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研究报告范例6篇

我国湿地面积大约有7.0×107hm2,占国土面积的2.6%。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为2%,酸沼为30%,碱沼为26%,森林沼泽为20%,洪泛平原为15%。红树林覆盖了约2400万hm2的沿海地区。

由于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CH4等)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每10年升高0.2℃,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3.5℃,海平面相应将上升约15~95cm。我国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13~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将增加0.45℃,降水增加3%;而2033~2042年气温将增加0.75℃,降水则减少5%。

2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2.1对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

不断变暖的气候将导致大气降水的形式和量的变化,而这将通过改变湿地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显著地改变湿地的生态功能。气候的变化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来影响湿地整个生态系统。

2.2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海岸湿地,海平面的上升会增加其被淹没的频率与深度,从而改变其生态学过程。海平面升高所加大的冲蚀和淹没会失滩地,这些湿地的失去和功能的变化无疑会削弱其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价值,同时这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减少,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湿地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生产率等于或超过任何自然或农业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力,同时,湿地具有特殊的储水性能,地蓄水空间巨大,可以储存过量洪水,起着降低洪峰高度的功能。在雨水丰沛期,面积广阔的洪泛湿地接纳雨水并渗入地下含水层,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湿地的特殊结构可以使水中悬浮物、有毒物、营养物通过沉降、吸咐、降解等方式,得到净化。湿地植物拦蓄、吸附减缓水流速度,使得湿地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把上游的水过滤了一遍。

由此可见,湿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单元,特殊的边际效应使得生物多样性超过任何生态系统,所以由于全球气候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是超过其他生态系统的,由于升温所造成的降雨量下降,蒸发量提高,在减少湿地水容积的同时影响沉积和营养物的输送、并增大沿岸洪涝灾害的频率。在这样的生境中,生物的生存无疑是困难了许多,这样肯定减少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1湿地中的CO2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土壤通气性差,地温低且变幅小,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不同类型的湿地碳累积或分解的速率不同,碳密度相差很大。影响湿地中碳的形成的有植被(有机质输入量、物质组成),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结构、粘粒含量、矿化度、酸度等),以及其它因素如施肥、灌溉。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中关于碳的准确计算还有待研究。

关于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可以以下图为例:

图1天然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由图可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模式是: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质和泥炭;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矿化分解产生CO2,在厌氧环境下产生CH4释放到大气中。在经常性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假如能够通过控制湿地的条件,使大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在“汇”的状态,那么这中情况下的湿地生态系统则能够很好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通过对碳源的控制来延缓升温的趋势。

3.2湿地中的CH4和N2O

CH4和N2O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CH4从湿地中的排放是发生在土壤中的一系列生物和物理过程的结果。在厌氧环境条件下,CH4通过甲烷产生菌的作用而产生;在氧化条件下,CH4通过甲烷营养菌的作用而被氧化和迁移。

受植物生长状态、根层深度及植物传导气体的效率的影响。根际氧化作用仅发生在生长季,植物对气体的传导效率影响根际CH4的氧化作用和排放通量。水位下降时,由于氧化层增大,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强,导致CH4排放量减少,同时水位降低,根际氧化作用减弱。在植物生长季,水位降低15cm,将导致土壤中CH4氧化作用增25%。

4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变,同时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水文条件的改变又可能诱发湿地中的温室气体CO2、CH4等的加速释放,失去了“汇”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温室气体的“源”,并且,由湿地中释放温室气体的潜力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都不是孤单地存在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方,我们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不仅要着眼与温室效应或其他气候原因,同样要考虑到全球的像湿地生态系统一样的各种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的正面或反面作用。同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湿地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对整个全球系统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编译.湿地公约履约指南(A).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彭少麟,李勤奋,任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7.1153~1159.

关键词:机场;鸟防;管理;生物地理学

一、坚持以生物地理学观念为指导

二、以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

单一的驱鸟措施对鸟类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面对数量众多几乎无孔不入的鸟类时更是如此。机场环境为鸟类提供了捕食和繁殖的场所,是吸引鸟类活动的主要因素,只有将机场内部和外部一定区域的环境管理好,降低和消除繁殖和取食的功能价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鸟类活动频率。机场外部范围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管理困难,机场管理部门首先应该以围界内的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精心管理好机场草坪,持续降低机场生物多样性,把鸟类活动降到最低[3]。

三、加强鸟类迁徙规律研究

鸟类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体的防治措施应该依势而变,根据鸟类活动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鸟类学研究能力,依据长期观测的资料,在某个鸟类活动现象到来之前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鸟防效果。例如某些冬候鸟的驱离,乘其立足未稳之际加大干扰强度,可以提高长期预防的成功率。

四、加强监测和预警平台建设

目前许多国际上和国内的大型机场都有较为系统的鸟防工作小组和相应的监测管理设备,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鸟防队伍是有必要的。借助现代雷达监测设备,可以对某些重点威胁鸟类展开长期监测,甚至提供预警信号。长期监测有助于工作人员了解主要威胁鸟类的活动规律,及时有效的预警能够将鸟类引起的事故征候发生率降到最低。

五、加强草坪环境管理

草地是机场的最主要生境,是鸟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草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草地活动鸟类的动态[4-5]。从功能上来看,机场草坪主要为鸟类活动提供了三个功能:栖息、觅食和繁殖。作为栖息价值最重要的因子是机场草坪的平均高度;作为觅食价值的最重要因子是机场草坪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作为繁殖价值的最重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强度和草坪高度。实际工作中应该从这三方面出发开展机场草坪管理。

为了降低机场草坪作为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的价值,应该控制草坪高度,草坪不同季节和不同种类的生长速度不同,应该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安排剪草。春夏机场草坪生长旺盛,应该加大剪草频率,秋冬草坪生长减缓,可根据情况适当降低剪草频率,草坪高度应该控制在20cm以下,在这一高度的草丛中,很多鸟类会感到不安全,也不能有效地躲藏,且有利于减少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6]。

除开展剪草工作外,还可适当使用一些低毒、高效,对生态系统破坏较小的农药或昆虫驱避剂,使土壤动物和草地动物的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综合降低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鸟类食源。

六、加强昆虫及土壤动物防治

昆虫和土壤动物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物种多样性和密度,减少鸟类食源。夏秋两季是机场草坪昆虫及提土壤动物繁盛时期,主要防治措施有:积极开展剪草工作、加强排水工作、喷洒低毒农药、安装黑光灯等。剪草工作上文已经概括。加强排水工作能够使草场湿度降低,控制适度的水分能使草坪植物生长减缓,土壤动物密度下降。在春末夏初及初秋季节,昆虫生长繁殖旺盛,这一时期应该适时喷洒一些低毒、安全的农药,因无脊椎动物对农药极为敏感,此举可大大降低在草坪中上部分活动的昆虫数量。不少昆虫具有趋光性,机场内灯火通明,因此很容易招引大量趋光性昆虫,在机场周围安装10-20个黑光灯也能有效扼杀蛾、蚊、及部分鞘翅目昆虫。

除此之外,鳞翅目幼虫和半翅目等昆虫喜食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直翅目昆虫喜食禾本科植物,减少机场及周边地区着两科植物的数量是降低该区域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选种生态评价高的低茎草种,如马蹄金、白车轴草等,或种植结缕草(适应结缕草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少),从而达到降低机场昆虫种类和数量的目的。

[1]AtwellN.WildlifeinAirportEnvironments:PreventingAnimal-AircraftCollisionsThroughScience-BasedManagement[J].AnimalBehaviour,2013,91:75.

[2]张会峰.鸟击与空管安全[J].专业探索,2010.

[3]赵凯,陈建琴,张晨岭,等.奔牛机场植被现状调查及鸟类适宜指数评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83C93.

[4]吴学灿,李英南,朱祥.昆明机场植被生态学调查及生境控制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植物学专辑):41C45.

英文名称:JournalofTropicalandSubtropicalBotan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3395

国内刊号:44-1374/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美丽的自然景观

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面临碧澄的涪江源流。沟谷顶端的玉翠峰麓,高山雪水和涌出地表的岩溶水交融流淌。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成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水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大片彩池群,绘出了黄龙奇观的第一幅天然图画。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又与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从而形成了池水同源而色泽不一的“五彩池”。

五彩池盛不下那么多画中秀色,于是水飞浪翻一路流淌,在长达2.5公里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又一奇观――金沙铺地。原来,在山水漫流处,沿坡布满一层层乳黄色鳞状钙华体。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闪,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像它的片片“龙甲”,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此修建了黄龙寺,用以奉祀黄龙。黄龙沟以它“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迄今每逢农历六月中的黄龙寺传统庙会,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便会聚在此,或进香朝山、入寺祈祷,或游乐赏景、欢歌喜舞。

■珍贵的自然遗产

黄龙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一绝。高山摩天、峡谷纵横、莽林苍苍、碧水荡荡,其间镶嵌着精巧的池、湖、滩、瀑、泉、洞等各类钙华景观,点缀着神秘的寨、寺、耕、牧、歌、舞等各族乡土风情。

风景区内,又为东西向雪山断裂、虎牙断裂和南北向岷山断裂、扎尕山断裂,交叉切错,而且黄龙本部与牟尼沟景区在岩性、层序、沉积等古地理条件和地层构造、构造形迹上均有较大差异。这种空间位置的过渡状态,造成自然环境上的复杂性,蕴涵着不少未解之谜,为各学科提供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广阔天地。

黄龙钙华景观,类型齐全,钙华边石坝彩池,钙华滩,钙华扇,钙华湖,钙华塌陷湖、坑,以及钙华瀑布、钙华洞穴、钙华泉、钙华台、钙华盆景等一应俱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钙华博物馆,中国之最,世界无双。

黄龙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广泛发育着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中以岷山主峰雪宝鼎地区最为典型。其特点是类型全面.分布密集,最靠东部。此区山高范围广,峰丛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就达7座。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及其与钙华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黄龙还是天然植物种质资源的绿色宝库。区内有高等植物1500余种,大部分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植物有四川落叶松、岷山冷杉、独叶草、星叶草等11种。许多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药用和经济价值。

黄龙所处地理位置特殊,还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地区,其中有兽类59种,鸟类155种,属国家一至三类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云豹、白唇鹿、红腹角雉等近百种。

黄龙矿泉水出露于牟尼沟景区,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锶、二氧化碳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此外,牟尼沟景区二道海沟,还出露一温泉群,水温22℃左右,大泉喷出水柱高达30厘米以上,含硫(H2S)0.16毫升/升。

环保卫士

用规章制度保障风景区

《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的发表,是1996年以来,中国第二次发表关于环境保护的白皮书。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中,“认知”指发挥教学的平台作用。教学中要寻找有机地渗透责任教育的结合点;利用课外读本,以自学方式,提炼与积淀学科知识,建构责任认知,培养责任情感。“实践”指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利用课内外的科技活动、教学实践,利用家庭、社会教育空间,使学生磨砺责任意志,体验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3.凸显教育途径的广泛性。教学要有效利用课内、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建设大实践中,体验公民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过程,积累履行责任的经验。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

1.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我国古代生物科学历史,探秘历史传奇,如五帝时期的养蚕缫丝、种植五谷、酿酒、发明历法、治水;秦朝、隋朝时期的水利开发;唐宋时期的医学医药、明朝时期的《本草纲目》等,感受中华文明。

3.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利用“生物性污染”一课中的内容,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调查、讨论、决策。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情操、世界观与价值观。

让学生搜集资料,解读“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从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到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巴黎协定》到我国的庄重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全世界应携手共进,统一步伐,研究科学对策,有效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注意教室、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自觉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方式。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环保与义务植树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履行社会责任的真谛。

7.禁毒教育。在拒绝,慎用违禁药物的内容中,了解危害,开展“珍爱生命,远离”的禁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高远志向,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培养并发展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预防传染病教育。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传播途径。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与危害。让学生通过搜索登革热、埃博拉、寨卡等关键词,了解其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传播途径与病理危害,以及我国采取的严格检疫、严防病原传入等预防措施。倡导学生洁身自爱,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学习,肩负起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责任。

四、教学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进化论创生论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在20世纪取得许多重大突破的基础上,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属于生物科学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即“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对于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标第八个主题‘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针对生物进化理论,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是进化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七章针对进化论开展教学,这一章共分为两节,可是教材限于篇辐对进化理论的介绍不可能很深很广,为了实现课标中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扩充。

1对教师备课内容的思考

2在授课中增加对进化论现存问题的思考

从1859年达尔文发表名著《物种起源》,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年间,进化论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尚不能用今天现有的理论解释的问题,因此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如正下两个问题,也算是对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的一个知识扩充,甚至可以作为学生的暑期作业开展自学探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有人能够解决这些困扰进化论研究者的问题。

2.1生命肯定是偶然生成的吗

目前认为生命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但是蛋白质却不是生命。就蛋白质而言,必修一中学习了其基本内容,知道了构成它的主要元素只有碳、氢、氧、氮,同时也学习了蛋白质的空间构成,知道了其空间构成的复杂和奇妙。但就蛋白质的肽链而言,蛋白质分子是一条长链,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如果计算一个小蛋白质分子(如由100个氨基酸组成)偶然形成的概率,即1/20相乘100次≈10-130。生命的起源至少需要几百种(很可能是几千种)氨基酸数目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地球的年龄却不过50亿年,照此计算,生命偶然生成的概率就更小了。如何解释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科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2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间断平衡学说虽然解释了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但是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渐进的还是间断的,怎样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仍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

THE END
1.想要鱼口好,周边环境很重要(下)水色有清浊之分,多指含泥沙的程度。暴雨过后,陆地上杂物和泥沙冲入水体,使水变浑。介于浑浊与清澈之间,或浑而不浊,鱼类游弋加速,这是属于垂钓的良好水色。 如果水体的泥沙含量过多,水色过于浑浊,鱼的视觉受到影响不易发现饵料,所以不宜垂钓。但鲇鱼、 鱼等觅食主要依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E2MDQ2MA==&mid=2653977807&idx=1&sn=91da4c7d1210cb10896ba2aebb51471d&chksm=8c182e68c4e6099be80c37573f1133615f4e5e6fd469483f467352b40e09cb9bff58d0468a08&scene=27
2.捕食者根据几十年来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以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位于美国东北部海洋不同深度水层的多种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东北渔业科学中心(Northea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美国东北海域不同生物之间猎食关系的丰富信息。他们仔细研究https://wyxy.shou.edu.cn/yqzx/2020/1220/c13976a282698/page.psp
3.水体中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如何?如光照、营养盐(例如,氮、磷)等。这种竞争可以影响各种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1947855/answer/3462164144
4.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pptx了解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深入研究水生生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人类活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捕捞等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通过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揭示这些影响的程度和后果。目的和背景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2/8107116114006044.shtm
5.穿山甲①穿山甲是一种全身都披着鳞片的四足兽,主要分布在亚洲C.穿山甲多单独活动,白天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 D.穿山甲的身体上面长满了坚硬的鳞片,特别像盔甲。 (4)人们喜欢称穿山甲为“森林卫士”的原因是 B A.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可以吃大约500克白蚁,一天可吃数万只。 B.一只成年穿山甲能够保护二百亩以上的山林不会受到白蚁侵害。 https://www.jyeoo.com/shiti/10a0a76e-1500-15c3-b52a-88f4256b8193
6.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12篇(全文)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规模性水利水电工程扩建,自然生态的物化环境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的为防止山体滑坡,而滥设的打桩、布网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动作规律;还有拦截水坝的水利建设工程,对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迁移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存威胁,这都是对非人存在物的权利性剥夺的无视行为,将人类的行为强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txifbld.html
7.生态实习报告范文(通用14篇)(1)收集现有资料。从农、林、牧、副、渔业资源管理部门、专业研究机构收集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及土壤类型地图等形式的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物种等资料。珍稀和濒临物种保护的规定、环境濒临https://m.wenshubang.com/html/shixibaogao/1761768.html
8.水生物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规律,许多当地的珍稀物种在这些外来生物的侵袭下,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也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 严阵以待杜绝入侵 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好的办法是让它们没有“乔迁新居”的机会和场所。于是,货轮压舱水的问题便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重新摆到了人们面前。现在,许多国家都https://baike.sogou.com/v1308748.htm
9.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4、结语https://www.haofabiao.com/haowen/41026.html
10.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研究表明水流形态的变化和河道演变的加快,对水生生物的觅食场所、栖息场所、繁殖场所和回流线路都将产生严重影响[3],在采沙密集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幅度地下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西若溪安吉段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调查表明,该江段由于挖砂使河床加深、加宽,浅滩消失,急流变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使得灵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yxpi6wy.html
11.景观生态学考点定义:干扰是指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有效性和物理环境(气、水)的状况。 类型: (1)按干扰产生的来源两大类型 1自然干扰,如火灾、风暴、火山爆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病虫害等。 https://www.jianshu.com/p/4826b428c9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