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哲学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为体认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语),即语言源自人们对现实的客观性互动体验(体)和主观性认知加工(认)。体是对现实的互动体验,认是对体之结果的认知加工。体、认是人类语言的最终成因,也是一切知识的起源。体认性是语言的本质和基础特征。话语是使用中的语言,当然是人们体认的结果,因而需要依据体认原则,分析其成因和规律,也需要体认原则指导人们遵从一定的路径进行话语分析研究。这里,需要对体认原则中三个要素(语、体、认)进行细化和拓展,以利于对话语分析路径的再认识。
对于“语言”要素,首先,根据索绪尔对于语言系统和言语(语言使用)的区分,可以将“语言”要素划分为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即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都是体认的结果。其次,“语言”要素不能局限于语言这一模态,应扩展到语词之外、用于交际的各种模态及其组合,因而可以将“语言”修改为“交际符号”,包括符号系统和符号使用。
关于“现实”要素,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经验现实时,首先利用身体体验其中的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然后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道路,从身体和空间扩展到其他语义域;体认哲学认为,现实可包括人类身体、物理空间等。但现实当然不可能局限于人类身体和物理空间,我们可以借鉴波普尔(KarlR.Popper)、利奇(GeoffreyN.Leech)和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观点,对现实进一步细化。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类:物理、心智和思想内容。利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世界,提出了“四个世界”的概念范畴,分别为:物理、心智、社会、客观知识。维索尔伦也把语境划分为三个世界:物理、社会和心智。这里可以借鉴上述观点,把现实区分为三类:物理、社会和心智。其中,社会现实还可切分为社会组织与关系、文化、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历史等方面。
话语分析诸路径的体认审视
基于细化、拓展后的体认原则,根据体认要素的不同,可以将话语分析路径分为五个大类:以语(话语结构分析)为主类,以语、体分析为主类,以语、认分析为主类,融合语、体、认分析类,和多模态符号分析类。从发展历程上讲,这些话语分析路径大类大致经历了:从以语(话语结构)为主,走向以语、体为主,再走向以语、认为主,又走向语、体、认融合的路径,最后将语言(话语)扩展为交际符号,走向多模态符号分析类。
第一类:以语为主类。该类路径主要涵盖结构主义和会话分析两个路径。它们试图揭示语篇或会话由较小单位构成大单位的序列结构,除上下文外,基本不考虑情景语境,更不涉及文化语境,因而归于以语(话语结构分析)为主类。
第三类:以语、认分析为主类。该类路径主要包括认知话语分析路径,明确探讨话语中语言结构与话语参与者心智中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聚焦概念和思维过程,力图揭示语言中明确和隐含体现的说话人思想、概念以及思维方式。
第四类:语、体、认融合分析类。该类路径明确融合了语、体、认三个体认要素,研究数量较少,主要是一些结合了认知分析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语、体、认三个要素融合的路径具备全面囊括三个体认要素的优势,符合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复杂性,是话语分析发展的趋势之一。
符、体、认融合一体的未来路径建构
依据体认原则,融合符、体、认的框架或成为未来话语分析的重要路径。可以沿着两个思路对符、体、认融合一体的框架进行探索:一是依据拓展和细化后的体认原则,对前人的话语分析路径进行充实和修补;二是对有关交际符号、现实、认知的理论和工具进行组合,考察哪些组合能够互补,构成有机的整体框架,以便较为全面地描述、阐释和解释实际发生的交际活动。下面是部分可能的修补方案及组合。
方案一:对范戴克(TeunA.vanDi-jk)社会认知路径的充实和拓展。范戴克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路径,核心观点是:对文本、认知、社会的分析需联系起来,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必须存在社会认知的中介,社会认知与二者之间分别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个框架中,可以把文本结构扩展为交际符号特征;把王寅总结的七种人类共有的认知工具,及哈特(ChristopherHart)汇总的八种普遍的概念操作或识解操作,也扩充到社会认知结构之中。原框架中的社会结构主要偏重于社会世界,可以将其扩充为包含体认原则中现实要素的各个世界。
方案二:对费尔克拉夫(NormanFairclough)解释框架的修正和拓展。费尔克拉夫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三步骤的框架,其中解释步骤规定:在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成员资源”的中介,“成员资源”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同样,可以把话语拓展到交际符号,把对交际符号的分析囊括进费尔克拉夫的“描写”和“阐释”步骤;把王寅总结的七种人类共有的认知工具,以及哈特列出的八种概念或识解操作,也扩充到“成员资源”之中;把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涵盖现实要素涉及的各个世界。
组合一: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潘艳艳提出了一个融合符、体、认的分析框架: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主要以社会符号学分析和认知语言学为主体理论基础。二者分别对应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两个层面:功能和认知,前者注重话语分析的社会性,后者重视对于隐喻和转喻认知现象、话语世界、心智等方面的研究和阐释。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的研究近期呈上升趋势,如哈特、温特(BodoWinter)对于英国政治家在短视频中手势的研究,以及赵秀凤对于有关生物能源的政治漫画中隐喻的分析等。
组合二:会话分析+认知+互动社会语言。传统的会话分析侧重于从具体会话的内部考察互动的结构和话语行为,基本不推导互动参与者的所思所想,不考虑外在的社会文化语境。而互动语言学较早重视语境的选择和协商,将语境的范围从有关语言的知识延展到了外在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弥补了会话分析在此方面的不足。
可见,会话分析、认知操作或工具、社会互动语言学三者之间存在优势互补,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可以融合成为一个有力的、解释性强的体认话语分析路径,存在较大的发展前景。依据经拓展和修正后的体认原则,可以将现有关于语、体、认的理论工具有机融合,对前人的路径进行修补,创造出一些体认话语分析的新路径。这些路径可以弥补以往单一路径的短处,组合发挥它们的长处,为符号交际和互动提供新的描述、阐释和解释,进而产生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