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19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8月06日2点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附近(北纬37.18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左右地震,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震感明显。
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五级以上的地震。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在大地震发生前,水栖动物的反常表现,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图片与本文无关
为什么垂钓大师筱崎
再也钓不到鳝鱼了
据日本《安政见闻录》记载,日本安政年代,江户(现在的东京)有一位叫筱崎的垂钓大师。
别的鱼也有,还钓到了很多,是往常根本见不到的鲶鱼,有时一个钩一次就能钓上来三条鲶鱼。
筱崎觉得情况太反常,扔了渔杆提马灯仔细观察水面。
筱崎发现,水里有多得数不清的鲶鱼游来游去,四处乱闯。
作为一名垂钓大师,筱崎当然知道鲶鱼喜欢呆在水底,特别是沉在淤泥中的特性,如此反常现象引起了他的警惕。
筱崎听说过,地震前鲶鱼会变得活跃。他赶忙跑回家,一进门就大喊:“大地震快来啦!”。
筱崎把家具杂物等都搬到了院子里。老婆说他精神不正常,邻居也来嘲笑他。
过了没多久,6.9级的强烈的地震突然发生。
虽然房子被震坏了,但筱崎家的东西却损失不多。
非常巧合的是,筱崎有一位邻居,当晚也去抓鱼,也看到鲶鱼的异常反应,却不以为然,直到地震发生,才匆忙赶回家,但家已变成一堆瓦砾,家人也已葬身其中。
1977年底,日本东京都水产试验场安装一种鲶鱼自动监视仪器。
1978年1月11日和12日晚上,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水槽里的14条鲶鱼都有异常行动。
1月13—14日,在伊豆群岛发生150多次有感的地震,最大震级达7级。
1980年6月29日下午4时20分,日本发生6.7级地震,震中在伊豆半岛川奈崎附近海底。
地震当天中午,在千叶县鸭川市附近的海面上,漂浮一条处于昏迷状态的特大乌贼。
它的长度(包括脚爪)达到293厘米,体长115厘米,重39.5公斤。
当地渔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乌贼。经鸭川水族馆研究,这种特大的乌贼通常居于水深500—1000米的海中。
29日下午4时20分,千叶县的馆山发生了地震。鸭川水族馆认为,“这条乌贼本能地感到地震异常而浮上海面'。
唐山大地震前半个月左右,距震中不远的天津市大神堂一带,鱼的捕捞量骤然减少,渔民们很少捕到鱼,却捞到了许多海葵。
海葵是一种没有骨骼的海生底栖动物,固着在近海的海底,触觉器官充分伸展时,呈菊花状,又称为海菊花,触之立即缩入体内。
这种海葵平时一般用渔网是打不上来的,而在唐山地震前居然一网能打到几十斤。
据当地渔民反映,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另外,人们还发现鲍鱼、蝶螺在震前离开海底,章鱼在水上漂流,娃娃鱼(大鲵)爬上陆地嚎叫等各式各样的奇异现象。
迟钝的鲨鱼、发疯的鲤鱼
和背向震中的梭鱼
据统计,水栖动物的震前行为异常行为有如下几种:
一.浮在水面,打旋,甚至昏迷不动
1976年唐山地震前蔡家堡、北戴河一带,发现梭鱼、鲶鱼、鲈板鱼等上浮、翻白,很容易抓到。
在岐口河闸附近,孩子们用小网兜,几个小时就可捞上几十斤。
1969年渤海地震前,人们发现鲨鱼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当军舰行驶到距鲨鱼4—5米时,没有任何反应,往常距离舰艇400—500米时就逃之夭夭。
淡水鱼也有这种情况。
1975年海城地震前两天(2月2日下午),锦县金城鱼塘的鲢鱼漂浮水面不动。
地震当天,水面的鱼群集结更多,有好几层。
唐山大地震前一天,滦南县柏各庄农场发现一种怪现象:池塘的鱼尾部向上露出水面,头朝下打旋,大地震之后这种现象很快便消失。
唐山大地震前3天(7月25日前后),山东半岛掖县沿海发现大量的海蛏、海菠萝爬离海底。
震前,唐山滦县某地还发现通常生活在井底的栉水虱(当地俗称“湿湿虫”)大量上浮水面。
二.翻腾跳跃,上下乱窜
1833年四川迭溪地震前,岷江两岸,很多地方发现里水里四、五斤重的大鱼,突然飞跃到岸上。
1975年,日本大分地震前五天,人们发现鲤鱼发疯似的向上游游去。
我国渤海地震前两天,在山东烟台芙蓉岛附近,发现梭鱼和绵尉鱼不停的飞出水面,并且顺水流方向一群一群惊惶的往东南方向前进(正常情况下,这两种鱼是逆水方向游动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鱼前进的方向恰好背着震中。
海城、唐山等大地震前,人们还发现不少缸养观赏鱼跳出水面,或者撞死在缸中的奇异景像。
三.突然改变活动规律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前一天(即1月4日下午3点钟),峨山县登云村旁秧田内有不少泥鳅、鳝鱼在泥表面上下翻动,十分活跃,而平时这两种动物要在晚上才出泥活动。
游到岸边的金枪鱼和
冲到海水中的鲶鱼
四.异常的迁移活动
1939年日本男鹿半岛地震前,有渔民在海滨捕捉到重约15公斤的金枪鱼。
生活在当地的人都知道,金枪鱼是从来不到岸边的,这次在震前却游到岸边来。
唐山大地震前,也发现平时只在距海边十多公里处活动的鲅鱼,突然跑到距岸边500—600米的地方。
1933年,日本三陆地震前几小时,在距震中几百公里远的神奈县大田原沿岸,捉到一条稀有的深海鳗鱼,长78.8厘米,重量只有7.5克,外形古怪,有点似细长的蛇。
鱼类学家未广恭雄认为,这种鱼一般是栖息在数千米的深海中,根据它的游水能力,除非在地震发生之前离开深海,否则是游不到海岸边的。
估计震前海底可能发生了某种变化,迫使这条鱼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逃窜到近岸地带。
1975年4月21日,日本大分县庄内陆区,发生了6.4级地震。
就在这一天的早上,人们在日出湾捕到许多鲶鱼。要知道,鲶鱼是淡水生物,细想一下,鲶鱼从淡水游到海水中,无易于赴汤蹈火,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鲶鱼在淡水中感受到了极大威胁。
由于震前水栖动物的异常迁移活动,有时使捕捞量发生明显的变化,突然大增或陡然减少。
1975年,江苏朗家沙5.3级地震前十几小时,南通县团结闸渔民在震中区附近捕鱼,往日一般仅能捕到2000—3000斤,当天竟捕了10000斤之多。
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时有震前捕鱼量明显下降的例子。震前10天左右,人们发现鲐鱼和鲅鱼群好像有转移现象。
据渔民反映,7月10日之前,在渔52区(震中区)鲐鱼、鲅鱼分布正常,捕鱼量也正常。通常情况下,一网可捕1000至2000条左右。
7月10日之后,鱼量大大减少,一网最多捕400余条,很多情况下一网仅捕获几条,甚至连一条也捕不到。
五.觅食出现反常
1933年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前1—3日,人们在靠近神奈川县三崎沿岸的海水上层,曾用围网捕获了一些沙丁鱼,发现这些鱼肚子里尽是底生硅藻和泥土。
据估计,这批沙丁鱼吃食量约为平时的5倍之多。
众所周知,沙丁鱼(又叫鲲鱼)通常只是觅食海水上层的浮游生物。上述现象表明,地震之前粘附于海底的硅藻可能
已大量漂浮在海面。
大震后三天,在同一水域捕获的沙丁鱼,再没出现这种食态异常现象。
1977年罗马尼亚7.2级地震前,在距震中西北250公里的克鲁日市公园水族馆里,人们观察到许多鱼出现奇妙的不快状态,吐出食饵。
(如果您感觉上面的文字还有一点点不错的话,那么,可否动动您的手指,点个赞呢,这样会增加一点推荐量,也就是把大头条卡在我脖子上的那只手,稍微放松一下,好让我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