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院内耗材物资使用安全,优化院内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于院内上线“供应商评价”功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客观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加强供应商监管的同时,激活供应商协同管理机制,推动院内物资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背景初探
近年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门、急诊和住院需求逐年上升,院内医疗耗材、设备、检验试剂消耗量扩大。从物资供应角度来说,持续保证医疗耗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提升医院服务质量、临床诊断、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如何通过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有效辅助医疗耗材管理工作安全、高效运转,是医院物资管理工作长期探索的课题之一。但是,在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业内实践中不难发现,开展供应商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较大的困难度和局限性。
首先,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中,各环节相对独立,信息流动性差,导致很多隐性问题被隐藏,拉低管理效能。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医院也只能从提升自身管理效率出发,很难做到供应商协同参与,及时改善服务质量。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物资供应工作具有维度多、基数大等特点,供应商数量众多,与之相对的却是供应部门的人员短缺,要保证长期、有效的开展供应商管理工作,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传统供应商管理工作,往往依托于人工打分等传统供应商评价方法,缺少数据分析环节支撑,无法量化结果,导致得出的结论客观性不强,很难有效指导管理决策,如此,开展传统供应商评价工作常常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实践:新模式带来新效能
为解决传统供应商管理缺陷,带动医院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深度探索,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以“信息协同”、“低考评成本”、“科学评价”为主要目标,于院内供采系统上线“供应商评价”体系。
双维度信息协同
线上“供应商评价”体系在物资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的效用,明显区别于传统供应商管理模式,可在两个维度上实现“信息协同”。
首先,线上“供应商评价”体系基于系统中的“供采协同”机制,实现院内供应链的信息协同,通过各环节供采信息的协同处理,获取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整体推动院内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
同时,线上“供应商评价”体系引入供应商协同机制,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医院只能“独善其身”的限制,能够将评价结果及时、自动传达至供应商,降低考评沟通成本的同时,缩短考评周期,带动供应商主动改善服务水平,从源头推动院内物资管理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高效管理节约成本
通过提高院内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能,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近年来运营管理工作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探索线上“供应商评价”功能在实现信息协同的基础上,可有效保证在无需消耗大量人力成本的前提下,避免反复作业,通过系统中的数据自动统计,达成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科学评价量化考核
接入信息化技术后,供应商评价功能实现“客观统计”与“主观评分”结合,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通过科学算法,定性、定量相结合,得出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
实现多维度、可量化的评价指导,是线上供应商评价的另一价值表现。基于人工的传统统计方法,不仅缺乏客观性,考评维度有限,量化程度低,也会降低考评结论的实际参考价值。引入科学、全面的考评方法,将有助于确保考评结果客观公平,提升评价结论的实际指导意义。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院精益运营理念正逐渐渗透至各个管理细节。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信息化探索虽需持续实践,但在跨越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自身的运营能力,也期待其能够推动本地区供应商服务质量的提升,对地区医疗耗材采购事业有所助益。
关于周浦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创建于1930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浦东中部医疗中心。服务人口超100万,年门、急诊和住院达135万人次,手术量1.6万余台。
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按照三级医院配置标准建设的新院区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新院设3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开放床位800余张,配备先进大型医疗设备、现代信息系统和医院自助系统,朝着建设现代化、学术型、公益性、国际化的大学附属医院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浦东中部医疗中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