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AR-T细胞疗法领域,已经有多个针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产品问世,包括6个美国上市产品和2个中国上市产品。
然而,针对T系血液肿瘤的CAR-T细胞产品研发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那么,具体的挑战体现在哪里?黄河教授解释,第一,制备自体CAR-T细胞可能会被恶性T细胞污染;第二,CAR-T制备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杀伤,导致制备失败;第三,在治疗中,CAR-T细胞会杀伤自身T细胞,进而导致重度免疫缺陷;第四,制备异体CAR-T细胞还需要考虑免疫排斥的问题。目前,可用于治疗T系血液肿瘤的潜在靶点包括CD4、CD5、CD7等,其中CD7可在多种T系血液肿瘤中高度表达,因此备受研究者们青睐。关于靶向CD7CAR-T细胞产品的研发,国际上目前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已经发表临床研究报告,标志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我们临床应用CAR-T细胞疗法将近10年,已经做过非常多的靶点,攻克T系血液肿瘤是我们一直的梦想。”黄河教授表示,这次制备的CD7靶向通用型CAR-T细胞运用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经过包括慢病毒转染、CRISPR/Cas9的定点敲除等多项技术进行多基因多靶点操作,制备难度较大,但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取得了成功。
黄河教授总结了CD7靶向通用型CAR-T细胞具备的三个特点——
可以治疗CD7高表达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除了可以有针对性地治疗CD7阳性的T系淋巴瘤,对于髓系当中有CD7表达的髓系白血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通用型CAR-T细胞:避免患者因病情无法得到保质保量的T细胞,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患者经济成本;
黄河教授说,医学中心是围绕重大医学问题,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创新场。而CAR-T技术真正体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也真正践行了临床医生跟科学家一起,在科学体系上进行合作和创新。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赋予了科研工作者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黄河教授说,CAR-T技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制备了一种细胞,更在于最终在临床治疗上取得重要突破,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未来,黄河教授期待国内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一起携手攻克通用型CAR-T的瓶颈问题,在T系和髓系肿瘤治疗上取得更多成果,使我们的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浙大一院黄河教授团队正在积极招聘特聘研究员、博士后和科研助理,欢迎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