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ART细胞疗法龙头科济生物 CART 产品定价高昂,单品体量能有多大?自 2017 年诺华首款 CART 疗法 Kymriah 实现商业化,目前... 

CAR-T产品定价高昂,单品体量能有多大?

自2017年诺华首款CAR-T疗法Kymriah实现商业化,目前已有6款产品获FDA批准上市,2021年NMPA批准的两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则开启了我国细胞治疗商业化元年。

根据各公司2021年度财报披露数据,5款处于商业化销售阶段的CAR-T疗法在2021年度全球总计实现销售额17.09亿美元,同比增长58.1%,2017-2021年复合增速达295%。

2021年是Yescarta商业化的第4年,上市以来累计营收共计19.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3.16亿元。

如何理解CAR-T产品的高昂定价?在美国,6款已上市CAR-T产品定价范围为37.3-4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2-320万元;

在中国,2款上市产品定价分别为阿基仑塞注射液120万元,瑞基奥仑塞注射液129万元。在中国市场,CAR-T产品的定价远低于海外。

细胞疗法目前是以个体患者为中心的定制化治疗方案,其高昂定价主要来自高度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和极高的生产制造壁垒。

在接受CAR-T治疗过程中,支付的不仅是药物本身的费用,筛选评估、设计构建、细胞采集、运输、注射及输注治疗后的监测都需要相当的费用支撑。

全病程为单位来看,CAR-T疗法贵不贵?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目前一线到后线获批疗法包括口服药来那度胺/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抗CD38单抗、BCMA靶向ADC等。

但这些疗法均无法实现疾病治愈,几乎所有MM患者仍会再次发病,陷入用药-复发的循环中。经过数次复发、多线治疗,患者身体机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极大。

CAR-T治疗后患者体内将产生免疫记忆,有效避免复发,单次用药有望实现癌症治愈。CAR-T单次治疗费用高,但长期维度来看仍具有药物经济学价值。

CAR-T用于肿瘤后线治疗,为了延长几个月生存期花费上百万是否值得?CAR-T长期商业化前景如何?短期来看,CAR-T是高定价、高附加值产品,有能力支付的是少数。

但对具有支付力的患者,是否有用药选择才是本质问题,药物的卫生经济价值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疾病有所区别。

CAR-T细胞疗法能带来癌症治愈的希望,是药物开发最根本的价值。我们认为,前期CAR-T的商业化专注于自费市场。

如果不考虑医保,短期普及难度较大,患者需求和医生认可是CAR-T产品推广的关键。产品本身的疗效和安全性如能满足临床需求,仍将有意愿支付的患者。

目前我国上市的CAR-T产品已设计创新支付方案,如按疗效付费、不良反应险、分期免息支付等,并积极与商保、惠民保合作,最大程度解决患者可负担性问题。

长期来看,随着技术革新、产品迭代,CAR-T成本、工艺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有希望纳入更多患者群体。

阶段一:逆势上涨(2021.7-2021.10)

首个拐点出现在2021.7发布公告,全球同类首创实体瘤CAR-T产品CT041(CLDN18.2CAR-T)将于ESMO2021进行口头报告,核心资产的良好表现使市场满怀期待。

此后正面催化不断,多发性骨髓瘤CAR-T疗法CT053(BCMACAR-T)接连实现license-out、重要临床推进。

2021年8月,公司向HKinno.N授予CT053、CT032韩国权益,对公司整体价值的加成尤为明显。对于高价的CAR-T产品。

在国内支付能力有限的客观环境下,价值更高的海外市场是产品发展的必争之路。创新出海的兑现是对医药企业长期持续成长能力的重要提升。

阶段二:调整回落(2021.11-至今)

其二,细胞基因疗法领军产品遭遇变故。2021年8月,bluebirdbio宣布其eli-cel用于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CALD)的III期临床试验遭FDA要求暂停;

在2021年底另一核心产品,用于治疗镰状红细胞病的Lovo-cel部分临床试验再次遭到FDA叫停。数次变故引发市场对细胞基因疗法整体前景的担忧。

回归个股,在2021ESMO之后CT041未继续披露数据,且确证II期临床较市场预期略有延后。

临床推进速度是创新药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考量,尤其注册行临床开展是产品研发进程的重要节点。资本市场对核心资产开发进程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司价值的回调。

统计数据表明,癌症患者中实体瘤群体占比达90%,相比血液瘤市场空间更加可观,且如能由后线前推至一线治疗商业化前景更不可限量。

核心产品全球进度领先,临床数据亮眼。公司核心产品CT041为靶向Claudin18.2、治疗胃癌/胰腺癌的CAR-T产品,在实体瘤领域率先布局;BCMACAR-T产品CT053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疗效优异的同时安全性出众;

差异化产品布局,具全球开发潜力。管线聚焦实体瘤CAR-T疗法,兼顾血液瘤领域延伸,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已获得9项IND批准(8项CAR-T及1项单抗),8个产品处于临床研发阶段,4个处于临床前阶段。

在研产品兼顾国内、海外市场,双线研发并行,充分发掘潜在市场、拓展价值空间;

独具创新平台技术,注重长线发展。顺应细胞治疗行业发展趋势,前瞻建立整合的细胞治疗平台,布局下一代实体瘤CAR-T和通用CAR-T技术。CycloCAR、THANKuCAR、LADAR三大特色平台为持续发展赋能;

积极推进产能建设,有助于实现降本增效。公司已在中国、美国建立领先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和优势工艺方案。生产可持续、规模化。

实时临床生产保证CAR-T产品快速运输,是中国首个从NMPA获得CAR-T细胞药品生产许可的细胞治疗公司,力求突破细胞疗法产能瓶颈。

细胞疗法热度空前,谱写肿瘤治疗新篇章,CAR-T疗法优势明显,商业化已有建树

细胞疗法分为干细胞疗法和免疫细胞疗法。将取自患者自体或异体的成体细胞或干细胞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分离、改造、扩增、筛选后回输至患者体内,可增强机体免疫杀伤效能,或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再生。

与传统化学药物或抗体药物相比,细胞治疗具有单次治疗、长期获益的作用优势和更广阔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药物局限在蛋白质的功能改造、可治疗难治愈,细胞治疗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疾病根源入手,治标更治本;

另一方面,针对蛋白质水平难以成药的靶点,如罕见病和肿瘤治疗领域,细胞治疗更有极大的作用潜能。

免疫细胞疗法精准、快速、高效,有可能实现癌症治愈。主要包括CAR-T、TCR-T、TIL和NK等,可通过免疫作用高效杀灭具有相应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有效治疗恶性肿瘤。

细胞疗法具有一劳永逸的优势和疾病治愈可能,顺应医疗需求精准化的趋势,是未来制药产业发展的潜力方向。

CAR-T(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免疫细胞疗法,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新兴手段之一。

CAR-T细胞具备精准靶向性和强效杀伤力。基本治疗流程为提取患者T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借助病毒载体将具有肿瘤细胞识别和T细胞激活能力的CAR分子整合到T细胞表面,再回输至患者体内。

同时也分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扰素-γ(IFN-γ)等炎症因子,招募巨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组织。

目前已有7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在中美获批上市。2017年8月,诺华Kymriah正式揭开细胞治疗商业化时代序幕。

全新赛道飞速发展,CAR-T疗法正当其时

由于CAR-T疗法出众的应用优势,2017年首款产品商业化落地以来,全球CAR-T疗法市场持续增长,已从2017年的0.1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11亿美元。

并将在2024年达到66亿美元,其中2019-2024五年间CAGR为55%。2030年,全球CAR-T疗法市场规模将提升至218亿美元。

政策利好、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升刺激我国CAR-T治疗市场快速扩容。受惠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平均收入的增加使社会医疗负担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医院技术水平、医疗设备、诊疗技术的日臻精进,具备CAR-T疗法使用资格的医疗机构数量也日益增多。

近年来鼓励药物创新、简化临床试验及新药申请审批流程、扩大医保支付的政策更使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2030年我国CAR-T疗法市场将增至289亿元,2022-2030年CAGR达45%。

据Nature杂志发表研究统计,截至2021年4月16日,全球在研CAR-T细胞疗法1164项,对比2020年同期增加299项,涨幅达34.6%;其中约79.7%的项目人处于临床I期或临床前研究阶段。

我国细胞疗法研发持续追赶国际前沿,研究热情高涨。2017年以来,我国登记研发的CAR-T疗法数量迅速增加。

在研CAR-T细胞治疗产品靶点高度集中,适应症多聚焦于血液瘤。靶点类型方面,在研管线中靶向CD19的项目数量大幅领先,全球已有5款上市;

适应症方面,主要集中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白血病等血液瘤,针对实体瘤的占比不足10%。

政策监管日臻完善,CAR-T疗法在审慎中平稳发展

2015年卫计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准入审批,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技术被列为“临床研究”范畴。2016年,“魏则西事件”使国内细胞疗法研究进入冷静期。

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性政策,加速我国细胞治疗良性生态圈形成。2017年12月,经过对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的反思与调整,NMPA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正式为我国细胞治疗产品作为药品属性的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拉开序幕。

2021年,国内首款细胞疗法历经一年多的审评正式获批,我国细胞治疗迈入新时期。目前,我国细胞治疗产业现已步入平稳有序发展阶段。

公司聚焦CAR-T的实体瘤应用研发,实现产品差异化、领先布局。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已获得9个IND批准,8个产品处于临床研发阶段,4个处于临床前阶段。

同时顺应细胞治疗行业发展趋势,前瞻建立整合的细胞治疗平台,布局下一代实体瘤CAR-T和通用CAR-T技术。

公司领导团队在细胞治疗领域研究背景深厚,具备专业视野。管理层在化学、生物、药理、毒理、药物警戒、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方面深耕多年,并在多种细胞疗法和疾病领域知识储备丰富。

李宗海博士: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CAR-T细胞疗法领域顶尖研究员,已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

王华茂博士: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生物制剂CMC、抗体和CAR-T研发及检测方面深耕多年,领导建立CAR-T生产平台,获得中国第一张CAR-T细胞产品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范勇博士:全球法规事务高级副总裁,有数十年产品开发、生产及法规经验,曾在美国FDA任职多年,负责审查制造细胞疗法产品所用医疗设备,执行许可前检查及CBER及CDRH合规性。

突破细胞疗法产能瓶颈,全球化生产体系建设日臻完备。公司CMC团队经验纯熟,已在中国、美国建立领先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和优势工艺方案。

生产可持续、规模化,实时临床生产保证CAR-T产品快速运输,是中国首个从NMPA获得CAR-T细胞药品生产许可的细胞治疗公司,同时加速建立海外细胞疗法产品独立产能。

上海:徐汇厂房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慢病毒生产工艺具业内优势,目前每年可支持200名患者CAR-T生产;

金山厂房7600平方米,预计每年可支持2000名患者CAR-T治疗,获中国首张CAR-T细胞疗法生产许可证;已获FDA允许供应大规模生产慢病毒载体用于制造CT041和CT053细胞产品,支持美国临床试验,降低成本。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RTP)的cGMP生产工厂已启动临床生产运营,建筑面积3300平米,每年可支持700名患者,支持临床试验和早期商业化生产,已从当地政府获得合规证书,是公司首个海外cGMP生产工厂。

公司组织架构清晰,股权结构稳定。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公司最大股东为益杰生物技术控股(43.74%),实控人为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家、董事会主席李宗海博士(69%);

其他4位股东包括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王华茂博士(10%)、郭炳森(10%)、郭华清(10%)、陈海鸥(0.8%)。

公司持股占比超5%的股东还包括鸿创医学(8.81%,实控人杨志先生)、佐力创新(6.27%,实控人俞有强先生)、NewSpectrum(5.40%)。

其余股权占比分别为仪德控股(1.96%,杨雪虹女士全资持有)、泉州鼎沃(1.23%)及其他投资者(32.59%)。

实体瘤领域率先破局,三大癌种疗效出众

Claudin18.2靶向CAR-T细胞疗法,胃癌/胰腺癌治疗新突破,胃癌、胰腺癌市场空前,未竟临床需求强烈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全球近半患者出自中国。胃癌是我国第二大高发癌种,2019年患者人群为45.6万人,2030年患者可达61.4万人,2016-2030年间CAGR达2.8%。

对比全球2019年胃癌发病人数106.1万人,我国发病人群占据其中43%,且2016-2019年CAGR快于全球复合增速。

胃癌晚期治疗选择有限、预后较差。早期可切除胃癌(I-III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靶向疗法则广泛用于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胃癌。

晚期胃癌已获批疗法主要有:曲妥珠单抗(HER2靶向单抗)用于HER2+胃癌,使用范围受限(7.3%-20.2%);

抗PD-(L)1治疗可用于HER2-患者,作为二线疗法总客观缓解率(ORR)为1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1.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约5.3个月;

VEGFR靶向抗血管生成药阿帕替尼、瑞戈非尼、雷莫芦单抗等总体ORR不足5%。晚期胃癌后线治疗临床获益非常有限,急需开发新疗法改善患者预后。

胰腺癌病程凶险,疗法极度受限。一直以来,胰腺癌都有“癌症之王”之称,治疗难度极大、预后极差,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2-9%。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测,2030年全球胰腺癌发病人数约47.2万,中国占据15.2万。胰腺癌对PD-(L)1响应率低,尚无免疫疗法获批,开发空间广阔。

目前胰腺癌主要采用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但仅有10-15%符合手术条件;靶向用药渗透率较低,且大部分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为1L标准疗法,全身化疗的ORR仅为19-33%,总OS为6-11个月。2L尚无标准疗法,ORR低于10%且几乎无明显生存获益。

胰腺肿瘤组织基质纤维结缔组织连接紧密,微环境免疫抑制性强,对PD-(L)1疗法响应率低至1-2%,尚无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的抗PD-(L)1免疫疗法获批。

CLDN18.2是胃癌、胰腺癌治疗的潜力靶点

Claudin18.2在胃癌、胰腺癌中高表达,极具靶向开发潜力。Claudin18.2是Claudin蛋白质家族的一员,位于细胞膜表面,正常情况下仅低水平表达于胃粘膜分化上皮细胞。

CLDN18.2靶向免疫疗法异军突起,全球研发火热推进。2016年ASCO大会,Ganymed公司公布靶向CLDN18.2首个单克隆抗体Zolbetuximab临床数据。

可通过与CLDN18.2特异结合,从而引发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

纳入研究的晚期/复发性胃癌和GEJ患者,随机接受EOX(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或EOX联合IMAB362治疗。

数据显示,Zolbetuximab联合EOX显著改善mPFS(4.8vs7.9m,HR0.47,p=0.0001)和mOS(8.4vs13.2,HR0.51),mOS显著延长4.8个月,降低死亡风险49%;

CT041:全球同类首创CLDN18.2靶向CAR-T疗法

在增加CAR-T细胞肿瘤组织富集的同时改善肿瘤微环境,提升CAR-T细胞渗入癌组织后的杀伤效能。2022年ASCO大会,CT041用于CLDN18.2表达阳性的晚期胃癌、胰腺癌患者的2项临床数据获得发表。

单臂、开放标签的美国多中心Ib期临床试验(NCT04404595)

试验设计:在输注CT041CAR-T细胞前,所有患者均完成由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白蛋白紫杉醇构成的淋巴清除方案。主要终点是评估CT041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细胞动力学特征。

试验结果:截至2022年5月6日,已有14例患者入组(5例患有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9例患有胰腺癌),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范围1-5),且共接受了18个周期的CT041治疗。

14例患者按三个剂量水平(DL)给药,包括DL1为2.5-3.0×108细胞(n=6),DL2为3.75-4.0×108细胞(n=6)和DL3为6.0×108细胞(n=2)。

在出现CRS的13例患者中,11例为1级CRS,2例为2级CRS。有1例患者未发生CRS。

有效性方面,在GC/GEJ患者亚组中,一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ORR达60%(胃癌患者中);在80%(4/5)的疾病稳定患者(4例胰腺癌患者)中观察到肿瘤的缩小。

在DL1和DL2中观察到剂量依赖性反应。在DL1中观察到的ORR为16.7%,疾病控制率(DCR)为50%;在DL2中观察到的ORR为33.3%,DCR为83.3%。

试验结论:CT041用于晚期胃癌治疗安全有效。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胃癌患者中,CT041可能比既往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抗肿瘤活性。

多中心、开放标签的中国Ib/II期试验(NCT04581473)

试验设计:至少二线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CLDN18.2表达阳性(由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验证[在≥40%的肿瘤细胞中2+/3+])的晚期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

HER2阳性患者应接受过标准抗HER2治疗。在Ib期,使用3+3设计研究了CT0412.5×108和3.75×108细胞的剂量水平。

试验结果:截至2021年12月22日,14例符合条件的胃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纳入Ib期研究。其中57.1%的患者转移器官数目≥3个,92.9%存在腹膜转移。

大多数患者(85.7%)之前接受过二线治疗或包含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紫杉醇的三联疗法治疗。35.7%的患者曾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

所有14例患者均接受了由研究者确定的1个周期的桥接化疗,其中13例患者(92.9%)接受了伊立替康,只有1例患者接受了5-氟尿嘧啶联合腹腔注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在输注CT041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淋巴细胞耗竭处理(氟达拉滨25mg/m2d1-2、环磷酰胺250mg/m2d1-3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00mgd2)。

所有患者至少输注一次CT041(11例2.5×108,3例3.75×108),7例患者输注两次。对于接受两次输注的7例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输注之间的中位间隔为132天(范围49‐252天)。

中国多中心IIT临床试验已于2021年ESMO大会公布。试验设计:入组的37例CLDN18.2表达阳性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28例GC/GEJ癌、5例胰腺癌、4例其他)中,84%患者既往接受至少2线治疗,中位转移器官数为3个。

28例GC/GEJ肿瘤患者中67.9%有腹膜转移,42.9%接受过PD-(L)1治疗,35.7%接受过TKI药物治疗。输注剂量为2.5、3.75、5×108CAR-T细胞。

因此,CT041用于CLDN18.2阳性消化道肿瘤治疗可产生高应答率和持续缓解,耐受性良好,有望成为晚期胃癌末线颠覆性疗法。

目前,CT041在中国已进入关键II期临床阶段并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注册性临床研究持续推进中。

我们预计,CT041将于2024年向NMPA提交末线胃癌适应症上市申请;将于2022年下半年启动美国关键II期临床,并于2024年向FDA提交生物制品上市申请(BLA)。

肝细胞癌治疗后起之秀,GPC3靶向CAR-T发展可期

CT011采用第二代CAR分子设计,相比一代CAR-T增加了共刺激信号,可进一步刺激CAR-T细胞在体内的活化,抗肿瘤效果提升。

目前,CT011已完成肝细胞癌治疗的概念验证临床研究,并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

试验设计:该研究共入组13名患者,先使用环磷酰胺、氟达拉滨进行淋巴细胞清除后,接受CT011输注治疗。

其中前8名患者在治疗中输注剂量由1×105/kgCAR+T细胞逐步爬坡至2×109/kgCAR+T细胞,或至剂量限制性毒性产生。第9-13名患者剂量为2×109/kgCAR+T细胞。

血液瘤疗法开发紧锣密鼓,安全性奠定竞争优势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基数大、复发率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多发性骨髓瘤为发病率仅次于霍奇金淋巴瘤的全球第二大血液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6万人。每年死亡患者数约10.6万,2022年全球存量患病人数约为46.8万。

传统末线治疗效果有限,新型疗法极具研究价值。多发性骨髓瘤的传统疗法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CD38单抗、核输出抑制剂等。

目前临床中末线疗法疗效有限,4L及以后CD38单抗治疗r/rMM中位PFS仅3.7个月。多发性骨髓瘤在很大程度上不可治愈,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在治疗后复发,具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获患有难治性疾病患者预后更差。

B细胞成熟抗原(BCMA)也被称为TNFRSF17、CD269,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BCMA优先由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过表达及激活后作为骨髓瘤细胞表面的跨膜激活剂、钙调节剂APRIL或BAFF的配体结合。

在细胞系和患者样本研究中,BCMA在MM细胞表面的一致性上调和唯一性,使得BCMA成为MM药物发现和开发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目前GSK的ADC产品Belantamab-Mafodotin称为首个获批上市的BCMA靶向疗法,用于MM的末线治疗。

CT053:升级版BCMA靶向CAR-T,疗效优异安全性更佳

CT053于2019年获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孤儿药认定,2019、2020年获EMA优先药物(PRIME)、孤儿药认定;2020年获NMPA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横向对比来看,CT053在同类BCMA靶向CAR-T产品中,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确切、安全性更优,极具开发前景,并将拓展对r/rMM的前线疗法。

戮力创新,技术平台迭代以备长线发展

“现货”化的通用型CAR-T疗法,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制备周期、有利于统一质量控制;4)从末线向前线治疗推进。

公司针对当前细胞疗法应用痛点,提出4个研发战略方向:提升CAR-T技术用于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开发CycloCAR技术平台,使CAR-T细胞共表达IL-7和CCL21克服肿瘤异质性等问题;

改善CAR-T细胞疗法安全性,解决临床应用中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及在靶脱瘤毒性等副作用,探索sFv-ε-basedT细胞技术;

增加患者可及性,通过差异化的同种异体THANK-uCAR技术平台研发通用型CAR-T疗法,有效降低定制化自体CAR-T的高昂成本;

提升靶点可用性,建立LADAR技术平台实现精准靶向,开发GPRC5D、B7-H3等新靶点,拓展适应症边界。

CycloCAR:下一代CAR-T技术,增强实体瘤疗效

CycloCAR(CytokineandChemokineLoadedCAR)为公司开发的下一代CAR-T技术,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负载的嵌合抗原受体。

通过使CAR-T细胞共表达细胞因子IL7和趋化因子CCL21,可增强针对实体瘤CAR-T细胞的疗效。

在肝癌、乳腺癌等三种实体瘤动物模型中的体内研究证明,CycloCAR细胞相比传统CAR-T细胞或7×19CAR-T细胞(共表达IL-7和CCL19)具备更显著的肿瘤杀伤效果。

在无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的条件下,CycloCAR有效抑制具异质抗原表达的肿瘤组织生长,甚至可诱导肿瘤完全缓解。

在机制方面,IL-7和CCL21显著改善了肿瘤组织中CAR-T细胞核树突状细胞的存活与浸润;免疫组化试验结果证实CCL21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sFv-ε-basedT细胞技术:改善T细胞功能,降低安全性风险

现有研究表明,CAR-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疗效不及血液瘤,且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较高。

TCR-T细胞在部分实体瘤中疗效优于CAR-T细胞,CRS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较低,但依赖MHC提呈的TCR抗原识别模式受肿瘤MHC表达降低、个体MHC多态性限制,普适性不足。

公司设计将GPC3单链抗体(sFv)连接至CD3ε亚基,构建表达GPC3sFv-CD3ε嵌合受体的T细胞(sFvεT)。

sFv-ε可与内源性TCR-CD3亚基形成完整复合体,识别抗原不受MHC限制,产生广泛、可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研究数据表明,sFv-εT细胞疗法具有显著优势:可产生更高比例的初始T细胞或中央记忆型T细胞;PD-1及LAG-3表达更低,减少T细胞耗竭;

THANK-uCAR:同种异体CAR-T,提升应用可及性

开发同种异体CAR-T(uCAR-T)以提高治疗有效性、便利性、通用性和经济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使CART细胞生产实现统一化、批次化,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更利于质量监管。

目前,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是uCAR-T最紧迫的挑战之一,供受体间免疫系统的排斥会造成CAR-T细胞失能,甚至危及受体生命安全。

输注的异基因CAR-T细胞攻击受体健康组织可能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受体免疫系统对CAR-T细胞的攻击将迅速将其清除,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敲除B2M可以克服来自宿主T细胞的HvGR,但会引起宿主NK细胞对uCAR-T细胞的杀伤,导致其增殖力和持久性下降,从而影响其有效性。

LADAR:精准靶向技术,突破不可成药靶点

目前改善CAR-T细胞靶向性的主要方法包括:双靶向或串联CARs,在同一个T细胞中表达两个独立的CARs,分别识别两种不同的抗原,以解决抗原异质性表达、防止复发;

合成Notch(synNotch)受体亦被应用于CAR-T细胞以提升应用安全性。SynNotch受体识别一种特定的肿瘤抗原,释放转录激活域,促进CAR的局部表达。

SynNotch调节的CAR表达同时可防止组成性信号传导和耗竭,使更高比例的T细胞处于幼稚/干细胞记忆状态。

公司以靶向可用性为探索目标,研发LADAR技术,针对不可成药靶点。LADAR(LocalActionDrivenbyArtificialReporter)技术中,目标基因的胞内转录受控于胞内结构域含转录因子的人工受体。

LADAR受体胞外结构域与触发抗原结合后,其胞内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被切割转移至细胞核,触发目标基因(嵌合抗原受体CAR、细胞因子或其他治疗介质等)表达。

目标基因的表达需LADAR触发抗原和CAR识别目标抗原同时存在,因而减少了靶脱瘤毒性。

在有触发性抗原体的情况下,可诱导治疗性蛋白的表达并在局部发挥作用,显著减少副作用(如目标外的肿瘤毒性),有潜力使更多的靶点可用于细胞治疗。

解决脱靶全身毒性,相比SynNotch对低水平抗原更敏感,诱导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更高;更高比例LADART细胞保持干性。

盈利预测

公司核心产品CT053、CT041均已进入关键注册性临床研究阶段,研发持续推进,发展路径规划清晰。

我们预计CT053于2022年向NMPA提交上市申请,2023年获批;2023年向FDA提交上市申请,2024年获批。我们估测CT053峰值销售达40.10亿元,项目总价值约为75.32亿元。

我们预计CT041于2024年先后向NMPA和FDA提交上市申请。我们估测CT041峰值销售可达77.32亿元,项目总价值约为101.72亿元。

THE END
1.CAR对于CAR-T细胞来说,发挥肿瘤杀伤作用的有效成分是CAR阳性的T细胞,CAR-T细胞产品的包装规格及临床使用剂量是以CAR-T阳性细胞数表示的,因此,CAR转染阳性率是CAR-T质量控制的必检项,监管部门建议应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CAR转染阳性率。目前有针对CAR不同结构区域的检测方法,包括针对CAR抗原结合位点的,比如CD19抗原,或针https://www.biomart.cn/news/16/2883255_0.htm
2.FDA最新:所有上市的CART疗法都要增加黑框警告本月19 日,FDA 发布公告,要求所有已经获批的 CAR-T 细胞治疗产品进行产品标签更新,在黑框警告中增加「关于治疗后可能继发 T 淋巴细胞瘤」的内容。 FDA:6 款产品全需增加黑框警告 FDA 认为,所有已经获批上市的靶向 BCMA 或 CD19 的 CAR-T 细胞治疗产品均存在严重的继发 T 淋巴细胞瘤的恶性风险。全球目前已经https://3g.dxy.cn/bbs/topic/49867760
3.CART·细胞修复仪生产厂家恒顿科技招商代理产品名称: CAR-T·细胞修复仪品牌名称: 恒顿科技招商单位: 中健柏冠(河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单位: 河南恒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渠道: 院外,诊所,美容院产品类别: 一般分类:其他医疗产品 分类标签:国产 产品卖点: 专业生产厂家,实力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招商区域: 全国温https://ylqx.qgyyzs.net/business/zs259205.htm
4.CART细胞治疗全流程管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人员职责5.不符合要求的CAR-T产品处理 CAR-T细胞治疗带头人CAR-T细胞治疗专科临床医生其他专科临床医生辅助检查科室人员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药师患者及家属CAR-T细胞制备生产机构第三方人员(请备注)其他(请备注) 6.CAR-T细胞接收后储存 CAR-T细胞治疗带头人CAR-T细胞治疗专科临床医生其他专科临床医生辅助检查科室人员其他科室护理人https://www.wjx.cn/xz/221240559.aspx
5.TheInnovation中国开启肿瘤CART治疗新时代通常CAR-T细胞治疗只需一次给药,就可以通过高效识别进而杀死肿瘤细胞,从而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治愈部分患者。因此,CAR-T治疗成为备受瞩目的创新肿瘤疗法。2021年6月,复星凯特公司开发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在我国首个上市的CAR-T产品。随后,药明巨诺公司开发的CAR-T新产品https://blog.csdn.net/qazplm12_3/article/details/122532022
6.CART细胞疗法简介及步骤2021年6月22日,复星凯特CAR-T细胞治疗产品益基利仑赛注射液(又称阿基仑赛,代号:FKC876)已正式获得批准。2021年9月1日,药明巨诺靶向CD19的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Relma-cel,商品名:倍诺达)已正式获批。https://www.bio-equip.com/showarticle.asp?ID=453119954
7.从CART临床风险管理技术指导原则看细胞治疗风险导读:尽管CAR-T细胞疗法针对晚期血液肿瘤实现了极佳的客观缓解率,但安全性风险始终如同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1月26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产品申报上市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从CAR-T治疗产品的概述、安全性、药物警戒、风险最https://newsh5.yaozh.com/newsDetail/35951
8.CART细胞公司激增:全球CART公司名单北京东盈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一项多中心、非随机、开放标签的先进治疗研究药物产品CD19、CD20嵌合抗原受体 (CAR) T细胞 (CD19 CAR-T细胞)患有高风险、复发性CD19+和CD20+血液恶性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患者。 北京艺妙神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艺妙神州正在开发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CAR-T技术和CAR-T细胞产品。艺妙https://www.hjtdsm.com/myxb/12991.html
9.药谷盘点CARTCARNKTCRU87注射液是优卡迪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治疗用细胞治疗产品。目前,全球暂无靶向Trop2的CAR-T细胞治疗药物获批上市,U87注射液此次临床试验获批将为Trop2阳性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作为全球首款全人源靶向Trop2 CAR-T产品,U87注射液是基于优卡迪MADDS抗体创新成药性技术平台开发的创新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74b1d2eaffc6d23527910d48995cc366
10.CART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是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该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通过优化改良后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装上定位导航装置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将T细胞这个普通“战士”改造成“超级战士”,即https://baike.sogou.com/v128482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