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治未病”知识

编者按: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养生学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对我们自身的管理,也是对我们生命历程的管理。现代对于人类自然极限寿命的推算,应该在100—175岁之间。老龄委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男性的最高年龄是131岁,女性是122岁。按照人类寿命极限来说,60、70岁还处在中年,而不是老年时期。为什么没有达到人类生命极限,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调护上还不到位。

中医养生源远流长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养生实践得身心健康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养生学是一个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025年之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会从8400万增加到2.28亿,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预计会从1.35亿增加到3亿。这都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给国家卫生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医养生像一列满载丰富资源的列车,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能为全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有一条养眼的做法:把白皑皑的窗口变成淡淡的苹果绿。方法是:桌面-右键-属性外观-高级-项目-窗口(记住选窗口啊)-颜色-其它,,色调设为85,饱和度设为90,亮度设为205。然后单击[添加到自定义颜色]-确定。..一路确定(把所有的空格填满)。现在打开[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浏览器]看看,原来的冰天雪地是不是已有了春意!天长日久,对眼睛的养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自己在用的养眼方法:把窗口设成绿色之后,再来把IE的网页背景也变成养眼的绿色吧!打开IE,点击工具(TOOLS),点INTERNET选项(INTERNETOPTIONS),点右下角的辅助功能(Assessibility),然后勾选不使用网页中指定的颜色(ignorecolorsspecifiedonwebpages),然后点“确定”退出。OK,现在你就会发现你的屏幕已经变成淡淡的绿色了!

这个颜色会比白色柔和许多,刚开始可能你还有些不适应,但确实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

绝对禁忌症指不管患者有无重建RF的愿望,不论病情是否允许,均不宜实施RF重建术。包括:

①全身状况不能够耐受RF美容整形手术者;

②患者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③患者与其家属(尤其是配偶)的意见难以一致者;

④在重建RF术区有肿瘤残余者。

相对禁忌症指在某种情况下不应行RF美容整形术,但可根据患者的意愿适当灵活选择手术者。包括:

②乳癌患者RF切除术后6个月以内,患者正处于放、化疗等抗癌治疗期间。

THE END
1.中医养生“治未病”20231122075329.docx中医养生“治未病” 标题:中医养生之“治未病” 中医养生,又称“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预防为主,通过保养身体、调整作息、改变饮食等手段,达到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平衡与协调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22/6232041223010011.shtm
2.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机标关键词: 中医养生 母体文献: 第57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菲律宾分会中国中医药部分论文集 会议名称: 第57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菲律宾分会中国中医药部分 会议时间: 2019-07-01 会议地点: 菲律宾马尼拉 主办单位: 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传统交流医科大学 语种: 中文 在线出版日期: 2023-07-23 (万方平台首次上https://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10631971
3.养生就是治未病(精选五篇)小论文:探讨中医养生治未病 篇2 “治未病”思想是由《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就是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要手段、以保障健康为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k0w0ic.html
4.中医养生之道在于“治未病”中医养生之道在于“治未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体译为:圣人不在疾病已经发生再去医治,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子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乱子发生之前,就是这个道理。原文中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466368/
5.中医治未病和养生骨伤科三病室 骨伤科四病区 康复理疗科 手术室 *1. 下列提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是() A.《神农本草》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伤寒杂病论》 *2. 既病防变中,已得肾病,应防止累及(),传至()() A.肺,肝 B.肝,脾 C.心,肺 D.心,脾 E.肝,心 *3. 根据https://www.wjx.cn/jq/44792278.aspx
6.中医“治未病”《健康大讲堂》本期中医治未病,由沂南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高平主讲。 中医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如何不得病,这就讲究中医养生,而中医养生则无外乎: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勿劳累。 避风寒 避风寒: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太过则为六淫,成为外感病病因。避风https://www.meipian.cn/1uwp0wj7
7.东阿县中医医院降科普【健康科普】中医治未病养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http://www.sdde.gov.cn/site_dexzyyyc/channel_lcq_dexzyyyc_152e/doc_64aa6ee2c309c732b3d32959.html
8.中医养生之我见——旨在传播“治未病”理念其实,在与扁鹊同期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中医经典巨作《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治未病”理念,它包含了五层含义: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2362175253.html
9.专家手把手教你五行养生治未病中医秘方专家手把手教你 五行养生治未病 编者按:说到体质养生,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九型体质,其实除此之外,中医养生还有五行体质。你听说过吗?五行人应该如何养生呢? 中医的传统理论将人的体质以五行理念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不同体质的人易患的疾病不同,保养要点当然也就不同。本期,刘平老师将教你一起来https://m.39yst.com/20121025/81043.shtml
10.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治未病懒言懒语|去看了中医 (懒人生活指北小组) 中医教你怎样辨别自己的体质 (鹅们栖息地小组) 哈组原创|看中医,医生说我要减肥了,于是给我写了临床诊断: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组) 水楼|有没有xsm了解中医 (守法普通市民小组) 学中医养生 (下班新生活计划小组) 不止一个医生对我说过:"你这是湿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6193551/
11.中医如何“治未病”二、体质——治未病的根本, 三、亚健康——治未病的重点 中医学将“治未病”表达为“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等多个层次,贯穿于无病状态、疾病隐而未显、发而未传的全过程。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治未病”的呢? 一、养生——治未病的基础 http://www.100md.com/html/200804/0759/5684.htm
12.养生之道科室文化治未财内科系统科室导航讲究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正在拼搏,还顾不上这些,当然养生并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很重要,年轻人不惜力气,超负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这就不是养生。当然养生并不是不干活,不工作。是要劳逸结合。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讲究养生。年轻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https://www.gszyy.com/ksdh/nkxt/zwbk/kswh55/content_13789
13.中医专家:修身养性“治未病”39降网核心提示:“未病”究竟是什么呢?它和健康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昨日上午,著名中医谭凤森先生在深圳图书馆为市民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四季养生方法。 关键词 未病 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 http://zl.39.net/a/2008624/52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