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剂主治气、血、肾阴、肾阳、肾气、肾精诸不足者。肾以外之脏腑的阴虚证和津亏证,很多方子放在了治燥剂中。至于心、脾阳虚证,在温里剂中已述。
补益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气虚时——补心气者,人参、西洋参、炙甘草、党参;补肺气者,人参、西洋参、炙黄芪、党参、山药、蜂蜜。一切补气药皆可补脾气。补肾气见第5点。胆气怯者多为心气虚,胃气弱者多为脾失健。
不同脏腑气虚除了气虚之本以外,心气虚还需安神,肺气虚还需止咳,脾气虚还需开胃。心、肺、脾的其他虚证也大多要如此。脾气虚多须配渗湿药,中气下陷者应配伍升提药。补气用量较大时,常需配伍理气除胀药,尤其是黄芪。若气虚日久渐现阳虚之象,请参考温里剂。气虚日久血液化生不足,请参考下面的气血两虚。
(2)治疗血虚时——无论心、肝血虚,当归、熟地、阿胶皆为要药,尤其是当归。心血虚另有龙眼肉,肝血虚另有炒白芍、制首乌。养血药多稍偏腻,须配健脾、开胃药以利消化吸收。气虚致血虚者尤其要气血双补。血虚也可由阳虚日久所致,此时必须配温补脾肾药,尤其是肉桂。肾精不足、精不化血者配填精温肾药,紫河车、鹿茸极佳又价昂。瘀血致新血难生者见理血剂中。心血虚肯定需安神。肝血虚以视物昏花或月经量少或闭经为多见,相应再配明目药或活血通经药。
(3)治疗气血两虚时——自当补气、补血并举,补药太多,必须配健脾、开胃药。另,本证常兼脘腹胀,兼此者则配理气药。十全大补丸比八珍汤好,因有鼓舞气血生长的肉桂,且有成品销售。
(4)治疗肾阴虚时——轻度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此丸还可作为偏火性体质的老年人保健用。肾阴虚较重的,左归丸。阴虚致虚火上攻者,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均有成品销售。若开饮片,可参考左归丸的组成,加消食健胃药。
(5)治疗肾阳(气)虚时——补阳药能使人亢奋,靠的是消耗人体本身的精气。若一味地“壮阳”,只会陷于恶性循环,使肾更亏,终致不救。故需配合补肾阴或补肾精。当然,有些补阳药本身又可补肾精,难能可贵,如鹿茸、紫河车、肉苁蓉、锁阳、冬虫夏草等。
肾气乃由肾精蒸化而来,犹如水蒸汽与冰,本是同种物质。补肾气当以补肾精为主,再稍加温热药以稍稍蒸化之,“少火生气”是也。金匮肾气丸是最典型代表(药肆销售的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并非此方思想)。何谓肾气虚?肾亏轻证而以小便异常为主症者,如遗尿、尿频(不热痛)、有小便却难出、尿后余沥等。再重者就不纳气而虚喘,如人参蛤蚧散、黑锡丹等。
(6)治疗阴阳两虚(精亏)时——阴、阳双补,各取其半,自当加健脾药以利消化。以龟鹿二仙胶为代表。若一患者,又似是肾阴虚,又似有肾阳虚,踌躇难决时,不必犯难,此阴阳两虚也。肾精亏只不过是肾阴阳两虚的一种特殊情况,乃是阴阳在低水平上的新平衡。它无寒无热,或既寒且热(小腹或会阴部冷,却又手心发烫、盗汗),精神衰颓,常伴早衰各表现。自也当阴阳双补,或用上述既补肾阳、又补肾精的鹿茸、紫河车、肉苁蓉等长服之。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11、象思维概述
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思维形式,即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而人类的左右大脑又各司其职,左脑主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西方人更重于理性思维,而大部分东方人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见乃谓之象”,察象识意,观象明理,象思维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学、天文学、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象思维的应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思维这一名称是由中国哲学家王树人在1980年所提出的。
“取象比类”以及“观物取象”等全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象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思维等思维方式。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以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集中代表,其中仅有少量符号和字数,但是能反映“广大悉备”之内容,体现出了象思维的功能。《系辞·下传》中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王琦深入挖掘象数理论,融合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阐释和发掘中医学原创理论思维。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蒋文杰等分析了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以土补土、借谷养中、以甘和中以及焦香醒脾的理论,阐明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用药规律。姜春燕等基于象思维的理论,对蛤蚧从名称、性状以及习性等“象”特点分析解读蛤蚧在哮喘病中的应用功效,探讨了“药象”到“药效”的联系。
2、基于象思维探究中药药性
中药的药性,是对药味产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特征的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等一系列内容。《本草问答》载:“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形色气味者,药之象也,观其象则药性可知。
2、1象思维与四气
2、2象思维与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几种不一样的味道,因此表现出其特异的作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古人通过口尝知味、观象归纳、实践总结等方式归纳出药物的五味特点,根据药味推测药物的功效则是基于象思维视角下的推理方式,而这种推理方式经过临床的完善,也证实了其实用价值。《药性论》载:“补骨脂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故其味辛”。这就是根据药的“象”而推导出的药“味”。口尝而得的五味,也决定着药物的功效,《名医别录》中提到“味咸,养肾、强骨、益精”,咸味,多入肾经,能够发挥补肾强骨填精等功效。防风、独活等药其药味为辛,质地薄,药性升浮,因此能够引药上行,具有防治脱发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道寓于物”,药之功效,本于五味,味者,象也。五味不止局限于药物本身味道的反映,也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五味”概念作为归纳药性的理论,五味也就超出了味觉(滋味)的范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病之象-药之效-药之性”的推演过程得出药的五味属性。
2、3象思维与归经
2、4象思维与升降浮沉
3、基于象思维探究药物功效
4、讨论
象思维是中医学核心思维方式,中医学认为“形同而性近”,即中药的外在性状特征相似,其药性就应该相似,因此通过归纳总结药物的外形与人体脏腑的关系,进一步推测药物归经。中医学中通过象思维的思维方式探索天人规律,用象思维认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同时推测中药的功效,为临床运用中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象思维在中药中的应用广泛,同时提示我们象思维在中药学的应用空间巨大,值得深入探究。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28种常见养生中药
一、三七粉
三七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美容、祛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三七粉虽然属于名贵中药材,但是没有具体的使用期限,并且它本身没有毒性,非常适合中药养生。三七粉确实功效显著,好的三七粉,吃4个月左右,身体机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服用方法:可以直接泡水喝下去,也可以合着牛奶一起喝。每天早晨吃早餐后服用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睡觉前吃一次。早晚吃的两次尤为重要,是人体吸收的两个时段。
二、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
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腹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医养生知识,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三、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别吃。
服用方法: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泡水喝茶、手抓干嚼。
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服用方法:含化之后干嚼吞下、泡水。
五、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流鼻血。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
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六、胖大海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七、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
八、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中药药性功效与应用3服用中药的禁忌
服用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五种:
1、中药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
3、服药期间禁忌
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
5、中药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药时,常因汤剂苦口难以下咽而加糖,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一些中药是不适宜加糖后再服用的,加糖后的药剂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时也降低了药效。
专家介绍,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苦味汤药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一些苦味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以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了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就会失去健胃之效。
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糖特别是红糖中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一旦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结合后,就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效。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当人们吃谷物时,杂种谷物并没有生病。当有疾病时,很多朋友都采取了中药治疗的方法,中医的效果非常好,但中医的预防措施和禁忌也非常多,吃中药,会引起更多问题在中医期间,身体和禁忌事项。
辛辣
这样的食物很热,有同阳建威的效果,如果你吃得太多,很容易活着和火,它只是适合疾病的寒冷,它不适合阴虚。身体和血迹,温度病,痰和患者。这些食物包括洋葱,大蒜,韭菜,姜,葡萄酒,辣椒等。如热,如果出现发烧,便秘,尿液短,嘴巴,喉咙,鼻子,舌头等,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火”症状,效果清除了冷血和滋阴药物,因此通过患者的患者不会使用胡椒。
鱼腥
这些食物大多是咸且有害的,它们含有各向异性蛋白质,这易于引起过敏反应。脾脏病变易于伤害脾脏和诱导疾病,因此脾脏和胃不适合进食,尤其是过敏。这种食物有黄色克罗克,鱿鱼,鱼,羊肉,虾,蟹等,以及鱿鱼,沙丁鱼,鱿鱼,黄鱼,螃蟹和黄泥蜗牛最有可能导致过敏。Houtyrosuquatus也被组织。
发物
这种食物是无火的产品,因为这种疾病有不同的食物选择,其“头发”也不同。这些食物有蘑菇,英里,竹笋,芥末,南瓜,公鸡,猪头肉,母猪等等肝阳,肝脏内部运动患者被禁止吃公鸡,猪头肉;疔,疖,痈,蘑菇,否则加速发红,脓;有一种胃肠疾病才能吃南瓜,因为南瓜含有糖,并且更多的酸会产生更多的酸,这在胃肠道上刺激。通过这一点,“头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促进疾病的恶化。
生冷
浓茶
茶中含有的单宁酸会影响人体吸收中药,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服用中医时,最好不要喝茶,特别是强大的茶。如果你不喝酒,建议喝点茶,你需要在中药后2小时喝茶,它将减少茶叶对中药药物药物效果的影响。
尖端
虽然有必要采取中药,但有必要吃大量的食物,否则可能会影响效力,甚至导致中毒。但是,不要太担心太多了。请记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它一般不是有毒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