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

“零零后”大学生夫妻回村变身“新农人”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

“小米有礼品装不?你们还卖啥?”有网友问。

“家人们,帮忙点点红心、点点赞!”面对镜头,二人收放自如,边介绍农产品,边与网友亲切互动。

11月26日,在张家口市宣化区深井镇样田庄村,郑艳天(左)和张九乐在公司直播,向网友推介村里的农产品。河北日报记者王雪威摄

都是2000年出生,都在小山村长大,都是通过考上大学走出家乡……小夫妻是高中同学,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虽不是同村的,二人都从小见识了村民土里刨食的艰辛。2022年毕业后,郑艳天留在北京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学计算机的张九乐则在石家庄打工。

“我们村每家有几十亩地,现在种地的多是老人,我一直想帮乡亲们多挣点钱。”张九乐提出想回村创业,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今年初,二人回到张九乐的家乡,决心通过互联网让城里人成为“农粉儿”。

“家里花钱供你读大学,不在城里好好上班,咋带着媳妇又回村了?”创业之初,别说村里有风言风语,张九乐的妈妈也不解地问儿子。

小夫妻一边做家里人工作,一边积极筹备创业。缺少启动资金,就把结婚的钱先拿来用;直播带货没有渠道,表哥帮忙挨家挨户找村民谈货源;公司选址没有着落,村“两委”主动提供办公场地……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农忙时节,小夫妻将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谷子成熟播谷子、土豆成熟播土豆,边直播边现场收购农产品。

村民刘浩芳家今年收获了2000多公斤土豆,都卖给了张九乐和郑艳天。“商贩收购时难免压价,乐乐他们的收购价每斤比商贩高一两毛。”刘浩芳说。

农闲了,二人也不闲着,经常给网友介绍家乡的美景、美食。

这不,当天村民李树清要做粉条,他们听说后不顾雪天路滑,立马赶过去直播。

“我们村是红色教育基地,8月份村里的31间碹窑民宿开业了,村里发展旅游对我们的农产品销售也是好事。”谈及未来,小夫妻满怀信心。(河北日报记者马朝丽王雪威)

THE END
1.新华时评·春耕新变“新农人”要干好“兴农事”“90后”农机手、有博士学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的土特产销售主播……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批“新农人”。 新时代农业发展渴求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农人”。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新中国初期的“二牛抬杠”,到收割机大规模作业;从亩产几百斤的常规稻,到亩产超千斤的杂http://www.81.cn/pl_208541/16300293.html
2.新农人新农活新农具,直播带货成新潮近期,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手机正成为农民手里的“新农具”。应对疫情催生出了不少新业态,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给不少下沉市场的商户找到销路,转危为机。目前,苏宁拼购也在大力推广“直播助农+电商带货”新模式。 28日的这场运用“新农具”的直播活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个小时内累计http://news.hnr.cn/xwhz/article/1/1335788156062142464
3.新农人新农具新农活,盐城生态农场“出圈”!新农人、新农具、新农活,盐城生态农场“出圈”! 近年来,盐城市培育了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绿色生态、效益良好的特色农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近日,走进盐都区国胜家庭农场的葡萄大棚,茂密的枝叶间,一串串套袋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这是最后一批阳光玫瑰了,计划https://www.ourjiangsu.com/wap/a/20230904/169379750046.shtml
4.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苹果园里的“新农人” 陇南市礼县曾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总人口5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8.41万人。 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种苹果,家家户户卖苹果。礼县的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却因交通等条件限制,名气远比不上山东烟台和新疆阿克苏的苹果,当地人的生活也一直富不起来。 https://m.gmw.cn/2021-05/26/content_1302319864.htm
5.“新农人”曾庆欢:拿起手机干起“新农活”新闻动态“把手机当作‘新农具’,直播当作‘新农活’。”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湘妹子”曾庆欢成为了一名在田间地头为家乡农副产品“带货”的“三农博主”。除了自己做主播,曾庆欢还发起了“一村一品一主播”的乡村振兴计划,手把手教父老乡亲们拍视频,探索致富新路径http://edu.yunnan.cn/system/2024/07/29/0331637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