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刑事庭审实质化要求,让审判更加公正透明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本期“办案心法”栏目“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特别专题,邀请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肖伟琦为我们讲解如何落实刑事庭审实质化要求,让审判更加公正透明。

刑事审判中,庭审实质化集中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基本目标是: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简言之,刑事法官对全部案件事实的认定只能源于庭审中,要让庭审成为审判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式。打破以往“以侦查为中心”的观念,改变庭审中严重依赖侦查阶段形成的案卷材料的庭审旧式,逐步做到以“审判为中心”,让案件的审理更加公正透明,以确保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要做到庭审实质化,首先法官需要树立司法亲历性理念,其次要灵活运用好法庭审理的三项规程,掌握庭审中的各种讯问、质证技巧,掌握庭审的主动权,全面掌控庭审节奏,让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证据质证在法庭,审判结果形成在法庭,使案件审理更加公正透明。

01

刑事法官要树立司法亲历性理念

司法如查人之疾,唯有亲力亲为,方能精准识病、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即司法讲究亲历性。这既是司法活动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以程序正义促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

司法亲历性对法官审理案件的基本要求是:直接言词审理,以庭审为中心,集中审理,裁判者不随意更换,事实认定出自法庭,审判者裁判、裁判者负责。

那么法官应如何在刑事案件审判中坚持和践行司法亲历性原则呢?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做到庭审实质化,让案件办理更加公正透明,法官首先要树立司法亲历性的理念。

办案不能只满足于案卷之上的书面审查,把目光局限于案卷之内,而是要从案卷中走出来,摒弃以往的仅以侦查案卷为中心的审判思维,树立以庭审为中心同时结合侦查案卷的审判理念,让庭审在查明案件事实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中通过直接言词陈述的方式,在法庭上查明案件事实、组织控辩双方举证质证、陈述辩论等,这种方式有助于法官直接地了解案件事实和证据,从而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司法亲历性体现在刑事审判中就是要求法官做到刑事案件的犯罪事实在法庭查明,控辩双方收集的证据在法庭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定罪量刑及罪轻或无罪的意见在法庭辩论,裁判结果在法庭形成,从而对案件事实和证据有更加准确、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官内心确信与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02

刑事法官要灵活运用好庭审三项规程

要做到庭审实质化,发挥好庭审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法官除了要坚持司法亲历性原则,还要灵活运用好庭审三项规程。

(一)充分运用庭前会议规程

为确保庭审集中审理,持续审理,避免庭审中断,法官需要充分发挥好庭前会议的作用,以便能在庭前会议中梳理出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从而确定并把握好庭审的调查重点,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影响庭审持续进行的程序性争议,切实提升庭审质量和效率,避免出现毫无重点的冗长庭审或庭审中断情形。为充分发挥好庭前会议的功能,保障庭审的质效,司法实践中,法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庭前准备:

1.处理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

刑事案件办理中,在公诉方提起指控之后,辩护方可能提出各种程序性申请和异议,例如申请回避,申请特定证人出庭,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或者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等。对于上述申请或者异议,法官需要充分利用庭前会议集中解决。同时对于上述程序性事项的处理结果,法官在开庭审理前要告知处理决定,并说明理由。控辩双方没有新的理由,在庭审中再次提出有关申请或者异议的,法庭应当依法予以驳回,以确保庭前会议的效力以及庭审的正常进行。

2.组织展示证据

3.梳理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

通过召开庭前会议,法官可以从控辩双方充分表达的己方意见中快速归纳出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并可以组织控辩双方协商确定举证、质证的顺序等。庭前会议为庭审活动的进行做出上述归纳后,庭审中法庭就可以围绕争议问题及协商确定的顺序组织控辩双方积极举证、质证和辩论,做到详略得当,突出庭审调查的针对性。同时控辩双方经过庭前会议初次交锋,互相明了对方观点,也能在庭前会议后为庭审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实现控辩双方平等、有效对抗,提高庭审辩论的充分性,有利于提高庭审质量,确保庭审的成效。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好庭前会议的作用,为庭审程序的开展扫清障碍、明晰争议焦点、有效组织举证质证,从而保障庭审活动能集中、有序、高效开展,实现庭审实质化。

(二)合理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程

在刑事案件审理中,辩方常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为保障庭审有序进行,法官要合理利用非法证据排除规程,在庭前会议中将排非问题予以解决。在排非审查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认定非法证据。

其次,要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针对不同的证据,其认定标准亦不同:

1.被告人供述的排除规则

对被告人供述合法性的认定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问题,比如司法实践中一些律师会以重大案件的讯问过程没有全程录音录像为由提出讯问中存在刑讯逼供,要求对有罪供述予以排除。对于“重大案件”的认定,笔者结合司法实践认为,重大案件的范畴不应作过于宽泛的解释,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或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危害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严重毒品犯罪等才宜界定为“重大案件”,这类案件讯问必须全程录音录像,其他案件则不是必须要有讯问的全程录音录像。

2.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的排除规则

采用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对于上述中“等”字的理解,应是与暴力、威胁以及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相当的其他非法方法,而不应包括对自首、立功、认罪认罚、从重、加重情节等法律适用和法律政策的解读。

3.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程是促进庭审实质化的重要手段,刑事案件办理中要严格审查辩方提出的排非申请,既不能故意忽视此申请,做弱化处理,也不能一有申请就启动排非程序,而是要审慎对待,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应该依法启动庭前会议进行排非,如果属于毫无根据的申请,也应依法说明不同意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公正审理。

(三)严格执行法庭调查规程

法庭调查是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法庭调查规程有助于推进庭审实质化,法庭审理中严格执行法庭调查规程要注意以下原则:

1.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在此基础上,法庭调查应该以证据调查为中心,合理把控法庭讯问,以免讯问冗长,造成对举证、质证环节的蚕食。证据调查中要注意证据种类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度,避免将不符合证据要求的材料采纳为证据,比如辩方经常提交的有关被告人家庭困难等材料,与案件事实无关不能作为证据质证采纳。

2.坚持公正原则

法官在庭审中发挥的是居中裁判的作用,要摒弃追诉思维,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负有举证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无需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庭审中法官要通过严格适用庭审规则,不偏不倚,确保控辩双方具有平等表达己方主张的机会,实现平等对抗,从而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

3.坚持集中审理原则

法庭调查的集中持续进行,是确保法庭形成心证,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的根本保障。为避免法庭审理的意外中断,法官要做好充分的庭前准备,比如要充分运用前述的庭前会议规程,将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提前解决;又如开庭前阅卷,确定法庭审理的方案,并向合议庭成员通报开庭准备情况,初步归纳控辩双方争议焦点,庭审中引导控辩双方围绕争点进行举证、辩论。

4.坚持诉权保障原则

庭审是整个诉讼过程中诉权保障的核心环节,为保障被告人权益,要坚持刑事辩护律师全覆盖,为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充分保障被告人权益,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同时,被告人的质证权是法庭调查环节需要重点保护的诉讼权利,对于被告人一方在法庭调查环节提出的各种异议,法庭要当庭依法作出相应的回应,不能搁置不理,对于控辩双方的争议,法庭要依法作出处理,保障控辩双方在庭审中都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诉权。

03

刑事法官在庭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庭审中刑事法官要把控好庭审节奏,防止庭审虚化等而导致庭审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司法实践中可以掌握一些法庭审理的小技巧,以充分把控好庭审节奏。

(一)主持法庭讯问的技巧

庭审实质化的目标之一是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而法庭调查中的讯问是查明事实的关键一环,如果发问方式不规范,容易造成庭审失序或质量、效率低下。因此,法官在其中要发挥好诉讼指挥的角色,准确把握好控辩双方发问的尺度,既要保障控辩双方充分行使权利,又要避免出现强势性的逼问以期被告人给出己方想要的答案及重复性发问。比如,庭审中法官发现控辩双方出现加入了自己理解的诱导式发问或与案件事实无关的发问,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告知被告人此问题可不予回答。同时,庭审中亦要注意控辩双方发问是否涉及同一个问题换了一个说法又重复性发问,如果涉及重复性发问法官要及时予以制止,以把控庭审有序进行。对于有证人、鉴定人出庭的庭审,同样要注意诱导性发问及重复性发问等问题,一旦出现法官要及时提醒。通过上述调节手段,可有效控制庭审进程,避免讯问或质证环节任由控辩双方随意发挥导致庭审偏离轨道。

(二)法庭质证的艺术

对于证据繁多的案件,法官庭审中要注重把控质证的详略得当,充分发挥法官在庭审中的引导、提示和审查职责。

一是对于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和控辩双方存在争议的证据,应当单独举证、质证,对于控辩双方无异议的非关键性证据,可以仅就证据名称及证明事项做简单说明质证即可。

三是要充分发挥法庭的提示和审查职责,对于控辩双方随案移送或者庭前提交,但没有当庭出示的证据,法官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对于其中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法官应当提示控辩双方出示。对于案件中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存在疑问,控辩双方没有提及的,法官应当引导控辩双方发表质证意见,并依法调查核实。

四是可提示控辩双方借助多媒体演示、出示证据,使整个证据出示及质证过程更加清晰明了。

(三)庭审质量、效率的平衡

庭审实质化的内涵是保证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讼证据在法庭质证、辩论意见发表于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而这些要求的实现并非是要牺牲庭审效率,而是对法官把控庭审节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法官由传统的“以案卷为中心”转换为“以审判为中心”,做到庭审实质化与庭审效率的双向平衡。以法庭辩论阶段为例,法官在主持法庭辩论时,既要保障控辩双方能充分发表各自意见,防止法庭辩论形式化,又要注重归纳总结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防止双方随意发挥或争缠不休。法官作为庭审的把控者,应适时提醒控辩双方,对于无争议的意见无需多次重复,针对争议焦点可开展至少两轮的辩论,分清主次,在充分保证辩论意见发表于法庭的同时提升庭审效率。

结语

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和重心,刑事法官驾驭好庭审是确保案件公正审理的关键。在新的刑事诉讼体制下,控辩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很多时候在庭审中集中体现,使得驾驭刑事庭审的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公正、高效地开好庭,是摆在刑事法官面前的重要课题。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树立司法亲历性理念,熟练掌握法庭审理的三项规程,把控庭审节奏、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确保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定罪量刑得到充分调查、充分辩论,让公正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作者介绍

肖伟琦,复旦大学法律硕士,现任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从事刑事调研及刑事审判工作近30年。多次获嘉奖,荣立二等功,获评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等。主审或担任合议庭审判长审理多起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承办案件入选上海法院精品案例、优秀裁判文书。编写的案例刊载于《刑事审判参考》《人民法院案例选》等。

高院供稿部门丨干培处

作者:肖伟琦

原标题:《如何落实刑事庭审实质化要求,让审判更加公正透明》

THE END
1.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案例是法治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司法审判的主要产品,是法官工作的价值体现。我们要通过以案释法,旗帜鲜明彰显裁判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影响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正向互动,让案例成为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一是打造优秀庭审。庭审是审判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以案释法的重要场所和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84708.shtml
2.庭审直播,揭开司法公正面纱的现场观察网络文化经营庭审直播在提高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庭审直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影响,庭审直播可能对审判活动带来一定影响,如当事人情绪、证人作证等,庭审直播的内容需要严格把关,避免泄露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庭审直播的技术问题也需要关注,如网络传输质量、信息安全等。 http://m.lnyuanyikj.cn/post/14215.html
3.媒体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及利弊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媒体获取案件情况并以不同的方式向民众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司法公开对媒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司法真正能够向民众公开的前提条件之一。媒体通过报道,使外界公众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了解,这无疑对案件的公正审判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媒体所要做和能够做的,也仅此而已。新闻媒体既不能决定司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9/16/54666_91617324.shtml
4.抓好抓实审判管理促推审执提质增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落实全会部署的任务,既要靠改革,也要强管理。强管理本身就是改革的内涵。”审判管理是司法审判业务工作的中枢,推进审判管理改革提质增效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实践举措之一。如何加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抓深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YzMjI5OQ==&mid=2247550936&idx=1&sn=fa9a2268977d0828696833a2a639876f&chksm=ebece36c2347e654c2f1a77f062597627b7f3b721c90e3ca617c0f2788fd75c34280b9d77f12&scene=27
5.笔记如何看待“媒介审判”(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媒介审判”是什么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慕明春:新闻媒介利用其公开传播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表现方式主要是媒体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一系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99187/
6.媒体监督?媒体审判?:谈媒体维护司法公正的义务和原则针对有些媒体在报道中越权、出轨的现象,新闻界、法律界人士纷纷撰文:其中有质疑——《司法:如何面对媒体审判》(吴湘韩文 载于《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6日“法治社会”版),有感叹——《媒体审判何时休》(魏永征文 载于《中国记者》2001/5 第25页),也有呼吁——《禁止媒体审判》(魏超文 载于《中华新闻报》https://www.fwsir.com/wenshi/HTML/wenshi_20070729134923_39080.html
7.媒介审判.ppt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一些规范,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对媒体司法报道流程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严格规范,便于行业监管和媒体的自我约束。3、加强媒介自律避免“媒介审判”的对策媒介对策:明确角色定位,信守客观原则明确“角色定位”信守“客观公正”的https://www.taodocs.com/p-639194667.html
8.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新闻报道及其限制——基于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分析在我国,刑事审判阶段中的新闻报道与被告人接受公正的审判权利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学界较多的注意和研讨,并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新闻报道与犯罪嫌疑人权利之间关系的处理,则明显地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是极其不应该的,因为侦查环节恰恰是刑事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权利最易受到侵犯的场域。鉴此,本文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13.html
9.浅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及对策杜红涛律师律师文集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冲突 (一)媒体监督异化为舆论审判,妨碍司法权的公正行使 “舆论审判”,即舆论超越“司…https://m.lawtime.cn/article/lll113608880113613974oo682332
10.不怕“媒体审判”,只怕“审判媒体”每当有媒体介入引发公共关注的司法案件,似乎总有人不爽拿“媒体审判”说事。比如近期针对最高院指定山东高院复查的聂树斌案第三次延期,就引发舆论“正义何日到来”的N度追问,不出我所料,有论者煞有介事地指责:舆论监督不能代替法院司法,媒体监督不能变成“媒体审判”。 https://hlj.rednet.cn/m/c/2015/12/29/3874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