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端午节,炎热的夏天就来了。因夏季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等。因此要注意夏季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专家认为,暑、湿、气为夏天的主令,还会常夹带火热之气。为此,要注意“四要”之道:
一、要健脾除湿
夏季湿邪是一大邪气。加之夏天脾胃功能低下,此时大众常会觉得胃口不佳,易腹泻,并会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因此应要服一些健脾利湿之物。可选择健脾化湿及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必要时可请中医师开一健脾除湿之方。
二、要清热祛暑
夏季天气酷热,机体心火也会较旺,此时可常服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中药,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进行祛暑。同时勿频繁进出空调房,因室内外环境气温、湿度、气流等若相差过大,从冷气房出外,排汗不良者则容易中暑。而空调房内较干燥,刺激鼻腔、鼻黏膜易发炎,降低抵抗力,从而容易引致感冒和鼻过敏。
三、要补养肺肾
按传统五行规律,夏季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应要补养肺肾之阴。可选择酸收肺气药五味子及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等,以防出汗过多,而耗损津气。同时也可以在晚上泡泡脚,补养肾经气血。泡脚可使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得到放松和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四、要冬病夏治
夏季机体与外界阳气盛,此时可采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手法来治疗一些冬季好发的病症。如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鼻炎及哮喘等。近年来我院冬病夏治患者较多,有需求者可要记得提前预约哦。
养生专家提示,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夏季的特点是“热”和“燥”,故“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而夏季养生的关键还在于“清”,故应遵循以下“四清”之道:
一、饮食宜清淡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夏季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二、思想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
三、居室宜清凉
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四、游乐宜清幽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