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3) − 社会 − 文稿 − 报告 − 宣讲家网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养生。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养生,也就是颐养生命的意思。中医传统的养生保健,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状态,从而避免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包括:天人合一的养生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身心合一的健康观。

第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天地之气与人体是相互贯通的。中医讲,天气地气,乃阴阳之气。天地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中医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要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中医注重阴阳平衡,并认为其非常重要。中医认为,“阳”是能量,是人体功能外在的表现形式;“阴”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怎样区分阴阳?中医认为,凡是向上的、向外的、活动的、热的等,都归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寒冷的、静止的等,都归属于阴。再比如,背为阳、腹为阴。古人认为,人们在田里弯腰劳作时,背部是朝着太阳的,即背为阳;腹部是面向地面的,即腹为阴。中医认为,如果人的阴阳平衡失调,就会造成阳盛阴衰或者阴盛阳衰,这就容易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衡,因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养生更强调阴阳平衡。药物的使用也要讲阴阳平衡。在临床上,西洋参是用来补阳补气的,同时它还有滋阴的作用;党参虽然也是补气的,但它同时也具有温补作用,用多了会有燥热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用西洋参还是党参,都要听从大夫的建议,不能随意使用。此外,在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阴阳平衡,不能单纯只用一种药,这样补益太过也会造成身体不适。

第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中医养生不仅重视形体的保养,更重要的是重视心灵的修养和锻炼,要增强自身涵养,遇事不要过于着急。烦躁出汗、睡不着觉等都是临床表现,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很多。举个例子,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面神经麻痹造成的,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从中医来看,医生就要分析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面神经麻痹,是遇到着急上火的事情了,还是工作太忙了,要判断是什么证候,既要有整体调整,也要进行局部治疗。在治疗疾病时,要从身和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养生也要注意身心合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养生应注意什么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养生要注意下面六个方面。

(一)顺四时

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来颐养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阳气比较旺盛。春应肝,肝像树木一样要调达。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春季要平和,让肝气调达。肝脉在春季比较旺盛,这时人就容易急躁,高血压病人血压也容易升高,因此在春季我们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尽量平和,这样肝气就容易调达顺畅。夏季养生要先养心。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慢性病的患者,在夏季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在夏秋之间,还有长夏,长夏是湿热最盛的季节。在长夏这个季节,一定要注重养护脾胃,尤其是脾。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要伤及脾胃。秋应肺,中医讲“肺为娇脏”,容易受到外来邪气的干扰,因此秋季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肺脏。秋季比较燥,肺脏易受寒冷之气和燥邪的影响,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此,秋季保健重在养肺。冬应肾,肾是先天之本。养肾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护我们的先天之本。我们强调要顺四时,就是因为我们所有的脏腑功能的运转都和四季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也就是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机体。

(二)节饮食

民以食为天,中医养生提倡饮食有节。饮食的吸收和运化,贵在脾胃健运。如果脾胃健运,我们的器官就能够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中医养生非常重视脾,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是饮食过量,暴饮暴食,不加以节制,就会损伤脾胃。节饮食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脾胃。大饥大饱、过寒过热、挑食偏食等都是于养生极为不利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我们要以五谷为养的养生理念,努力做到饮食有节。同时,一日三餐要按时、按量、按质,这样人们才能有精神、有精力,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三)调情志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调情志。如果出现情志异常,就可能使人的情绪失控、气血逆乱、气机失调,就容易百病丛生。因此,古人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我们对任何事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事情,没有任何不良情绪的影响,气机就顺畅,一切都很正常,疾病又从何而来?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但如果某种情绪过度,就会出现反常,就容易引发疾病。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情志的调整、情绪的稳定非常重要。

(四)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经常运动会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强壮。名医华佗就倡导人们锻炼身体,防止疾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要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方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强调,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养生是要适度进行锻炼,不能无度。

(五)慎起居

《黄帝内经》记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就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才能保持身心健康。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

(六)服药饵

人生在世,禀赋各异。服药饵也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服药饵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顾护先天和后天。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气充盛,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就旺盛,衰老的速度就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一定要养护好脾胃。

第二,着眼于补虚泻实。阳虚补阳,阴虚补阴,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举个例子,有的病人在做完手术以后,想吃点阿胶补血,当然阿胶确实是滋阴养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补益过程中不可以无度,具体怎么吃、吃多少都要听医生的意见。

第三,调和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把阴阳平衡调整到最切合的平衡点是最好的,在辨识体质的前提下服药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随意补,如果补的不正确反而会引起疾病。

总之,中医养生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经络养生等丰富的养生文化和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保健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真正体现出健康和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预防疾病。要让所有人都能有更高质量、更充满活力、更有意义的生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THE END
1.中医养生“治未病”20231122075329.docx中医养生“治未病” 标题:中医养生之“治未病” 中医养生,又称“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保养身体、调整作息、改变饮食等手段,达到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平衡与协调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2/6232041223010011.shtm
2.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机标关键词: 中医养生 母体文献: 第57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菲律宾分会中国中医药部分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57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菲律宾分会中国中医药部分 会议时间: 2019-07-01 会议地点: 菲律宾马尼拉 主办单位: 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传统交流医科大学 语种: 中文 在线出版日期: 2023-07-23 (万方平台首次上https://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10631971
3.养生就是治未病(精选五篇)小论文:探讨中医养生治未病 篇2 “治未病”思想是由《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就是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为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k0w0ic.html
4.中医养生之道在于“治未病”中医养生之道在于“治未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体译为:圣人不在疾病已经发生再去医治,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子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乱子发生之前,就是这个道理。原文中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466368/
5.中医治未病和养生骨伤科三病室 骨伤科四病区 康复理疗科 手术室 *1. 下列提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是() A.《神农本草》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伤寒杂病论》 *2. 既病防变中,已得肾病,应防止累及(),传至()() A.肺,肝 B.肝,脾 C.心,肺 D.心,脾 E.肝,心 *3. 根据https://www.wjx.cn/jq/44792278.aspx
6.中医“治未病”《健康大讲堂》本期中医治未病,由沂南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高平主讲。 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如何不得病,这就讲究中医养生,而中医养生则无外乎: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勿劳累。 避风寒 避风寒: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太过则为六淫,成为外感病病因。避风https://www.meipian.cn/1uwp0wj7
7.东阿县中医医院降科普【健康科普】中医治未病养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http://www.sdde.gov.cn/site_dexzyyyc/channel_lcq_dexzyyyc_152e/doc_64aa6ee2c309c732b3d32959.html
8.中医养生之我见——旨在传播“治未病”理念其实,在与扁鹊同期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中医经典巨作《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治未病”理念,它包含了五层含义: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2362175253.html
9.专家手把手教你五行养生治未病中医秘方专家手把手教你 五行养生治未病 编者按:说到体质养生,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九型体质,其实除此之外,中医养生还有五行体质。你听说过吗?五行人应该如何养生呢? 中医的传统理论将人的体质以五行理念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不同体质的人易患的疾病不同,保养要点当然也就不同。本期,刘平老师将教你一起来https://m.39yst.com/20121025/81043.shtml
10.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治未病懒言懒语|去看了中医 (懒人生活指北小组) 中医教你怎样辨别自己的体质 (鹅们栖息地小组) 哈组原创|看中医,医生说我要减肥了,于是给我写了临床诊断: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组) 水楼|有没有xsm了解中医 (守法普通市民小组) 学中医养生 (下班新生活计划小组) 不止一个医生对我说过:"你这是湿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6193551/
11.中医如何“治未病”二、体质——治未病的根本, 三、亚健康——治未病的重点 中医学将“治未病”表达为“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等多个层次,贯穿于无病状态、疾病隐而未显、发而未传的全过程。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治未病”的呢? 一、养生——治未病的基础 http://www.100md.com/html/200804/0759/5684.htm
12.养生之道科室文化治未财内科系统科室导航讲究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正在拼搏,还顾不上这些,当然养生并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很重要,年轻人不惜力气,超负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这就不是养生。当然养生并不是不干活,不工作。是要劳逸结合。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讲究养生。年轻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https://www.gszyy.com/ksdh/nkxt/zwbk/kswh55/content_13789
13.中医专家:修身养性“治未病”39降网核心提示:“未病”究竟是什么呢?它和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昨日上午,著名中医谭凤森先生在深圳图书馆为市民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四季养生方法。 关键词 未病 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http://zl.39.net/a/2008624/5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