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鸡西市委宣传部公布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聚餐的9人都食用了家庭自制的一种称为酸汤子的食物,该食物已在冰箱中冷冻一年。经医院化验检测,酸汤子中的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随后一些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专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中毒可能是由其他原因所引起,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时食物会有明显的苦味、霉味,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需要很严重的霉变,自制食物即便超标一般也难以达到致死的剂量。
10月12日,当地疾控中心在食用后剩余的玉米面(酸汤子)中检出高浓度的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起酸汤子中毒事件重新被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酸汤子中毒事件时有报道,2015年3月辽宁省辽阳一家四口在元宵节前因吃酸汤子,30小时后不幸相继离世,调查表明为酸汤子引起的食物中毒,辽宁省食药监局为此发出酸汤子中毒的安全提示,建议市民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尽量废除这一不良的饮食习惯。
酸汤子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酸汤子,又称汤子、搁黄豆,是东北三省比较时兴的一种特色小吃。将玉米碎洗净,置阴凉处,用冷水浸泡十数日(时限依室温而定),使其自然发酵,待微有酸味时,捞出清洗后,用水磨磨成糊状,再用布口袋控去适当的水分,之后取出和成团放在冰箱冷冻保存。想吃的时候加些面粉调成糊状,挤成条形下入开水中煮。
那么,椰毒假单胞菌是什么?
真凶米酵菌酸又是何物呢?
米酵菌酸(Bongkrekicacid),是一种二十二碳七烯二酸的小分子脂肪酸,20世纪30年代国外从引起人中毒的椰子发酵食品中提取出该毒素,我国70年代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称为“酵米面黄杆菌”(Flavobacteriumfarinofermen-tansnosp)的食物中毒菌,也会产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耐热,用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被破坏,120℃下加热1小时仍可保持毒性;但其不耐光照射,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可被破坏而失去毒性,如变质银耳经日晒两天后可去除其中94%以上的毒素。
米酵菌酸到底有多毒
3)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才能预防这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上述食品。在选购河粉、米粉(线)尤其是散装湿河粉、米粉(线)时,要确认生产日期、保质期;在选购木耳、银耳或其他谷类发酵制品、薯类制品时,建议向具备正规资质、卫生条件良好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
2)移风易俗,尽量不制作、不食用酸汤子等酵米面类食品,尽量废弃陈旧、不安全的饮食习惯。生产企业应严格把好加工过程的安全控制,避免食品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3)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缩短食物的存放期,出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继续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注意通风、防潮、防尘。
若发生这类食物中毒,如何急救和鉴别,才能不死人
对于椰毒假单胞菌及其米酵菌酸类食物中毒,目前没有特效解毒药物。一旦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组织患者前往医院抢救,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部门。凡是吃过同批食物的人员,无论发病与否,一律尽快催吐或洗胃清肠,口服活性炭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进行对症治疗,要重视此类中毒可能产生的“假愈期”,即患者症状减轻或者略有好转的现象。
我国自1996年开始制定了鉴别此类食物中毒的技术标准,如WS/T12-1996《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原则》、GB/T4789.29-2003《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处理种的检验方法》,以及将于2021年3月11日实施的新国标GB4789.29-2020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分离、培养活菌的中毒菌。化学检测方法有GB5009.189-2016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用液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质谱等现代测试技术可快速测定其中的毒素。
无论如此,防范于未然,做好预防,规范制作、加工、保存食物,才是防止此类食物中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供稿:福建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所傅武胜、陈丹、陈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