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与伦理之辩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与伦理之辩

吕玉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关键词:媒介审判,媒介监督,司法独立,中国语境,新媒体语境治理困境

媒体和司法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器,媒介在西方社会更是有着与立法、司法、行政齐平的“第四种权力”的特殊地位,二者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司法事件所展示的内容以及司法过程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媒体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司法实践所衍生的事实和问题,不仅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更需要媒介对司法过程的公开以保证司法的程序正义。但相对于司法机制有着明确的规范,司法过程都是在既定规则里兜圈的话,传媒机构在行使对司法实践的监督过程中,则不会受太多约束。如果媒介过分深入的介入对司法的监控当中,致使司法实践被媒体的话语牵制,会导致怎样的司法现象呢?

一、什么是“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trialbymedia)又称“报纸审判”,这一概念源自于西方司法及媒体实践,发轫于实行陪审团制的英美法系司法实践当中。不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的陪审团成员的投票会受到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对案件或涉案当事人做出的倾向性报道,从而影响判决的公正性,它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国内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对媒介审判的界定是,新闻媒体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2]冯宇飞提出,“媒体”的“审判”行为表现为大众传媒对现实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在司法机关未做出相应判决前,就进行大量报道。在报道中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从而担当起“民间审判”的角色。[3]

在笔者看来,由于我国与英美法系的美国司法制度不同,这个“舶来品”的意义在中国语境下,不能视作是对于媒介报道行为的贬义,而应视为一个中性词语。无论媒体在庭审前作出何种报道和判定,最终作出裁定的仍是司法机关,并非媒体,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媒介审判”,只是媒介的介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舆论效果,这些舆论常常会对审判施压,造成对于审判结果的影响。所以,本文当中认定,媒体介入司法审判过程,在庭审判决前对于案件进行倾向性报道,且造成舆论反响的媒介监督过度行为都暂且视作“媒介审判”。

二、中国式媒介审判合理性之探讨

(一)中国式媒介审判是否真正成立

作为大陆法系的中国来讲,“媒介审判”的概念是否成立呢?笔者认为,“媒介审判”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行为层面,媒介先于法律对于案件及涉案当事人进行带有炒作意味,抑或感性先于理性的定罪式报道;第二,这种媒介的舆论导向煽动起大规模民意浪潮,形成对法庭裁判的压力;第三,在实际的裁决过程中,对法官或陪审团行使实体裁判权产生了确凿影响。

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司法中作出裁决的法官作为专业人士,与公民陪审团不同,其不应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其裁决的依据应当是调查取证的事实证据;同时,法官应该是客观独立的,依靠自身法律修养和良知进行决断,理性对待对媒介的舆论导向,从而作出公正的裁决。

此外,我国的司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权的影响,因而现阶段我国法官无法独立行使裁决权,司法不完全独立。从这几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语境下,西方传统概念中的“媒介审判”是不能成立的。

舆论导向

媒介介入报道

领导指示

审判结果

案件发生

审判的司法进程

司法调查

(二)中国特殊语境下存在的合理性

我国司法体制的现状,给公众带来了不信任感,特别是权力干涉司法,极易造成司法的不公正,社会希望更多司法程序能够借助媒体公正公开进行。

在司法不能完全独立的的情况下,司法裁决必然会受到除法律本身之外的因素影响,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司法不公正的根本原因。

部分司法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业务素质低下,一些案件的审理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判决有误,其效率和公正性常常使公众产生疑虑。[4]此当前我国司法腐败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强权勾结、暗箱操作、枉法裁判等使得罪犯逍遥法外,,司法公正性早已受到外部权力和内部腐化的双重侵蚀。此外,司法机关则由于其封闭性和独立性,因而同社会的信息交流相对较少,审判活动缺乏有效社会监督,因此司法过程的公开和司法腐败的治理需要媒体的介入。

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司法体制中仍存在很多空白,对于特殊案件的处理经验较少。例如许霆案中,按照常规司法程序的审判,对嫌疑人判处无期徒刑的刑罚,然而许霆的犯罪事实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导致最终案件改判,填补了司法空白,也突出了媒体对于特殊案件裁产生的积极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司法现状需要来自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媒体在对司法的监督过程中,虽然有过不当的“审判”行为,干扰了司法进程,但其行为结果,能够为社会公平正义带来希望,也对于司法的完善产生了推力。在某种意义上,媒介对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推进意义超越了媒介干预司法的负面影响,也加速了公民现代民主意识到萌生与觉醒,在现阶段的中国,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三、媒介监督VS司法独立?-媒介审判的伦理之争

从伦理学角度来看,媒介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之间产生的职能失衡和矛盾争议,主要涉及两种最基本的职业价值取向——新闻自由报道权和司法公正精神。两者是当代民主法治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1]

(一)媒介监督过当对司法独立的侵害

1、预设审判损害司法独立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法官须严格按照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规定来对案件进行裁决,以保证审判的程序和实体正义。“无罪推定”、“罪罚相应”等基于法理的法治精神的思想由来已久,在意大利思想家贝卡里亚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写到“在没有做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5]然而,媒体通常利用其强大的社会话语权,站在道德高点,对案件进行定性报道和对嫌疑人进行有罪推定,对民众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制造对嫌疑人不利的舆论压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2013年10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出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而被刑拘在押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的采访录像,通过播出当事人的“认罪“过程,侧面对于该案进行了当事人侵权和受贿的裁定,这是典型的媒介审判,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触碰了法律的底线。[6]

2、非理性质疑亵渎司法神圣与权威

司法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对于司法的评判要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对案件的详细调查为基础。司法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司法机关应当享有的威信和公信力,他是司法能够有效动作、并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基础和前提。”[7]司法尊严要求人们尊重法庭、尊重法官、尊重司法裁判和司法机关对于司法权的行使。[1]

3、过度参与扰乱司法程序正义

在刑事审判当中,保证程序正义实现的一大重要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刑事诉讼当事人参与诉讼。当前在我国现实审判实践中,利害关系人并不能完全享有充分的参与,法庭只是注重案件材料的审查,如此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便得不到充分的保障。[5]媒介适度参与司法过程的公开,将审判环节公诸于众,可以敦促司法人员按照程序正义的要求启动一系列审判程序,赋予利害关系人充分的诉讼参与权。

然而,如果媒介监督越界到预设审判结果,将大大扰乱司法的公正性,特别是程序正义。首先,媒介的的议程设置、倾向性报道起到对公众巨大的感召力,引导公众制造出舆论热点,对案件的调查和审判造论压力。其次,媒介长期被视为党委和政府的声音的表达,因此媒介过度介入到司法审判过程中并且对案件的审查提出质疑,甚至对嫌疑人进行有罪推断,给予政府一定压力,再由政府自上而下给出法院指示,加剧了行政对司法独立的干涉。

(二)媒介应当作出何种法制报道?

尽管媒介的监督在弥补现阶段司法体制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多地涉入司法进程当中仍然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首先,虽然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的专业法官审理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审理制度,但法官和普通人一样,会因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一样受到舆论的引导和影响。[8]其次,如果媒体不借助民众的力量对行政权施压,行政的力量也不会那么频繁地干预到司法活动中,因此媒介审判也间接加深了行政权力对司法独立的严重侵蚀

除对于司法案件本身的影响之外,“媒介审判”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影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公众心中法治的地位还是司法机关当中确实存在的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司法机构的神圣和权威性。一方面,公众被我国长期以来人治思想所束缚,尚未建立起依据法律解决问题的观念和习惯,出现问题时往往寄希望于一个主体来主持正义,而非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司法系统内部腐败问题频现,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公众对于司法机关的信任度。

四、“媒介审判”的治理困境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常以社会监督者的形象自居,加之公众法治意识不强,媒体凭借其“强权力”站在道德制高点,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不断越过司法独立的界限,对司法案件进行未审先判。媒介审判现象频发有其深层的文化基础。“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法律文化就是追求讲法律的刚性和道德的柔性有机结合”[9]即公众对于司法结果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其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司法公正和道理伦理。加之公众长久以来的“人治”情结,导致媒介一度成为大众心中的“包青天”。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主流媒体作为推动法治建设的传播通道,从业者逐渐提升对于媒介审判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其法制报道越来越向着理性化方向发展,在进行司法事件报道时尽量规避“预设审判”,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介审判状况的发生。但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具有话题性的重大案件能够短期内吸引大量网民集中表达看法并且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道德评判,激起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高潮。由于匿名性导致网民缺乏对其言辞的自我约束,不仅成就了谣言、非理性的人身攻击,还形成了能够动员全社会力量的“网络审判”。相较于主流媒体的专业记者和编辑,普通网民对法律和司法流程的熟悉度极低,仅凭一腔热血和被“群体消除的恐惧感”,从道德角度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大肆的罪行推定,甚至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但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主体并非一个确定的实体,而是成千上万的匿名用户,对于网络媒体上的媒介审判的规制目前仍存在巨大困境。主流媒体近些年对于司法案件报道的理性化和平衡报道被某些“愤青”煽风点火,解读为不敢揭露事实真相的政府传声筒,从而激起“莫须有”的民愤,“群体的不理智”严重侵犯某些司法案件的嫌疑人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和名誉权等。对这些别有用心的“刺头”的整治也存在很大难度。

五、治理中国式“媒介审判”的思考

媒介审判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它牵扯到媒介、司法、社会三大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困惑。

部分媒介行使社会监督权越界,再加上商业利益的驱动带来的以恶意竞争为目的的博眼球报道行为,容易造成媒介对司法案件的偏向性报道甚至是审判报道,这是对于司法精神亵渎,也是对司法公正独立的干扰。但在我国司法体制不尽完善,法治化进程仍在推进当中的转型期,中国司法需要媒介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舆论监督,这是遏制司法腐败,推动法制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媒介的介入更能制衡其他介入司法公正之中,更加致命的因子。

在追求民主法制的社会中,媒体和司法必须相互注视彼此守望,单纯指望对方监督抑或鼓励,压制抑或扶持,都于不利于双方关系的健康化、正常化发展,扶稳天平之道还要依靠彼此的恪尽职守和严于自律。

参考文献

[1]孟威.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9.

[3]冯宇飞.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J].新闻战线,2002,(11):35-37

[4]慕明春.“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9期):23-25

[5]赵敏.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52-55

[7]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132

[8]蔡墩铭[台]:《审判心理学》[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2年版,第731页

[9]强世功.《法律人的城邦》[M].上海三联书店.2003.

ThemediatrialandethicaldebateinthecontextofChina

LvYujie

AbstractThemediaandjusticearethetwopublicdevicesofthemodernsociety,andsafeguardthefairnessandjusticeofthesociety.Mediaforpropersupervisionofjudicialjusticeintheprocessoftheruleoflawinourcountryhasgreatsignificance,butsupervisiononcetheoffsideas‘trialbymedia’willbetointerferewiththelegalprocess,tothedetrimentofthejudicialspirit.ThinkingofChinainthecontextof"trialbymedia"andboththemediaandthejudicialgame,ofmediareasonablesupervisionandputsforwardrelevantsuggestions,which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easethemediaandthejudiciary,withmediasupervisionfortheconstructionofruleoflawinChinatocontribute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mediasupervision;thedilemmaofnewmediaenvironment;dilemmaofgovernanceinChina

订阅以获取我们的简报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38号信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100026北京

THE END
1.法网天平三重防护令除了上述各项具体规则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且有效的监督系统,以便监控这些规则是否被正确实施。如果发现有人违反了这三个防护令,将会受到相应法律措施。一旦被发现滥用职权,就必须承担责任并接受相应惩罚,从而形成一种震慑作用,有助于提高整个司法体系运行效率。 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33497.html
2.拐骗儿童怎么判?是衡量社会道德的一把尺热点里的价值观司法审判和公众舆论的价值取向差异,造成人们对审判结果有心理落差 从这些争议中我们看到的是司法审判与社会舆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对立,特别是关注焦点的不同。从价值取向来说,司法审判是基于理性的,更重视程序上的正义,而社会舆论它是基于感性,更重视道德和伦理层面的正义。从关注的焦点来说,司法审判往往更重视犯罪事实https://news.hbtv.com.cn/p/2397352.html
3.舆论问题论文范文12篇(全文)从2006年的“虐猫事件”到2007年的“后妈虐童”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都表明网络舆论使用不当会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网络舆论“暴力化倾向”“网络审判”“群体极化”等现象都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甚至干扰正常司法程序和人事任免的隐患。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e8xcc6r.html
4.舆论监督审判(精选十篇)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 舆论监督就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 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①近些年来, 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以及媒体更加热衷于对一些热点案件发表看法、表达意见。传媒与司法、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很微妙, 就像一场博弈。舆论监督将司法审判放置于社会大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ju53xo2.html
5.司法考试司法考试2002解析: 2002年司法考试大纲规定:法律职业责任的范围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纪律处分。据此,ABCD皆入选。 75.下列有关法官行为的论述中,哪些体现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A.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当影响 B.法官应当尊重其他法官对审判职权的独立行使 http://www.yuloo.com/news/185762.html
6.关于司法公正论文范文资料与媒介审判和司法公正平衡有关论文参考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大量媒介审判的事实.它总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背后却是代表公众舆论和上级人民法院以及其他国家公共权利的力量共同起作用,而大众传媒的舆论对司法部门的审判不直接干扰,而是直接作用于上级人民法院和其他国家公权力机关,从而实现上而下的对司法部门的审判施加压力和发出指令,以此来影响和扰乱司法审判的http://chinachinarussiabelarus43www.anydaily.com/benkelunwen/11515.html
7.中国审判近年来,为加强和完善司法公开,拓宽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四川高院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相继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并及时在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上发布审判信息和各种司法资讯,保障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公众对司法的认同,确保司法廉洁,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http://www.chinatrial.net.cn/chat/21.html
8.于欢案: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应相互尊重关于于欢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以及应该如何判决的讨论持续进行,社会公众的正义观念与司法实践结果之间的落差持续碰撞,人情、道德、法律之间又该如何平衡。 [舆论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于欢案”所牵动的社会大众神经的波动,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讨论,恰恰就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缩影。 http://m.bj.huatu.com/2018/0223/822786.html
9.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题系列分析(四)司法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法治的标志是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审判独立原则在法官行为上的体现包括: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正确认定案件事实;②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案件不主观偏见,不受其他法律以外的因素的影响;③尊重其他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④不受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https://www.diyifanwen.com/jigekaoshi/sifa/0651302383363242.htm
10.浅谈网络民意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必须接受和支持网络公众舆论与媒体的监督,但对于那些严重失实报道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网民、媒体应该追究相关责任,即对网络监督行为规范化、法制化,防止社会监督被滥用。 3.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衡量司法公正的标准,并不局限于裁判了多少案子,平定了多少纷争,而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纷争。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有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990
11.浅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及对策杜红涛律师律师文集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冲突 (一)媒体监督异化为舆论审判,妨碍司法权的公正行使 “舆论审判”,即舆论超越“司法审判”对尚未审判或正在审判的以刑事案件为主的各类案件发表各种关于定罪量刑的倾向性意见,并通过对舆论的影响干涉司法活动独立性的行为,其在本质上是对真正代表公众理性意志的法律适用程序的扰乱。在现实https://m.lawtime.cn/article/lll113608880113613974oo682332
12.新媒体视野下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的博弈——以“药家鑫案”为例.pdf商登珲 120)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重庆401 摘要:近年来,以对2011年“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的报道为典型代表的媒介介入司法领域现象,反映出媒介利用自 身优势,对案件事实进行夸大甚至虚假报导,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了诸多 不良的影响,形成了事实上的媒介审判,偏离了媒介监督的宗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905/24680355.shtm
13.2021年乔治·弗洛伊德谋杀案(沙文)审判埃里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弗洛伊德家族、我们深爱的社区以及所有正在观看比赛的人,我想说:乔治·弗洛伊德很重要。他被爱着。他的生命很重要。他的生命有价值。我们将为他和你寻求正义,我们一定会找到的。”在回答问题时,埃里森驳斥了强烈的公众压力影响这一进程的观点。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2716111_110340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