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什么样的全面振兴、怎样实现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新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系统把握东北全面振兴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战略思维,以实际行动加快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东北全面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可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不仅对东北地区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其中,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总体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东北地区涵盖内蒙古东部和黑吉辽三省,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沿边临海,且处于创新活跃度和经济增长潜力活力较高的东北亚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的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老工业基地正焕发新生机。但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一些区域板块,东北地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复杂原因,一些方面的差距仍有加大趋势。为此,需要通过东北全面振兴来缩小差距,并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补齐短板的同时在重点领域实现反超,进而形成新的增长极或经济支撑带。

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发展和安全犹如一体之两翼,需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作为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不仅是东北自身发展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还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迫切需要。其中,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东北地区责无旁贷。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也更加艰巨。只有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地区才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人口的集聚与增长,更好承担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职责和使命,筑牢国家安全的北方屏障。

把握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和任务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振兴,也是全面的振兴、全方位的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坚持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统筹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全面和重点、整体和局部,将东北振兴战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谱写振兴新篇章。

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增强政府创新观念和创新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发挥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坚持尊重规律、发挥优势。东北地区产业体系完备,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好,实力雄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人力外流现象较为突出、创新资源和产业升级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市场需求,有效整合资源,改变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聚焦人口这个关键要素,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各类激励措施,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投身东北地区创业发展。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群集中,增强优势区域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东北三省一区资源禀赋相似、人文历史相近、经济联系紧密,彼此间既要加强交流合作,强化区域整体协作,推动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又要注重把改革矛头指向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将着力点放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把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放到重要位置,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其他领域振兴发展。

坚持完善政策、狠抓落实。东北全面振兴既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不是单个的区域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深刻认识振兴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政策体系,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举措,精准发力,科学统筹,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THE END
1.掌握一个区域的森林植被分布对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受地理环境的影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图为东北地区示意图。(1)说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2)简述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https://www.jyeoo.com/shiti/3d6d1058-215a-4915-5e5c-1e425083b0ef
2.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扎根田野大地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以粮食生产为例,有测算表明,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http://jjw.jldrc.jl.gov.cn/lxcy/xny_421822/202412/t20241210_7224.html
3.东北绿茵黑龙江粮食之花要了解黑龙江粮食主产区分布,我们首先需要探讨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东北三省因地形多样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类型,其中黑龙江境内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水分循环和灌溉,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该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也为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https://www.tepnz.com/jiu-kuan/593069.html
4.东北振兴新篇章:经济增长是否预示区域发展差距缩小?据了解,东北三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辽宁省为例,其重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也逐渐崭露头角。吉林省则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则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40153052150950&wfr=spider&for=pc
5.地理教案1.对于区域(国家)特征的复习,要抓住区域最主要的特征,重点突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运用地理要素联系分析法复习,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综合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2.善于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再一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4if1883.html
6.高考地理必修三复习6篇(全文)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五)(2015·广州一模)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为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下面的我国部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o9g4bsb.html
7.2014高考复习:中国地理复习笔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下)最详细的地理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2/10/5578727_313908750.shtml
8.赵济《中国地理》笔记.doc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西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北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西方路径约占7%。 东北方路径。影响: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30/151190012.shtm
9.苏宅管家黎纲纲对《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笔记(11)苏联红军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是中国农业剩余最多,近代交通能源制造业和军火业最集中的地区。中共军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其财政军事构造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财政)财政体制从原先以农业剩余为主要财源、各支部队自筹自用、各根据地自成一体的分散状态,逐渐过渡到统一集中、各根据地相互协调、连为一体并且学会利用城市https://book.douban.com/people/34104130/annotation/3566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