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翻译(精选5篇)

关键词:韩国语;量词;教法;句法功能

一、引言

二、各要素之间的搭配关系

(一)量词与数词的搭配

韩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量词与数词皆分为汉字词和固有词两套,量词的用法与数词有密切关系,掌握起来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固有词量词与固有词数词连用,汉字词量词与汉字词数词连用。量词与数词的组合不能随心所欲。如:(年)、(月)、(日)、(分)、(层)、等汉字词量词要与汉字词数词搭配;(月)、(岁)、(双)、(碗)等固有词量词要与固有词数词搭配。而固有词数词与汉字词量词组合或汉字词数词与固有词量词组合则要受到一些选择限制。汉字词数词跟固有词量词组合的时候,大多数数量组合显得不自然。如:三只熊,如果用汉字词数词跟固有词量词组合在一起,为:“”就显得很不自然。但有时固有词量词也与汉字词数词组合,汉字或外来语量词也与固有词数词相组合。如:一斤牛肉“”、两匹布“”中汉字词量词“”、“”之所以能与固有数词组合,是因为这些量词在韩国人的意识中已经生活化、本土化的缘故。

部分固有数词与量词结合时,形态要发生变化,这也是韩语量词的一大特点。这一类的量词包括:(1)、(2)、(3)、(4)、(20)等。这些数词在与量词组合时形态分别变为、、()、()、。日常生活中,如果计算不超过20左右的较小的数目时,常用固有词数词和固有词量词连用;在计算较大的数目时,则用汉字词量词和汉字词数词连用。这一点汉语的数词、量词不仅没有内部形态变化,而且他们的结合也固定不变,掌握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由于这方面的差异,在韩语的量词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们造出如下的句子:

这些是典型的数词与量词搭配不当及形态不当的错误例子。这是由于韩国语中存在两套数量词导致的结果。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和使用韩语两套量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汉语名词与量词结合时,名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决定了对量词的选择。同时量词也对名词起制约作用。正如熙(1982:48)说指出的:“名词跟它相配的个体名词之间有的时候在意义上有某种关系”,它们之间的搭配是有一定条件的。如:

表示衣服的量词是:“件”“套”,不能用“张”“条”等;有平面的,薄的东西,如:纸张、车票、床等的量词一般用“张”;汉语中单常用量词就有七百多个,且广泛适用于各种事物,分工细致,各司其职。

相对汉语有很多专用量词,韩语的量词对名词的制约作用相对弱一些。韩语量词中有很多万能型的量词。如:“”这一量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天上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都可以以它作量词。如果把这类韩语的量词一一翻译成汉语,许多量词找不到一对一的词,要用汉语习惯上用的量词去更换这一类量词,以求译词符合汉语的习惯。

韩语固有量词和很多汉语量词有对应关系,虽然有些意义比较相近,但二者之间同少异多,这是由于部分量词的适用范围在韩汉语不同,所以翻译时也应特别注意。

汉语的“个”是泛指量词,可以用于若干事物,也可以表示人。但“个”在表示“人”的数量的时候,和“位”“名”比,又带有明显的随意色彩。韩语中和“个”相对应的量词为“”,在韩语里,“”不是表示人的量词,而是表示事物的量词。因而,把汉语中的“一个人”翻译成韩语时,绝对不可翻成“”,而应翻译成“”或“”。

三、句法功能特点

(一)名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汉语名量词在句子中,一般放在被限定的名词的前面,构成“数词+量+名词”的格式。如:

两个人、三本书、四条裤子、一张桌子、一头牛。

韩语名量词在句子中跟名词组合可以有两种语序:一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构成“名词+数词+量词”的格式;二是像汉语一样,构成“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如:

在把韩语的第一种语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应采用倒置的方法。

汉语习惯于把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前做名词的定语,韩语则习惯于把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做同位语。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为了突出数量的意义、强调数量在句子中的作用时,韩语才会把数量词放到名词前面去。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加表示所有的助词“的”。如,不能说“一个的苹果”,“两张的桌子”。而韩语通常在数量结构与名词之间要插入属格助词“”。如:

韩语数量+名词的结构中名词主要限于指人名词,或是表示团体、机关单位的名词。否则,数词+名词的组合显得很不自然。如:

教学中还需要给学生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现代汉语的数量短语中的量词是具有强制性的,即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用量词来连接,而韩语的数词可以不带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即量词可以省略。所以在翻译这一类词时,要注意添加相应的量词,这也是翻译韩语量词的方法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组合(数名结构和名数结构)是有条件的:一是名词主要限于指人名词和部分可数名词;二是数词表示的数目要小,小数目字相对自由,大数目字则受限制。否则,表达就会显得很不自然。如:

(二)动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汉语动量词可以跟在动词的后边形成一个述补短语,构成“动词+数词+量词”的格式。而韩语的动量词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数词+量词+动词”的格式。韩语的动量词翻译成汉语一般应为动量补语。如:

通过以上的比较不难看出,汉语的量词短语与名词组合时,它的位置和韩语比相对固定,汉语的名量词与韩语的动量词的格式相仿,相反,汉语的动量词的格式和韩国语的名量词的格式相仿。

四、结语

关键词:韩中;中韩;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韩两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此,中韩与韩中翻译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即中韩和韩中翻译除了结构上的差异,还存在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pair说:“语言背后存在着其他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韩半岛是中国的近邻,在韩国语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日常用语是以汉字的某些词源发展而来的,而且韩语和汉语间的翻译有很多文化相似又有相异的地方,两国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只有了解了中韩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同点才能更好的将中文翻译成韩文或是将韩文翻译成中文。

一、韩中重结构,中韩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求――那时,数码时代就已经到来了。为此,需要注意韩文汉字词和汉语词异同:很多汉语汉字词“形”同,并且“义”也几乎相同,即所谓“同形同义”词。每个词汇都是词义和发音上借助汉字词,翻译者可以顺利理解并掌握的;有些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义相同但汉字书写顺序相反,韩中翻译中有大量的汉语里没有的汉字词,韩国语在汉语的词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与词是按照汉字词在汉语中理解的意思翻译,就会造成不同的翻译失误。例如韩国语中的“翌早”可以被具、武器、生活用具及各种艺术品等被称之为文物”。初级翻译阶段,在表达汉语时容易把韩国语的一些汉字词套在汉语上,有时可能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

二、翻译单位的不同

在中韩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单位’虽然是中韩翻译的基础问题,但翻译不一样,中韩翻译的主要对象是文脉关系上的意义、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文本类型性习惯等。而韩中翻译只要考虑上下文联系就可以,在翻译者的观点上是互补关系。

三、韩中多短句,中韩多常句

多长句,中韩翻译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韩中翻译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四、中韩翻译与韩中翻译的文本比不同

一般来说,将中文翻译成韩语过程中句子的个数会变多。即在汉语翻译成韩语时经常变成两个以上的句子。中韩翻译在说明句子结构的特征时对于同一内容要把全部句子放在一个句号里。韩语谓语后位不能添加别的成分,主语和动词之间存在太多词汇的话会妨碍可读性,因此因此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压按照韩语的习惯配合,调整句子长短。

中韩翻译中,一是要考虑标点符号,二是考虑句群和段落的共同点,句群和段落都是为句子做基本单位的结合。

五、韩中多从句,中韩多分句

韩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因此,韩中翻译结构相对松散,韩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而韩中翻译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六、方法的不同

1.韩中翻译方法

(1)音译:音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发音所运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与原文发音相近或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的翻译方法。把人名、地名、国名连在一起使用,不可拆分,否则没有意义。

(2)直译: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交流”“太平洋战争等”。韩中翻译有许多的这样的汉字词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3)意译:意译是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由于韩文与汉文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因此翻译时不能逐字翻译。凡是语言都言外之意的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就可以,这才真正做到“意译”。

2.中韩翻译方法

(1)增译法与省译法。韩文和汉文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而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在中韩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译一些必要的增添或删减,以便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表情达意。

(2)移位转换。韩文和汉文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在中韩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和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语序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要求翻译者对原文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进行必要的位置转换。

七、中韩翻译和韩中翻译设定

首先理解将汉语文本的句子翻译成韩语,要证明汉语文本上已经画有句号的句子翻译成韩语的时候,需要将意义完整翻译的现象。句子群是几个句子连接成更大的句子,不过句子之间存在一个意义上的关系。中韩文本里的各个概念和那关系上的结构互相收容结合的方式是文本的本质。在韩中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语言汉语里不能找出跟出发语言韩语的最小分节相应的意义单位。翻译单位设定过程上,出发语言要只有取得多少的出发语言韩语的意义单位才能得到最小意义分节等价。

八、二者对归化和异化的界定方法不同

在韩中翻译中,采用异化法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阅读译文来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1:.

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两个译文形象生动,但“和尚”一词有过度归化之嫌,而且异化也通顺流畅。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例2:.

归化:宁为鸡首,勿为凤尾;异化: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教员。归化译法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使读者一目了然,但确不符合“损失最低原理”。而异化译法实现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光辉使命。

在中韩翻译中需要采用异化法,中韩的异化翻译中注重句子的主次。文学翻译中异化译法应作为主导译法,归化译法不能采用异化译法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样才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

参考文献:

[1]张敏,朴光海,金宣希.韩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仪琳.中韩翻译技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白林,崔健.汉朝语对比和常见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片名翻译;韩国电影;艺术价值

随着电影的广泛普及,电影名称的翻译也成为重中之重,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文化移植的特性,同时准确、及时地反映电影内容,最终实现电影的商业利益。电影名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主题的体现,还关乎观众的接受程度。韩剧的热潮也不间断地涌向我国的电影市场,在1998年的时候,韩剧只占我国五分之一的份额,到2004年,韩剧进占我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一半之多,在2006年的时候,随着韩国电影《汉江怪物》的上映,观看人数占韩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之多,观影率无疑已胜过国际大片,同时也跃居电影排行榜之首的位置,市场的占有份额也达到历史新高。从此,韩国电影的发展已迈入顶端时期,并且已经可以和国际大片一较高下。在韩国电影的大好前景发展下,韩剧也受之影响不断进入我国的市场,于是在我国也掀起了韩国电影、电视剧的一片热潮。然而,目前却紧缺有关从事专门韩剧翻译方向的人员。其实,影视剧的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植入。在这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欧美大片的电影翻译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韩国电影的翻译仍停滞不前。

一、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电影名称的翻译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电影的宣传作用,还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审美。电影名称的翻译是对原名的再创造,使其更切合、恰当地反映电影主题,并起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一)忠诚原则

(二)目的原则

(三)功能对等原则

电影名称的翻译不仅要保证语言的通顺,还要使电影名称与电影主题如出一辙,在面对两个不同国家的语境范围时,在保证能体现原国的文化气氛时,还要使翻译后的电影名称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但最终的结果都要实现商业利益化,翻译人员必须关照两国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的不同点,更要站在中国观众的角度上,使电影名称的翻译能成功地掳获观众的眼球,促使观众有看电影的想法,这就是电影翻译对等功能的体现。

二、韩国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名称的翻译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人们误以为的照搬照抄的形式。电影名称的翻译要基于原名所体现的文化意味,又要迎合观众的审美,同时实现电影艺术的最终价值。

(一)直译法

在翻译领域中,已经基本归纳出几种常用可行的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翻译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必须保留原语境中所表达的文化元素,然后在翻译过程中还要实现意义上的对等关系。这种方法惯用于韩国电影的翻译,基本遵循原文的语言信息,进行词汇、结构、意义上的完全对应。在韩国的电影中,电影名称的翻译一半以上都是直接采用直译法,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与韩国在历史上的普遍交流,及至现今,韩国的语言文化中都还保留了许多我国的汉字结构,这种现象可以单看电影名称就可以得到印证。所以正因为如此,涉及中韩两国的电影名称翻译大部分都只需要直译法的加工就可以一步到位。

除了借用我国的汉字之外,韩国的文字中还有很多外来语言文字,但在我国的语言系统中,外来语却引用得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电影名称翻译也可直接采用直译法。

综合所述,直译法是作为电影名称翻译时的最有效、最直接客观的翻译方法,特别是针对韩国电影与中国电影名称的互译时,直接采用直译法就可以实行,就算是在对西方的电影名称翻译时,直译法也是最常运用的,体现了对原文化的尊重。

(二)换译法

但还有很多翻译情况是直译法所不能满足的或者是不能切合原电影主题思想的,于是在面对原片名意思不准确或方向不明确时,就会用换译法来代替。换译法的真正意思就是指翻译人员对原片名中某一些字眼进行替换,并且部分翻译是不受原电影或电影名称的限制,选择更恰当的词汇来代替的一种方法。换译法的要求很高,要求翻译者对原电影内容有十分的了解与熟知,还要调动翻译者自身的操作能力,并且结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意向,使其翻译后的名称获得双向效果的保证。

与全部换译相对的是部分换译,这种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不按照原名称来翻译的,也就是有部分的词汇已经转换了。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保留了原名称的重要信息,只改变其余的词汇。

(三)移位法

韩国电影名称的表达不仅只局限于个别的词汇,其中还有许多以句子来表达的,这种情况就需要移位法才能恰当表达。中韩两国的语言表达的语序不同就直接导致了片名翻译时的词汇先后位置也发生改变。

还有一些特别情况,原片名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也要借用于移位法来完成,这种情况就通常是指根据原片名翻译过来的语言不适用于中国观众传统的语言表达,此时,为了满足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就会用移位的翻译方法。

(四)增减法

另外,增减方法的运用也非常普遍,通常在为了实现原电影名称与翻译后的电影名称的词汇意义上保持一致,就是适当增减词语,增减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词汇,另一个是缩减词汇。但在韩国电影名称的具体翻译时,这种增减法的运用只占了一点点的比例,只用缩减的方法也几乎没有,所以总结起来就把两者归为一类。

为了恰当表达意思,韩国电影名称在翻译时通常会使用到适当的增添手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阐述电影主题,切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在2006年后的多部影视作品中,运用到增添词汇翻译手法的并不多,一般都只用于增添电影内容的关键元素。如风靡一时的韩国电影翻译后为《汉江怪物》,其中“汉江”就属于增添的词汇,而且是指一个地名,在有些时候,为了突出电影情节组成要素的某一点就会适当做添加。

增减法的运用本身就很少,特别是要缩减的翻译则几乎寥寥无几,缩减法只是为了使电影名称的语言表达更加简练合理,片名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精炼这一目的,而且读上去也不重复累赘的感觉,缩减词汇的方法基本就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而存在的。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马淑红.小议韩国影视剧翻译的若干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2]朴艺丹.韩国电影翻译之片名翻译方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马雁.韩国影视剧片名中文翻译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三)、习俗差异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论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英汉习语的互译有所帮助。

On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IdiomsandTheirTranslation

ZhangHuan

(AnyangNormalUniversity,HenanAnyang455002)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THE END
1.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2、从语句特点上说,重要句子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3、从内容上说,重要句子指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从表达上说,重要句子指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5、从结构上说,重要句子指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http://fabu.ouyu158.com/show-k73nt02jhh.html
2.8.28这里所说的“两词语属于同一语法成分”,是指在句中要作主语都作主语,要作宾语都作宾语。如果去掉它们中的一个词语,句子的结构关系一般不受影响,句子仍然成立,意义也基本不变。如上面的句子可以改为“这位是我们的班长”、“这位是老王”。 二、复指成分的类型 https://www.douban.com/note/635710608/
3.2020年的12月,让这100句冬天“文案”温暖你能真正和你产生关系的不多; 外面那么冷, 你更要记住那个帮你暖被窝的。 —— 韩寒《让大家扫兴了》 85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 董卿 《朗读者》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1992-1.html
4.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https://www.360doc.cn/mip/370594510.html
5.构式语法理论研究11篇(全文)构式语法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情景编码假设”,即与基本句子类型对应的构式,把与人类经验相关的基本事件编码为这些构式的中心意义。因此,具体构式的意义是将词项的表达与构式所拥有的意义进行了整合而成。这就形成了构式语法的研究意义,构式的意义一经形成,便独立于实际的语言应用,并反过来对其构式成分的语义意义进行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4nfepuk.html
6.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二(教师中心吐血力荐)这类题型从句序与表达关系的角度测试句子组合能力。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句与句的关系,然后才能判定句序变化后表达的意思是否发生了变化。 A项两句间有逻辑因果关系,“人不犯我”是条件,“我不犯人”是结果。对调后,意思当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项两句间没有逻辑因果关系,“艳若桃李”与“冷若冰霜”,语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sanyuwenjiaoan/042543076104254297320315.htm
7.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整理(二)答: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 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等。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个层次体系。 20.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https://www.jianshu.com/p/989c4c2a42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