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来,中国曾是全世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鼓吹者,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确也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艰难爬坡。尽管其中穿插着以特斯拉和宝马i带来的电动潮流,但国际同行的灿烂并没有给国内的现实带来太多的惊喜。在环境问题的倒逼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车市将迎来裂变。地方政府不得不顺势而为,放宽新能源汽车的准入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此畅通无阻。
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北京公布首批新能源车示范目录,北汽E150EV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等入选。3月1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第1批第2期),江淮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华晨宝马、上汽等公司的产品入围。北京市首次新能源客车摇号通过审核的1428个申请人全部中标,相比而言,普通燃油车的中标率只有110:1(注:购买电动汽车,必须放弃汽油车摇号)。
除此之外,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要像普通燃油汽车般摇号上牌,这也让消费者更加望而却步。电动车车牌无需拍卖看似便利,实际上限制了具体的车型。以比亚迪E6电动车为例,车企需要与一个一个城市有关部门进行漫长的沟通,才能逐一拿到上牌许可。个中原因,政策性因素居多,例如担心外地品牌会冲击本地新能源车企等。
美国政府同样意识到政策主导性对于新能源车市场的影响,支持力度却远远比不了中国。对于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的技术发展路线也有过一些争议,但有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和包容创新的土壤,并由此孕育了风靡全球的特斯拉电动车。美国更多是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的复兴,要确保美国在传统汽车领域苦心积攒的百年优势不丧失,同时还能促进节能减排以应对环境和能源危机。
时至今日,由中美两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来看,实现2015年目标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尽管美国同样面临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发展政策不稳定的因素,但美国电动车多档次各取所需,其市场接受程度、普通国民的购买热情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和体系化能力均优于中国。美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是全面铺开、相对更加公开,无论是本土的沃蓝达还是日产的聆风均享受同样标准的补贴政策。
在政府的发展策略下,政府的补贴政策应运而生。凭空起步的新能源汽车由于缺少工业标准和明确的技术路线,生产企业只能选择政府看好的技术,在研发上裹足不前。在一些方兴未艾的市场,比如混合动力,虽然非常实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强,企业几乎不做考虑。甚至在电动汽车上,生产商只着眼于政府补贴而非市场需求,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会。
此外,新能源车依然被售价偏高、充电不便等诸多问题所困扰,销量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油车又一次冲上了销量的新高峰。有专家在调研后发现,即便是此前示范效果明显的商用电动车如电动公交车、出租车等,在后期维护之时仍需大量资金成本,由于电池容易损坏、维修维护费用高昂等因素影响,使得多地运营的电动公交车、出租车都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
美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远远比不了中国,但有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和包容创新的土壤。反观中国,以新能源为幌子搞资本运作的多,愿意弯下腰来干实业的少,国家队不作为,地方队和民企没空间,加上不切实际的顶层设计和层层严防死守的地方保护。原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弯道超车,尚未起步就已经完全落伍。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只有以真正开放的姿态鼓励竞争,才会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