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学好每一门学科就是对未来道路的铺垫。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
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
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
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
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
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关键词:生物中考复习策略复习思路教学模式
1.做足准备,抓住机遇
1.2研读资料,把握方向。
1.3思想动员,家校合作。
决心是奋斗的力量,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在中考复习前,班主任和生物老师合作,专门给学生召开一次隆重的中考动员会,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他们才有可能配合老师认真复习。动员会上可邀请本校历届在生物中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谈谈心得,消除畏惧中考的消极心态,增强信心,鼓舞士气。
2.明确思路,胸有成竹
2.1第一阶段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本阶段,一周进行两次小测,一个月至少一次月考,以此检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而且每次月考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写出本次考试的错题反思,分析的内容包括当时错误的想法和现在的理解,总结出怎么避免审题不清、怎么弥补不理解和遗忘的知识点等。通过反思,不但有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讲评过的题目,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的复概会在5月上旬结束。
2.2第二阶段专题训练,综合考查。
根据考试反馈,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操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科学探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遗传规律等是难点,往年中考,学生在这几方面失分较多。学生最怕的题型是曲线图和表格,在综合运用方面比如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知识点串联考查也是相对薄弱。针对以上情况,老师要精心出卷,涵盖上一次考过的和作业中的高频率错题,凸显主干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考查,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本阶段从5月中旬到5月底。
2.3第三阶段真题模拟,沙场练兵。
本阶段进行真题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氛围,检测复习成果,便于进行查缺补漏。真题试卷可以是近几年本市或本省其他市的中考卷和质检卷。本阶段从6月1日到6月20日。
3.提问教学,竞赛比拼
3.1精心设问,巧妙引导。
3.2多种提问,积分奖励。
第一种是随机抽签,采取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把写有每个学生姓名的小纸条折成小纸团,统一放在一个盒子里。提问时,随机拿出一个小纸团看看抽到的是谁。下次提问前,仍然要把这个小纸团放回盒子里。因此,刚回答过的学生还有可能被抽到。事实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比较刺激,学生们都比较紧张兴奋,但是提问的覆盖面时窄时宽,随机性较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二种是小组竞赛,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根据成绩优、良、中、差搭配,全班分成5个学习小组,限定每个人只能举手回答一次和组内求助一次。这种方法小组间竞争激烈,甚至连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抢答,覆盖面广,学生主动性强。第三种是老师点名提问,采取小组和个人积分奖励机制,针对性强,难度不大的可以注重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覆盖面也广。
在一堂课里穿插这三种提问方法,气氛一次次被点燃,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数学效率自然就高。但不管是哪种提问,教师都要当场表扬和鼓励学生,并在每堂课后及时公布个人和小组的积分排名。教师可定期买些笔芯、糖果和小本子进行适当奖励,保证人人在意甚至喜欢这种竞赛机制。对于回答不上来或错误的学生,课后一定要找他们谈话、辅导和鼓励,避免他们失去信心成为“局外人”。
综上所述,激活生物中考的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必须善用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上述几种策略只有有机结合并认真加以打磨,才能使中考复习课的效率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考;备考策略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五、建立和完善会考复习资料库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研究缘起
2手机学习平台的构建
3手机学习资源的选取与发送。
为了确保在学习平台所的各类学习资源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手机学习习惯。笔者利用问卷对所任教班级的2015级2班、4班、6班共计147名学生在手机学习意愿、单次学习时长、学习资源类型和学习资源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3.1手机学习意愿
统计结果(表1)表明: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初中生物知识的学生比例达到93.9%,其中包括2.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3.2学习资源呈现形式
从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来看,更喜欢“文字+图片”资源的学生比例为46.9%,和喜欢“文字+视频”资源的45.6%不相伯仲,而对“纯文字”和“文字+音频”两种形式学习资源的获选率则均不足5%,具体见表2。
3.3学习资源类型
此外,46.9%的学生期待在手机学习过程中收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另有27.9%的学生对考试复习资料表示更大的期待,而对教师课件和课堂配套练习的期待比例则分别为14.3%和10.9%,具体见表3。
3.4单次学习时长
4手机学习效果分析
4.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
4.2检测结果(表5、表6)与数据分析
检测数据显示:使用手机学习的实验组生物成绩增值低于对照组,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显著(P值为0.504>0.05)。而标准差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使用手机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个体差异差异较大。从总分增量来看,实验组平均总成绩低于对照组10.16分,但是这种影响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P值为0.390>0.05)。
检测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物成绩增量均值略低,差异不显著(P值为0.456>0.05)。在总分层面来看,实验组八年级总分增量比对照组低,差异不显著(P值0.353>0.05)。
5讨论
[1]Daher,W.Baya'a,N.Characteristicsofmiddleschoolstudentslearningactionsinoutdoormathematicalactivitieswiththecellularphone[J].Teachingmathematicsanditsapplications,2012,31(3):hrr018-133-hrr018-152.
[2]虹.推进手机移动学习:中小学教师态度与需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71-78.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教学中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等学习活动,有实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1: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电学”内容教学是难点,因为电荷看不见,不能摸,内容抽象。如:“电流的形成”这节教材,虽由实验现象可以说明有电荷从一个带电物体定向移动到了另一个物体,但要让学生真正感悟还是显得很空动。教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动漫课件直观展示电荷的移动过程,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效果较好,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案例2: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处理“温室效应”教学内容时,可选用一些图片资料并选取主要内容自制录音介绍“温室效应”,使过程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温室效应”现象。
案例3:化学的复习课,为了增大课堂容量,任课教师可提前设计复习提纲,提纲涉及一个单元的所有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上课后,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业直接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待学生评价后再把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幻灯片展示出来,对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做进一步强调,待这个环节结束后,再通过例题检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况,复习的整节课都体现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1: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材“摩擦起电”一节中,验证自然界的两种电荷的实验成功几率非常小,就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漫实验替代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案例2:初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节,可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然后逐一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器材、收集、验满方法,对比两种气体制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在初中八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教材中有一项课外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家禽的一些情况,如家禽的出售价格、营养价值、生长环境等内容,我们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排具体任务,选定小组长,围绕任务去进行市场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并告知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可寻求网络的帮助,通过这样的形式,实际上也使学生明白了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辅助学习,要利用它好的一面。
1.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指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尽早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印象。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血管的类型和概念,教师要及时布置课后复习作业,让学生及时复习,加强记忆。在第二课时学习心脏的结构时,教师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复习动脉、静脉的概念,学习心脏各腔所连接的血管的类型就降低了难度,如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此时让学生分析、找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心室连接的是动脉血管,心房连接的是静脉血管。这样的及时复习可以防止遗忘,深化理解,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有益处。
2.间时复习
3.复习中尝试回忆
二、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1.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对于不同的学习材料,采用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
如《人的生殖》一课中有关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内容较抽象,学习材料多,容量较大,采用部分复习较适宜。《动物的生殖》一课中,动物种类不同,相应的生殖方式采用整体复习的效果更好。
当然,复习一些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如《人体的激素调节》,对于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作用,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整体复习的形式,而其中的每一种消化腺的具体功能又可以采用部分复习的形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激素调节作用的理解与应用。
2.对比复习
通过复习中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单个的知识点,同时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积极建构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建立知识间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3.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进行复习
复习时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分析器进行,学生获取信息的量将减少,容易产生兴奋的抑制,降低复习的效率。如果复习的时候采用多种分析器进行复习,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4.编写复习提纲
每门学科内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一章、一个单元或者一本书的复习时,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提高复习效果。
如《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课复习时让学生列出知识纲:
1.学生课前练习
课前布置学生做20道的选择题,内容涉及的都是一个章节里的知识点,而且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不会很难但都是基础的知识点,这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主要内容,因为回忆是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在回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梳理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泛化的过程,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错误,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成就感,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课前批阅
教师通过认真细致的改卷,发现并统计好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不会的知识点,以及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和个别问题,这样为复习备课奠定基础。
备课时,教师有重点地对学生中的疑难和章节中的重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点和重点,从而使学生更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复习内容。
3.学生展示整理的知识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课堂上首先让各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就是课前各同学梳理的知识点,交流的目的是使分散的知识点尽量系统化、脉络化,形成一个复习提纲。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知识点提纲。如此可有效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前批阅的基础上,讲评课前作业。把20道选择题的答案公布后,先让学生自己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正、讨论。如果经过讨论等后还不能很好解决,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质疑解难,要讲清楚将透彻。
4.10分钟的课堂背诵
自古以来,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手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背诵也是一剂良好的激活催化剂,它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点。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知识多了,这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当堂反馈
复习完成时,选取4~5道识图作答题或一些综合题进行当堂反馈。
可以设计一些紧扣学生易混、易错知识点的综合题,或者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通过做题不断受到启发,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就十分重视教学反馈,他们认为通过教学反馈,会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展示、交流
通过这一展示、交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学生中依然易错、易混的知识,因此要多让中困生尤其是后进生回答问题或黑板展示。然后对于共性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通过问题的解决,以达到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