水利工程的大道正在形成。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7期

2、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利学报,2003年第11期

Abstract:theeconomictakeoffofpromotingtheall-rounddevelopmentofsociety,asanationalinfrastructure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inChinahavealsomadegreatprogress,butatthesametime,alot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makespartoftheenvironmentistheseriousinfluence,theecologicalwaterconservancywasmentionedtheunprecedentedlevels,besocialwidelyattention.Thisarticleinviewofthewaterconservancyecologicalproblems,fromthepointofviewofecologicalbenefitsofwaterconservancy,waterconservancyprojectonhowtoconstructnewashallowtostudy.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waterecologicalbenefitevaluationtothe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

1引言

2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2.1水利工程对气候的影响

2.2水利工程对水文的影响

2.3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积

水利工程使库区水位抬高,造成水流过水断面,使水力坡度发生改变,不论是河道纵向流速还是紊动流速都受到巨大影响,这种对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使得水流挟沙能力降低,改变了河道的泥沙运动机制,从而造泥沙淤积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多沙河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这种泥沙淤积现象,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盐碱化、鱼类种群变化等现象。据统计,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蓄水后,一年半后,15亿吨泥沙全部淤积于潼关至三门峡河段,使潼关河床抬高了4.5m,并延伸到上游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抬高了两岸地下水位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而丹江口水库自1960-1994年,泥沙淤积量则高达14137亿立方米,使该地区水涝灾害变得更为频繁,且破坏力加强。

2.4水利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水电大坝工程,会使水体压重使地壳应力增加,并由于水渗透至断层增加断层程度,增加岩间空隙压力,从而诱发地震。同时,由于蓄水后造成水位上升,岸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引发塌方、山体滑坡等现象,并使危险岩体失稳,产生潜在地质危险。

3从水生态效益构建水利工程策略

3.1什么是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是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对环境不良影响日益突显而被提出来的,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在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改变、利用水利体系的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使水利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3.2从水土资源保护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水土资源保护要求是从水生态效益构建水利工程的第一基本准准。作为万物生存的根基,水土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离不开良性水土资源。如果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水土资源生态恶化,最终必然会因为水土资源的确良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将对水土资源的生态性保护、生态性建设、生态性使用,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要求。如果还延续以往那种盲目开发、随意建设的急需功近利的水利工程建设思想,而缺少对水利工程同水土资源生态保护的综合考虑,必将给人类带来恶果。因此,在构建水利工程时,要从水土资源的保护上作考虑,包括河流泥沙运输、河流侵蚀等。

3.3从生态保护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构建,对生态和物种有着极大的影响,如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影响,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影响,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地区生态结构,造成生态失衡。因此,在构建水利工程时,要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如很多国家在建设大坝时采用建鱼梯、鱼道等工程措施解决鱼类洄游问题,或者采用人工繁殖方法对洄游鱼类进行繁殖,具体采用什么办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河流、不同物种进行具体考虑。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库区周边陆生植物、动物生存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以及由于水利工程引起局部气候变化、土壤盐碱化等对动植物种类、结构等的影响。

3.4从社会影响角度构建水利工程

4结束语

总之,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应当从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周全设计、精心施工,以解决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来,雷波,信军.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拳”[J].世界环境,2009(02)

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在新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都充分应用到了工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但从全国来看,我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仍旧没有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目标,部分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引发很多生态问题,降低了水利工程造福人民的效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水利工程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工作,促成两者直接的协调统一,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这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是重要的原则。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若设计出现缺陷,就会对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扰乱当时当地的原生生态系统。鉴于此,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即是说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期间,要注意到人为因素对于当时当地的环境、生态产生的影响,努力实现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水利工程参照工程要实现的功能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洪水利两种情况,相较于传统水利工程,需要大量资金和较长的工程建设周期,其建设规模大、困难多,与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自然、环境联系非常紧密。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1各地生态水利工程标准不明确

3.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缺乏生态认识

3.3生态水利工程与普通水利工程协调性不足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要综合生态、水利两方面协调考虑,这是与普通水利工程之间的重要区别。水利工程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在其影响范围内就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实现,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这种协调统一仍旧不理想,两者相互分立,各自负责各自的系统,不能更好地提供协调服务。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4.1安全经济

4.2保证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普通的生态系统具备基本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只要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的这类特征,认真进行实地调查,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才能保证工程的可行性。而生态方面的知识作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指导理论基础,要将生态自身功能与水利工程设计行程合理结合,才能实现工程的价值,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3整体性

4.4保持空间异质性

5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水利工程,能够将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水利工作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物的多样性,在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时,往往会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将工程建设对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生态水利工程的系统性,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河流、水域、环境及气候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要能够充分考虑工程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第三,工程效益的不确定性,生态水利工程规模较大,所涉及的地质、气候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会导致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无法保障得到预期效果。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因此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建在天然河道上,而天然河流已形成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生态自身的多样性,局部河流的水深及含沙量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河流的水流速度及原动力也会或多或少得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拦河坝会扩大水域的面积,提高水的比热容并贮存更多的热量,最终促进水温上升,但是即便水温发生细微的变化,也会对下游鱼类的繁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水流速度下降之后,水体与外界环境的交换频率下降,河流的自净能力会下降,最终影响到水质。而地区水域面积的增大,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及降水量,使得空气较为湿润,雾雨气候逐渐增多,这就会改变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修建生态水利工程,会增加该区域的重力,破坏原有地质构造,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

1.2.2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1.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淹没水域及沿岸土地,从而导致居民被迫迁移、重新安置等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文物古迹的搬迁与保护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拆迁与安置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应充分考虑到拆迁安置等,实现安排好搬迁移民的规划工作。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原则

2.1施工安全经济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可持续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的施工环节及工期进度,从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符合经济安全的原则,最终促进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2.2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以满足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为目标,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地域的地形特征、河流形态等,根据实际地理情况来进行规划,保障水利工程与周围水生态系统相协调,最终实现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例如尽量保留河流的原始结构,注重优化水质及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河流中种植绿色植物、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水利工程周边植树并融入设计,创造简单的景观河。例如鄂州市投资2800万元修复长港河道生态环境,完成岸坡整形20km、土方50万m3,植草7500m2,栽种水生植物1.5万株,植树2万棵;云梦县在2009年投资了八千万元建设“三湖连河”工程,建立了总长为20km的环城生态水系,切实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融合起来。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THE END
1.想要鱼口好,周边环境很重要(下)水色有清浊之分,多指含泥沙的程度。暴雨过后,陆地上杂物和泥沙冲入水体,使水变浑。介于浑浊与清澈之间,或浑而不浊,鱼类游弋加速,这是属于垂钓的良好水色。 如果水体的泥沙含量过多,水色过于浑浊,鱼的视觉受到影响不易发现饵料,所以不宜垂钓。但鲇鱼、 鱼等觅食主要依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E2MDQ2MA==&mid=2653977807&idx=1&sn=91da4c7d1210cb10896ba2aebb51471d&chksm=8c182e68c4e6099be80c37573f1133615f4e5e6fd469483f467352b40e09cb9bff58d0468a08&scene=27
2.捕食者根据几十年来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位于美国东北部海洋不同深度水层的多种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东北渔业科学中心(Northea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美国东北海域不同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他们仔细研究https://wyxy.shou.edu.cn/yqzx/2020/1220/c13976a282698/page.psp
3.水体中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如何?如光照、营养盐(例如,氮、磷)等。这种竞争可以影响各种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947855/answer/3462164144
4.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pptx了解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深入研究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捕捞等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通过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揭示这些影响的程度和后果。目的和背景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2/8107116114006044.shtm
5.穿山甲①穿山甲是一种全身都披着鳞片的四足兽,主要分布在亚洲C.穿山甲多单独活动,白天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 D.穿山甲的身体上面长满了坚硬的鳞片,特别像盔甲。 (4)人们喜欢称穿山甲为“森林卫士”的原因是 B A.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可以吃大约500克白蚁,一天可吃数万只。 B.一只成年穿山甲能够保护二百亩以上的山林不会受到白蚁侵害。 https://www.jyeoo.com/shiti/10a0a76e-1500-15c3-b52a-88f4256b8193
6.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12篇(全文)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规模性水利水电工程扩建,自然生态的物化环境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的为防止山体滑坡,而滥设的打桩、布网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动作规律;还有拦截水坝的水利建设工程,对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迁移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存威胁,这都是对非人存在物的权利性剥夺的无视行为,将人类的行为强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txifbld.html
7.生态实习报告范文(通用14篇)(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https://m.wenshubang.com/html/shixibaogao/1761768.html
8.水生物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规律,许多当地的珍稀物种在这些外来生物的侵袭下,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也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 严阵以待杜绝入侵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于是,货轮压舱水的问题便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重新摆到了人们面前。现在,许多国家都https://baike.sogou.com/v1308748.htm
9.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1026.html
10.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研究表明水流形态的变化和河道演变的加快,对水生生物的觅食场所、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回流线路都将产生严重影响[3],在采沙密集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幅度地下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西若溪安吉段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查表明,该江段由于挖砂使河床加深、加宽,浅滩消失,急流变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使得灵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yxpi6wy.html
11.景观生态学考点定义:干扰是指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有效性和物理环境(气、水)的状况。 类型: (1)按干扰产生的来源两大类型 1自然干扰,如火灾、风暴、火山爆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病虫害等。 https://www.jianshu.com/p/4826b428c9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