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与孙运福曾就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展开争论。近年来,张奎良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性质、理论前提、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适用域、研究目的和路径方面都存在区别。他的这一系列的创新观点大多经不起推敲,有些说法显得牵强甚至自相矛盾。他没有看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义词,是两个只具有表面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同一的概念,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两者的区别。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证科学,意识形态
在国内哲学界,学者们一直公认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称,因此,说这两个名词指称同一种理论,自然毫无争议。然而,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马克思生前并未使用,而是在他去世后首先由保·巴尔特等德国青年著作家当作构造“体系”和逃避认真研究的套语来使用,后经恩格斯对其套语形式加以批判才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正式启用,因此,尽管绝大多数人认为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两个同义词,却总有少数学者试图找出它们的区别,并强调恩格斯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具有特殊功绩。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名词是不是指称同一种理论,不仅直接关系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而且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和归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20世纪80年代围绕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异问题发生的一场争论,接着介绍最近几年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张奎良教授在此问题上发表的一系列观点,然后对张奎良教授的观点作出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20世纪80年代的一场争论
王青山、赵天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同义的概念。
首先,从产生的先后顺序看,唯物史观在先,历史唯物主义在后,两者不是同时产生的。唯物史观萌发于1843年写的《克罗茨赫笔记》,形成于1846年春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赞成A·巴加图利亚在其著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的观点:自从1845年起,马克思在一生中和恩格斯几乎在一生中都一直使用唯物史观这个术语,但大约从1890年起,恩格斯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新术语。但他们批评巴加图利亚并未深入探究恩格斯使用新术语的原因,以及两个概念的差别。他们认为,恩格斯之所以要使用这个新概念,是为了将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哲学概括,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种“哲学概括”的结晶。但他们同时又采用列宁的说法: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运用,认为所谓“推广运用”,“其实就是唯物史观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或者说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哲学概括。”③
其次,从内容看,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则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他们认为,马克思19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一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结构的理论,二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之演进的历史过程的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则应该从《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去寻找,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等范畴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原本是同义词,他们却奇怪地认为历史唯物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再次,从本质看,两者也有明显区别: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生活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唯物史观的本质是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比“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高一个层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最高的抽象,而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仅仅是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和联系。他们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一般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和运用。
这三种见解大多是成问题的。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考察,这一说法令人费解,似乎预设了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借助于唯物辩证法)才是哲学,而唯物史观则不是哲学。其次,说唯物史观的内容是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虽然如实地肯定了恩格斯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时对历史辩证法的强调,但却错误地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无关。最后,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人为地看成是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忽视了“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其实恰好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另一种说法。事实上,他们承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而且引用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句话,但却误以为这个文本还是在“以物质经济生活条件说明社会生活过程”,而根本看不到马克思的这个说法本身恰好就是在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是恩格斯赞同梅林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概念来使用。与王青山、赵天成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仅仅当作唯物史观而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不同,梅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将之当作历史唯物主义来论述,他并且把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来使用。孙运福指出恩格斯对梅林的这种做法并无异议,并在致梅林的信中表示赞赏,这本身即表明梅林的做法符合恩格斯的本意。
三是恩格斯只提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发现,而没有特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的发现。如果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有所区别,则恩格斯照理应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的发现,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这就间接地表明了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也就等于说他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
四是列宁也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同义的概念使用。例如,列宁在《马克思的学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就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可以互换的概念:“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活动的社会条件以及,(此逗号删除)这些条件的变更。”①列宁在同一段话中交替地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表明他认为它们指称同一种理论。
孙运福还指出,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不同义的概念,这不仅缺乏理论上的根据,也难免造成一些理论上的矛盾。例如,如果两者不同,则唯物史观是否也构成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若是,则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何种地位,它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如果马克思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唯物史观,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该归功于谁?应该归功于恩格斯吗?可见,孙运福已敏锐地意识到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是否同义的问题,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构成以及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二、张奎良教授的“理论创新”
三、张奎良教授论文中的诸多问题
除了这类笔误,张奎良教授的论述还存在许多混乱、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这里我不能面面俱到,只举几个突出的例子。
例二:张奎良教授在区别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时,曾指出由生命需求转向现实的人,最后落实到物质资料生产上,这完整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于物质实践与观念的关系被他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他并且认为由此即可以进入实践唯物主义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肯定了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但他在论述恩格斯1893年致施穆伊洛夫的信时却不得不依据文本承认:恩格斯明确地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而《提纲》“通篇都是论述实践唯物主义的”,可见,恩格斯是把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唯物史观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革命直接联系起来了。①试问:如果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思想起源都是实践唯物主义,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何以能够成立?一方面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另一方面又承认它的思想起源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何以能够自洽呢?
上述混乱和自相矛盾充分表明:张奎良教授有关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在此观点支配下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各种区别必定存在着问题。由于他的基本观点原本就不能成立,因此,他所作出的一系列区别就势必显得勉强和生硬,不仅难以自圆其说,也没有任何经典作家的文本作为直接的立论依据。
四、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表面上的区别和实质上的同一性
应该承认,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马克思生前的确没有触及和使用过,而是恩格斯在批评巴尔特等人将历史唯物主义当作构造体系的套语的过程中才得以确认的。单纯从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来看,它们也的确具有一种表面上的区别:唯物史观落在历史观上,是诸多历史观的一种类型,而历史唯物主义落在唯物主义上,是诸多唯物主义的一种类型。张奎良教授把它们之间的这种区别,说成是“底蕴不同”,也并非毫无道理。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区别绝不应该成为将它们当作两种理论的理由,因为它们实质上完全是同一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有别于自然唯物主义的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就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正如关于自然的唯物主义即自然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个部分,恰好就是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我们一直并不恰当地把自然唯物主义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没有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由辩证的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组成,换言之,由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组成。
正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这种实质上的同一性,才使得经典作家总是把这两个术语当作同义的概念来交替使用,恩格斯和列宁都是如此。
张奎良教授认为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同的基本问题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实践和观念的关系问题。他完全没有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物质实践对观念的决定作用,其实就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另外一种说法。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社会存在,其实是人们的社会性的存在;社会意识,则是人们的社会性的意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往往被说成“生活决定意识”或“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而这个现实的生活过程也就是人们的物质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过程。所以,把物质实践对观念的决定作用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截然区别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张奎良教授为了把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的说法:唯物史观以整个人类历史为对象,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是(此是字删除)只是近代史;唯物史观是全人类的财富,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追求的是事实和真实,而历史唯物主义追求的是正确的认识和思想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牵强附会和经不起推敲的。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对他的这些观点作出更细致的分析。
总之,张奎良教授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详尽的区别并没有任何经典作家的论述作为文本依据,是对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恰当的、人为的、生硬的区别。换言之,他夸大了两者的区别而否认了两者实质上的同一性,从而得出了一系列经不起认真推敲的结论。
(作者工作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康德道义论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着眼于对康德道义论的各种批评》(项目编号:13JJD720007)和湖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4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王青山、赵天成:《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别》,载《理论学习》1987年第3期。
②孙运福:《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同义的概念吗?——兼与王青山、赵天成同志商榷》,载《甘肃理论学刊》1988年第2期。
③王青山、赵天成:《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别》,载《理论学习》198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6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760页。
①《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下),第586页。
①《列宁选集》第2版第1卷(上),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53页。
①张奎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①张奎良:《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①张奎良:《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②张奎良:《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和特点》,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②张奎良:《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①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②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①舒远招:《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问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