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

从法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

作者:李和平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陕西捷声律师事务所律师

1.概述

所谓的“媒介审判”是指新闻界忽视正常的司法程序,对报道对象做一种前置预先性的“审判预设”。这种“媒介审判”是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下催生的产物,原本起源于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等地这种“媒介审判”往往会直接影响陪审团审判的最终结果,在我国现行的法学体系下是十分罕见的,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产业的崛起,和“自媒体”新闻介质的产生,这种媒介审判也在我国悄然兴起。这种媒介审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的审判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影响司法公正的弊端要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的。

2.“媒介审判”的兴起

媒介审判的兴起是和西方司法制度中“大陪审团”形式密不可分的,这些大陪审团中的陪审员其实也是普通民众,如果在陪审团成员对案件做出最终裁定之前就使其对案件有一个主观上的认识,那么就势必会影响案件的最终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谢帕德医生杀妻案”,案件自发生以后,媒体就一直热炒,恰恰又因为警方整理的证据链不足,媒体就一边倒的将谢帕德医生圈定为凶手,并处于炒作的需要不断的制造新闻热点来对其进行烘托,最终导致法院裁定谢帕德医生有罪,案件自1954年初审以后,谢帕德医生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上诉才让美国最高法院于1965年对案件进行重审,并最终做出无罪宣判。

3.“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

第四,媒介审判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自诩掌握着大量的公众资源,在司法案件的过程中肆意的透支着民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影响了一些案件进行公平的司法审判,当这些内容一旦被揭开之后,民众将对媒体的公信力有直观的判断,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媒体公信力会严重受损和下降。这看起来是媒体单方面的损失,但是就我国现行的社会体制而言,其最终损伤的还是整个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司法影响力。因为司法机构有许多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正常的宣传、报道和发布的,一旦这个渠道不具备了社会效应之后,那么对于司法机关而言也就失去了一个较为强势或者有利的平台。民众对媒体公信力的不认可就会直接导致对司法机构信息的不认可,从而让正当的司法公文成为一纸空谈。

THE END
1.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案例是法治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司法审判的主要产品,是法官工作的价值体现。我们要通过以案释法,旗帜鲜明彰显裁判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影响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形成个人与社会的正向互动,让案例成为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一是打造优秀庭审。庭审是审判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以案释法的重要场所和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84708.shtml
2.庭审直播,揭开司法公正面纱的现场观察网络文化经营庭审直播在提高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庭审直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影响,庭审直播可能对审判活动带来一定影响,如当事人情绪、证人作证等,庭审直播的内容需要严格把关,避免泄露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庭审直播的技术问题也需要关注,如网络传输质量、信息安全等。 http://m.lnyuanyikj.cn/post/14215.html
3.媒体介入刑事案件的时间及利弊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媒体获取案件情况并以不同的方式向民众报道,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司法公开对媒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司法真正能够向民众公开的前提条件之一。媒体通过报道,使外界公众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了解,这无疑对案件的公正审判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媒体所要做和能够做的,也仅此而已。新闻媒体既不能决定司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9/16/54666_91617324.shtml
4.抓好抓实审判管理促推审执提质增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落实全会部署的任务,既要靠改革,也要强管理。强管理本身就是改革的内涵。”审判管理是司法审判业务工作的中枢,推进审判管理改革提质增效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实践举措之一。如何加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抓深抓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TYzMjI5OQ==&mid=2247550936&idx=1&sn=fa9a2268977d0828696833a2a639876f&chksm=ebece36c2347e654c2f1a77f062597627b7f3b721c90e3ca617c0f2788fd75c34280b9d77f12&scene=27
5.笔记如何看待“媒介审判”(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媒介审判”现象“媒介审判”是什么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慕明春:新闻媒介利用其公开传播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表现方式主要是媒体超越司法程序对正在审理的案件的案情分析、案件定性、对涉案人员定罪量刑等一系列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099187/
6.媒体监督?媒体审判?:谈媒体维护司法公正的义务和原则针对有些媒体在报道中越权、出轨的现象,新闻界、法律界人士纷纷撰文:其中有质疑——《司法:如何面对媒体审判》(吴湘韩文 载于《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26日“法治社会”版),有感叹——《媒体审判何时休》(魏永征文 载于《中国记者》2001/5 第25页),也有呼吁——《禁止媒体审判》(魏超文 载于《中华新闻报》https://www.fwsir.com/wenshi/HTML/wenshi_20070729134923_39080.html
7.媒介审判.ppt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一些规范,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对媒体司法报道流程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严格规范,便于行业监管和媒体的自我约束。3、加强媒介自律避免“媒介审判”的对策媒介对策:明确角色定位,信守客观原则明确“角色定位”信守“客观公正”的https://www.taodocs.com/p-639194667.html
8.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新闻报道及其限制——基于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分析在我国,刑事审判阶段中的新闻报道与被告人接受公正的审判权利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学界较多的注意和研讨,并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刑事侦查阶段的犯罪新闻报道与犯罪嫌疑人权利之间关系的处理,则明显地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是极其不应该的,因为侦查环节恰恰是刑事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权利最易受到侵犯的场域。鉴此,本文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13.html
9.浅论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及对策杜红涛律师律师文集一、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冲突 (一)媒体监督异化为舆论审判,妨碍司法权的公正行使 “舆论审判”,即舆论超越“司…https://m.lawtime.cn/article/lll113608880113613974oo682332
10.不怕“媒体审判”,只怕“审判媒体”每当有媒体介入引发公共关注的司法案件,似乎总有人不爽拿“媒体审判”说事。比如近期针对最高院指定山东高院复查的聂树斌案第三次延期,就引发舆论“正义何日到来”的N度追问,不出我所料,有论者煞有介事地指责:舆论监督不能代替法院司法,媒体监督不能变成“媒体审判”。 https://hlj.rednet.cn/m/c/2015/12/29/3874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