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强调,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极为重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此前,2018年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陆续考察并提出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原本是要求在新时代不能继续简单地要求各地区“齐步走”,也不能过度同质化重复建设和发展,而是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目前,中国内外部环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意见》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首先,中部地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就如会议所说,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内大循环中,中部地区处于物流枢纽地位,中部地区既有打破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中物流阻碍的责任,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应该加强和巩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其次,中国正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这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与东部外向型经济不同,中部地区在一些战略产业方面拥有深厚基础,是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因此,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补齐产业短板,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等过程中,中部地区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承担更大的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子。

其三,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省,人口众多,靠近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四方协同发展的有利地位。会议要求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可以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除了武汉、郑州之外,目前长沙、合肥等城市科技与制造业发展迅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巩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空间枢纽的地位之外,还要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个城市群之间、两个城市群内部的循环和流通。

其四,会议要求中部地区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实现中部绿色崛起。中部地区一直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要求绿色发展,中部地区积极落实。目前,我国制定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实现绿色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承担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当下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和落实该战略的重要原因。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也就是说,东部地区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而西部、东北和中部的发展必须有突破,能崛起。显然,要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关键是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如果不能快速发展,则可能会拖远景目标的后腿。

从当前国际环境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依然持续,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要求中国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强劲的发展韧性,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因此,要继续推动改革与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挖掘内部的发展潜力,实现全国资源配置的统一大市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等,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抓手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在3月末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外,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工作时,就重点强调了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到辽宁调研时强调,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大力推动辽宁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辽宁经济振兴。此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为依托,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通过南北互动支持东北振兴。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关键是落实,就是要求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要实现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与自下而上的精准实施,与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THE END
1.掌握一个区域的森林植被分布对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受地理环境的影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该区域商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然而,在东北地区商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图为东北地区示意图。(1)说明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2)简述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https://www.jyeoo.com/shiti/3d6d1058-215a-4915-5e5c-1e425083b0ef
2.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扎根田野大地从“人扛牛拉”到“机械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以粮食生产为例,有测算表明,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http://jjw.jldrc.jl.gov.cn/lxcy/xny_421822/202412/t20241210_7224.html
3.东北绿茵黑龙江粮食之花要了解黑龙江粮食主产区分布,我们首先需要探讨其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东北三省因地形多样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土壤类型,其中黑龙江境内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水分循环和灌溉,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该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也为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https://www.tepnz.com/jiu-kuan/593069.html
4.东北振兴新篇章:经济增长是否预示区域发展差距缩小?据了解,东北三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辽宁省为例,其重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也逐渐崭露头角。吉林省则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则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40153052150950&wfr=spider&for=pc
5.地理教案1.对于区域(国家)特征的复习,要抓住区域最主要的特征,重点突出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运用地理要素联系分析法复习,把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综合起来,构建知识网络,尤其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2.善于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区域比较,再一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i4if1883.html
6.高考地理必修三复习6篇(全文)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五)(2015·广州一模)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为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下面的我国部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io9g4bsb.html
7.2014高考复习:中国地理复习笔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下)最详细的地理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2/10/5578727_313908750.shtml
8.赵济《中国地理》笔记.doc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西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北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西方路径约占7%。 东北方路径。影响: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30/151190012.shtm
9.苏宅管家黎纲纲对《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的笔记(11)苏联红军所占领的东北地区,是中国农业剩余最多,近代交通能源制造业和军火业最集中的地区。中共军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其财政军事构造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财政)财政体制从原先以农业剩余为主要财源、各支部队自筹自用、各根据地自成一体的分散状态,逐渐过渡到统一集中、各根据地相互协调、连为一体并且学会利用城市https://book.douban.com/people/34104130/annotation/3566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