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历史学类集刊全文转载论文一览(2024年上)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明清史中国现代史

原发集刊:《北大史学》2023.第1辑.127~156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01

关键词:尚书侍郎;政务运行;制度设计;侍臣;政治文化;梁代

作者简介:胡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2.8世纪东亚的书籍流动与知识往来——从“奉写章疏集传目录”的年代推定说起

原发集刊:《北大史学》2023.第2辑.10~30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宗教》03

摘要:在正仓院文书中,有一份名为“奉写章疏集传目录”的古文书,一直缺乏足够的材料推定其具体成文年代。笔者在研究《梵网经》及其注释书在日本的流传历程时,意外发现了一些论据可以作为其年代推定的旁证,将其成书年代确定为公元755~763年。在这一基础之上,指出《梵网经》的一系列注释书传入日本的先后顺序与各注释书成立的先后顺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一事实,并指出这一事实反映的是8世纪日本在吸收中国典籍时,逐渐从经由朝鲜半岛的间接流入转向由中国直接获取的这一过程。

关键词:正仓院文书;《梵网经》;日本;新罗;鉴真

作者简介:梁晓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3.近代大连自由港制度及其运行

原发集刊:《城市史研究》第47辑.103~124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近代史》04

关键词:大连;自由港制度;“关东州”租借地;关税

作者简介:杨敬敏,上海海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18世纪末欧洲人的广州—澳门内河水道知识——西班牙商人阿戈特《水道图》的测绘及流播

原发集刊:《海洋史研究》第21辑.186~222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明清史》01

正文试读: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无数外国商人通过珠江内河水道往返于广州和澳门,西班牙商人曼努埃尔·德·阿戈特(ManueldeAgote)便是其中一位。阿戈特于1787年12月来到广州,成为西班牙商馆的首位大班。在沿水道“上省下澳”途中,阿戈特逐渐萌生了绘制珠江内河水道的想法,并在9次航行与测绘后,于1792年初步绘制了《澳门与广州之间以小船航行的河流地图》,首次通过专题地图呈现了“上省下澳”所利用的水道。阿戈特于1796年最终完成了地图的绘制,绘制期间产生了众多版本,流散于中国澳门、英国、西班牙等地。本文即对各版本地图进行初步的解读与分析,厘清其测绘与流播的过程。

19世纪初,为了在自己的作品中说明珠江内河水道的地理情况,法国人小德金(DeGuignes)、英国人约翰·里夫斯(JohnReeves)与丹尼尔·罗斯(DanielRoss)等人均不约而同地利用了《水道图》。后通过罗斯所绘的地图,《水道图》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于西方地图中,主导了彼时西方地图关于珠江内河水道的绘法。可以说,《水道图》见证了外国商人在广州体制下“上省下澳”的历程,影响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方人有关珠江内河水道的认知。有鉴于此,本文最后对“上省下澳”的路线与制度略作探讨,以揭示“上省下澳”制度的地理背景与运行逻辑。

作者简介:朱思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5.《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对英版海图的改绘

原发集刊:《海洋史研究》第19辑.99~117

正文试读:甲午中日海战以筹备近十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同时也标志着三十余年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面对危急的时局,时人纷纷思考“器物”之外,中国还缺少什么?在与之直接关联的海防领域,除了坚船利炮,海防思想也不可忽视。晚清著名翻译家陈寿彭选取英国海道测量局所编纂《中国海指南》(TheChinaSeaDirectory)第三版第三卷中有关中国沿海的部分内容,将其翻译成《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下文简称《图志》)。除了文本内容外,陈寿彭还将所涉及的英版海图一并改绘成册,编于书中。

作者简介:何国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6.新旧之间:卫西琴在民初思想界的浮沉

原发集刊:《近代史学刊》第29辑.227~243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近代史》03

关键词:卫西琴;新教育;严复;尊孔;新旧之争

作者简介:邱念洪,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

7.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搭棚盖圈运动与牧区社会经济建设

原发集刊:《社会史研究》第15辑.61~83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经济史》03

摘要:棚圈不仅是牲畜的居住空间,更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空间,对畜牧业生产及牧区社会具有重要影响,是观察和分析内蒙古畜牧业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视角。在高移动性的传统游牧生产模式下,棚圈搭建极为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在结合苏联经验与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史无前例地在内蒙古地区统筹规划与深入领导棚圈搭建运动,积极发动蒙地广大农牧民,实行“土洋结合”的策略,使牲畜棚圈真正较为广泛地深入到内蒙古牧区生产中。这不仅使游牧生产模式进一步瓦解,为内蒙古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提供了条件,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蒙地畜牧抗灾能力以及人类对牲畜生长繁殖的干预能力,并与其他牧区建设工程一起,对牧区社会的组织模式、居住模式、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总体推动了内蒙古牧区社会的大变革。

关键词:内蒙古;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搭棚盖圈运动

作者简介:张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8.从《边疆》《史学》周刊看昆明《益世报》副刊的学术研究

原发集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上卷.162~186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历史学》01

摘要: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上所办的《边疆》与《史学》周刊,是抗战背景下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发展的产物。《边疆》周刊是《禹贡》半月刊停刊后创办的专门研讨边疆民族问题的刊物,继承了《禹贡》半月刊的办刊思路,《边疆》《史学》周刊是顾颉刚“学术救国”的重要体现,两刊之间亦存在紧密联系。学者们运用史学考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研究成果质量显著提升。其中“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滇缅铁路线走向的讨论,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及与汉族关系的讨论,僰夷民族种属问题的讨论、土司政治的讨论等,都是在抗战局势下学者“学术救国”理想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边疆》;《史学》;边疆民族

作者简介:颜克成,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系;唐淑权,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系

9.《金史·五行志》探源——兼论中古以降正史《五行志》书写传统之转变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历史学》04

关键词:《金史·五行志》;史源;体例;征应

作者:杨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0.太平洋战争前后国民党军队营养状况与军事营养学的发展

原发集刊:《医疗社会史研究》第15辑.74~99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现代史》01

摘要:现代营养学随西方医学而来,曾为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民族健康希望所寄。下迨抗战军兴,原本以“富国”为目的而推展之营养学研究蜕变为新目标“强兵”而服务。尽管中国兵法明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现实中士兵饮食之差却是自古皆然,历来难以得到官方的重视。抗战军兴之初,中国兵食粗劣的情况一如从前,迨1940年代在美国医疗援助与联合军事行动的加持下,军事营养学研究方在中国展开。唯国民政府此时持续困窘于征粮不足、后勤制度落后,加上国人体质与饮食习惯差异,军事营养研究之设计为符现实,逐渐从太平洋战争前主张之“最低所需营养量”转为“最适营养量”。尽管如此,国民政府治下之军事营养成果仍因战事局限与经济社会凋敝,无力于前线及后方全面实施。

关键词:战时中国;现代营养学;军事营养;最适营养量

作者简介:刘士永,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全球教授。

11.西鸣东应:国际禁毒运动与清末民初民间禁毒组织的发展

原发集刊:《医疗社会史研究》第15辑.116~137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近代史》02

摘要:清末民初,民间禁毒组织陆续出现,影响日益扩大。除毒品日益泛滥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等国内因素外,民间禁毒组织的发展和彼时国际禁毒运动也有密切关系。20世纪初期,以上海万国禁烟会、海牙国际鸦片会议和日内瓦国际鸦片会议的召开为主要标志的国际禁毒运动,不仅促使清末民初政府采取更多禁毒举措,而且推动了中国民间禁毒组织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中国国民禁烟会、万国拒土会和中华国民拒毒会等民间禁毒组织的陆续成立和开展活动。由清末至民初,民间禁毒组织呈现由区域性组织发展到全国性组织、民族主义化和去殖民化等趋势。国际禁毒运动对中国民间禁毒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复杂曲折和多维的,因为双方之间存在民族国家这一实体。这三方之间的互动形塑了国际禁毒运动对中国民间禁毒组织的影响。大体而论,国际禁毒运动和中国民间禁毒组织呈现一种西鸣东应、互相促进的态势。

关键词:民间禁毒组织;万国禁烟会;海牙国际鸦片会议;日内瓦国际鸦片会议

作者简介:黄运,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医疗社会史中心博士。

12.中国当代医疗史研究的反思与拓展

原发集刊:《医疗社会史研究》第15辑.293~314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现代史》03

关键词:当代医疗史;医疗经验;社会史

作者简介:李全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13.当前英国中共研究的谱系变化、地理分布与发展趋势

原发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9辑.141~159

关键词:中共研究;海外研究;中国研究

作者简介:罗健男,英国杜伦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14.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宣传工作述论

原发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10辑.39~54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现代史》02

摘要:在皖南事变善后阶段,随着美国政府态度的逐渐明晰,中共认为加强对美国的宣传工作是给予国民党方面压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打破国民党对新闻的压制封锁,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与跨国记者群体成为中共沟通内外的新闻中转站,及时向美国新闻界传递信息。中共对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人民之友社、保卫中国同盟与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等国际民间组织及美国华侨团体开展统战工作,增强中共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一方面,事变后中共在重庆、香港与美国三地集中开展的对美宣传工作使中共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形象在美国政府和民众的视野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中共认识到在外交上,尤其在对英美外交上“大有活动余地”。

关键词: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国际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张牧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5.1946年中共在东蒙革命的游移与进退

原发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9辑.41~60

摘要:相对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民族问题处于附属地位,这是共产党人的既有理论规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党政军陆续进入蒙古族聚居和蒙汉杂居的东蒙地区。在这里,要动员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减租、清算,搞阶级革命,既合乎意识形态,又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可在国共争夺东北的大环境下,要做好东蒙当地蒙古族势力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照顾他们的政治态度,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民族问题。阶级革命与解决民族问题,究竟孰先孰后,一时难以决断;理论、经验与现实之间,就此产生紧张。对此,当地中共党组织起初并无定论,犹豫半年之久;继而坚决推进阶级革命,不料全面碰壁;最后,只得根据实际情况,退回到首先解决民族自治问题上来。

关键词:东蒙;农村根据地;中共

作者简介:李国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16.先声:中央苏区探索独立金融体系的早期尝试

原发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13辑.35~51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现代史》05

关键词:中央苏区;金融体系;财政;国家银行

作者简介:肜新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7.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创新发展

原发集刊:《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12辑.1~27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中国共产党》05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百年。百年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过了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以武装革命为主要特征,在理论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成功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第二个三十年,以和平转变为主要特征,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变革,而在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不少曲折;第三个三十年,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在理论上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主要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立足新时代,回首、总结党的百年历程和经验,有助于重温初心、牢记使命,在第一个百年的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不断迈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18.制度惯性视角下清末民初货币本位变革探析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经济史》02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货币体制危机不断,确立货币本位制成为中国应对货币危机的核心举措。清政府因旧有货币体制根深蒂固,在制度黏性作用下仅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在金本位国际化趋势下依然选择了银本位制。辛亥鼎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融入世界币制发展潮流,意欲改银本位为金汇兑本位,并从统一铸币权及维护纸币兑现信用入手加以引导。但是,在制度惯性的影响下,统一铸币体系受到地方抵制未能事权集中,兑换纸币的管理也受到市场的牵累转向妥协,最终未能重塑新制。民国北京政府经过新一轮论争,也未能革新货币本位制,最终又回到银本位制发展轨道上来,近代中国货币本位的发展路径就此确立。通过梳理这一过程,可以从货币史角度窥探辛亥革命的复杂面相,有利于理解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艰难与不易。

关键词: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货币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银本位

作者简介:钟钦武,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文化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

19.白银流入过剩对明朝中后期农业结构和经济体系的冲击

全文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明清史》02

摘要:历史上,中国本土银矿产量较少,成色欠佳,提纯困难。历朝历代的经济结构和财政运行制度缺少对白银的系统考量。明朝中后期,来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在中外贸易推动下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彼时中国对于白银的依赖程度,已远超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程度。在财政政策配套制度成熟之前,巨额白银的输入冲击了传统农业结构和原有经济体系,在社会多方面产生了类似揠苗助长的效应。白银通过商品经济的流通,促使粮食作物被经济作物替代;白银窖藏代替了粮食窖储;农业基础和结构的被动性调整,使社会流民不断增多。明朝中晚期一片繁荣的背后是严重的结构性粮食短缺。社会的白银量又取决于海外银矿的采出,依赖国际贸易的不稳定输入,一旦出现财政危机,政府无法行使铸币权来调控经济。各种困境共振,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通过史料考证结合国内外先学的研究可知,海外白银流入过剩是造成明朝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明朝;货币白银化;财政货币化;财政危机;粮食危机

作者简介:薛冰,安徽大学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尹建龙,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世界史;许茹,安徽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20.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工作——以湖南、湖北为中心

摘要:土地改革的推进和完成,使农村富力逐渐上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信用社开展存款工作提供了可能性;利用农村资金发展农村经济并支持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信用社以合作形式开展存款业务提出了必然要求。农村闲散资金通过信用社开展的存款业务获得了新的出路,从而提高了农村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信用社的存款对象以社员为主,存款规模逐年增加。其利率略高于国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但呈逐步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信用社的存款工作既配合国家银行从资金供给层面占领农村金融阵地,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既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又培养了农民的节约意识,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并及时得到了纠正。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存款;绩效;偏差

作者简介:瞿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胡子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THE END
1.学生历史论文(精选8篇)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高中的历史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应从历史知识的讲述当中,剖析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观,大世界史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更要融入到世界的发展中,而高中生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到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sjh3hy3.html
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阐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相关理论概念,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容,明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抵御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推动高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好发展;第二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现状https://xuewen.cnki.net/CMFD-1019202198.nh.html
3.《史学概论》参考书及论文(转载)历史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何兆武主编, (北京:商务,1999) 《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S·肯德里克等:,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陈其泰:,学苑出版社1999年 《历史哲学》黑格尔:,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http://bbs.kaoyan.com/t2738031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