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陆俭明,1935年生于苏州。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1985年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和17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曾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项。
沈阳,1955年生于上海,1993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兼语言学系主任,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级优秀成果奖等15次。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带头人)、精品教材奖等8次。
“语义指向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不一致性,即指出句法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说,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一是可以解释其他方法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前面说语义指向中有一类是“多指歧义关系”,反过来说就是歧义结构中有些是由“多指”造成的,这种歧义有时用其他方法无法分化,必须通过结构成分的不同语义指向关系来解释。这就是语义指向分析的一个作用。例如:
(5)a.老王有一个女儿,很满足。
b.老王有一个女儿,很漂亮。
c.老王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6)a.老王在抽屉里逮住了蟑螂。
b.老王在飞机上看到了大海。
c.老王在房顶上发现了敌人。
上面(5)和(6)各自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是一样的。而且表面上看各自前面两句,即(5a/b)(6a/b),并没有歧义:(5a)肯定是“老王很满足”,不是“女儿很满足”,(5b)肯定是“女儿很漂亮”,不是“老王很漂亮”;(6a)肯定是“蟑螂在抽屉里”,不是“老王在抽屉里”,(6b)肯定是“老王在飞机上”,不是“大海在飞机上”。但最后一句即(5c)(6c)中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就不清楚了:(5c)既可能是“老王骄傲”,也可能是“女儿骄傲”;(6c)既可能是“老王在房顶上(敌人不在房顶上)”,也可能是“敌人在房顶上(老王不在房顶上)”,甚至可能是“老王和敌人都在房顶上”。这样回过头来看前两句就会发现,实际上(5)(6)所有例句都有歧义,只不过最后一句歧义比较明显罢了。这就说明,不但必须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分化(5c)(6c)的不同意义,也需要通过语义指向分析说明为什么(5a/b)(6a/b)感觉不到歧义,或者说为什么前两句中的语义指向比较明确。事实上无论语义指向明确或语义指向不明确的哪一种情况,都必须依靠语义指向分析才可能加以分化和解释。
二是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汉语中有些结构表面上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其中特定的意义也需要借助语义指向分析来解释。这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另一个作用。例如:
(7)a.礼物我收到了不少。/香烟我只抽万宝路。
b.自行车我换了链条。/这本书我撕了封面。
c.电器我只买进口的。/穿的我最在意衬衣。
d.大城市我喜欢上海。/歌星我最迷谢霆锋。
三是可以解释某些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汉语中有些结构变换形式的允准和限制条件有时也需要通过语义指向来解释。这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又一个作用。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