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丰歌嘹亮——吉林省长春市秋粮收获综述新浪财经

一钩一臂一番喜,屯满粮仓笑靥甜。眼下,一年中最繁忙、最紧张、最关键的秋收已告一段落,沃野千里的长春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长春市粮食生产克服了春季阶段性低温、汛期多场强降雨造成局部农田内涝等不利因素影响。掀开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崭新篇章,长春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深入落实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500万亩。

回顾今年秋收,长春各地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增产有实力,机械化收割有效率,土地连片有成效,节粮减损有办法……高质量秋收的新图景里,蕴藏着引人瞩目的“时代之变”。

在长春这个全国著名的“大粮仓”,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秋粮收获的主旋律!

机械收割——按下秋收“快捷键”

阵阵轰鸣声响彻田间,玉米收割机开足马力高效作业,所到之处,一垄垄植株连同棒穗被卷入机器里,沉甸甸的粮食如金色喷泉般涌出,装满运输车,运往指定地点晾晒、脱粒、烘干后,一粒粒干粮储存到粮仓……今年秋收,位于九台区的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6台收割机、30台拖拉机,仅用20天,就收获了2万余亩玉米。

机械化收割缩短了秋收“进度条”。今年秋收,长春市出动各类农业机械近15万台(套),各级农业部门合理调度农机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农机数量组织作业地块、作业顺序,最大限度扩大机收面积。截至2023年年底,长春市机械化收割率达到91.2%,秋粮收获变得更加轻松。

在被誉为“中国玉米之乡”的公主岭市,智能机械的应用是秋收的一大亮点。秋收中,东兴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靠着相继购入的5台智慧农机,实现了“厘米级”精准化秋收作业。“我们的农机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收起地来省力更省心。算下来,一公顷地能多打1000多斤粮。”合作社负责人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长春市秋收作业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收割机远程视频监控作业,辅助驾驶农机投入秋收一线,无人驾驶收割机示范推广,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相结合……“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的场景,为秋收按下了“快捷键”。随着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的持续加大,仅2023年,全市购置各类收获机械达2000台(套),多年来的机械收获短板迎头赶上。

集约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唱主角

探索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小城子村将原有的正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纳村集体、农机大户、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村党总支书记说:“我们通过土地托管,整合了村里5100亩土地。今年秋收,200户村民的土地连成了片,合作社组成几支农机作业服务队,仅用10多天就完成了秋收。”

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将过去零散的土地集约化管理,秋收效率、作业水平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2023年年底,长春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2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如何保证按时完成秋收,保证收获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主力军”。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和农业扶持政策,这些秋收一线的“活力因子”,正向带动农民、技术指导、联结市场、跨区服务的方向转变。今年,在全市上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动下,秋收呈现出全机械化、全产业链的崭新气象,庞大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现代农业如沐春风。

节粮减损——管收储环环相扣

秋收时节,农机手驾驶大型收割机穿梭作业,眨眼间,金灿灿的玉米顺着管道倾泻而出,被机器粉碎后的秸秆平铺在田间……这样的收获场景,发生在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利用籽粒收割机,实现了“一站式”秋收作业,收割、摘穗、剥皮、脱粒、装运、存储等环节一气呵成,让秋粮从收获到入仓全程不落地。

防灾、减损就是增产!今年秋收,以籽粒收割为代表的收获模式已成为长春市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损耗低、效率高、节约用工的技术突破。对于节粮减损,长春市农业、粮食部门积极引导各地农民提前做好粮食仓储设施准备,收获后的粮食尽快“建栈子”“码趟子”“上楼子”,杜绝混收、混打、混储以及“地趴粮”“霉变粮”。

在九台区沐石河街道前央村,家家户户的“苞米楼子”装满了金黄的玉米,种粮大户正忙着利用传送机,将玉米棒搬进高高的储粮仓内。“早在秋收前,‘苞米楼子’就搭好了!我们一边收割,一边上‘楼子’。”据介绍,他家搭建的“苞米楼子”至少离地20厘米,尺寸都是经粮食部门测算的,通风、降水效果更好。

种粮大户口中的“苞米楼子”,叫科学储粮仓,是长春市农村正在普及的一种储粮设施。节粮减损、科学储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农田收割、田间管理、储粮方式、粮食加工、流通运输……管、收、储环环相扣,全链条降低粮食损耗,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理念,成为长春市秋粮收获的生动实践。

THE END
1.掌握一个区域的森林植被分布对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受地理环境的影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图为东北地区示意图。(1)说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2)简述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https://www.jyeoo.com/shiti/3d6d1058-215a-4915-5e5c-1e425083b0ef
2.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扎根田野大地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以粮食生产为例,有测算表明,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http://jjw.jldrc.jl.gov.cn/lxcy/xny_421822/202412/t20241210_7224.html
3.东北绿茵黑龙江粮食之花要了解黑龙江粮食主产区分布,我们首先需要探讨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东北三省因地形多样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类型,其中黑龙江境内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水分循环和灌溉,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该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也为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https://www.tepnz.com/jiu-kuan/593069.html
4.东北振兴新篇章:经济增长是否预示区域发展差距缩小?据了解,东北三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辽宁省为例,其重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也逐渐崭露头角。吉林省则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则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40153052150950&wfr=spider&for=pc
5.地理教案1.对于区域(国家)特征的复习,要抓住区域最主要的特征,重点突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运用地理要素联系分析法复习,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综合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2.善于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再一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4if1883.html
6.高考地理必修三复习6篇(全文)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五)(2015·广州一模)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为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下面的我国部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o9g4bsb.html
7.2014高考复习:中国地理复习笔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下)最详细的地理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2/10/5578727_313908750.shtml
8.赵济《中国地理》笔记.doc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西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北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西方路径约占7%。 东北方路径。影响: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30/151190012.shtm
9.苏宅管家黎纲纲对《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笔记(11)苏联红军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是中国农业剩余最多,近代交通能源制造业和军火业最集中的地区。中共军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其财政军事构造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财政)财政体制从原先以农业剩余为主要财源、各支部队自筹自用、各根据地自成一体的分散状态,逐渐过渡到统一集中、各根据地相互协调、连为一体并且学会利用城市https://book.douban.com/people/34104130/annotation/3566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