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发病率显著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报告(2020版)》显示,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我国儿童体质指数增幅水平已位居全球前列。身边越来越多“肉感”十足的小朋友,但“胖墩墩”不等于养得好。儿童早期肥胖不仅会增加成年期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儿童期也会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此外,肥胖还可能影响儿童性发育,3-6岁肥胖是儿童性早熟的高危因素。因此,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对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一、肥胖的标准与评估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评估肥胖程度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计算,即BMI=体重(Kg)/[身高(m)]2。
儿童青少年肥胖依据《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来判断(见下表)。
表1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标准差
表22-5岁儿童身高别体重的标准差数值(kg)
表32-5岁儿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数值(kg/m2)
表46-17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kg/m2)
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蓄积过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1、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①高糖、高脂肪及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如含糖饮料、油炸食物、快餐、零食等;
②缺乏均衡的营养摄入,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2、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
①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久坐行为增加,户外活动减少;
3、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
4、心理和社会因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情感问题导致情绪性饮食
三、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健康危害
1、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肥胖儿童中越来越常见。
2、心血管疾病: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3、骨骼和关节问题:体重过大会给骨骼和关节带来负担,导致疼痛和损伤,包括骨骼发育异常、关节疼痛等。
4、心理问题:肥胖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卑、被嘲笑而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四、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原则和建议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日常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
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肥胖儿童要做到吃饭八分饱,限制高糖、高脂肪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质的比例。鼓励家庭共同参与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表62-7岁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及能量需要量
2、辩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并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儿童青少年要选择适宜的食物,因地制宜进行食养。
3、良好的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进餐结束,立即离开餐桌。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控制每餐膳食总能量的摄入,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4、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5、多方合作,创造社会支持环境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态度,缓解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家庭成员应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健康计划,避免负面评价和不必要的压力。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体质监测,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和合理饮食。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不断完善青少年健康政策,提供更多健康资源和支持。
6、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鼓励肥胖儿童青少年到医院测定体成分,明确肥胖特征。肥胖儿童青少年要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每周测量1次身高和晨起空腹体重,制定体重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报告(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人民出版社
4.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人民出版社(营养科彭依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