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问题的三要素
(1)问题的给定
(2)问题的目标
(3)问题的差距
比如:《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个案研究》
包含的“问题”是:“个案(某生)为什么学业成绩不良?”。
“给定”是:某生学业成绩不良,表现是学习成绩较差,屡教不改,难以取得学业进步。
“目标”是:该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原因。
“差距”是:学业成绩不良原因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表述为:哪些原因(原因1、原因2、原因3,等等)导致了该生学业成绩不良?
区分:问题与问题域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具体表现,具有针对性,内容聚焦。
问题域:是指提问的范围、问题之间的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
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
1、问题是否客观真实的存在
2、是否揭示事物之间的真实矛盾、因果关系
3、是否具有可解决性,具有可探讨的答案
4、是否存在提法上的问题
问题与问题链
具有逻辑关系的分问题的解决,最终使主问题得以解决。
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图文配合研究
主问题:高中语文教材的插图与课文是否相配?
分问题:(或配合得怎样?)
1.教材插图与课文配合的标准是什么?即如何确定插图与课文是否配合?
2、教材插图与课文配合的表现是怎样的?
3、教材插图与课文不相配合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4、教材插图与课文不相配合的原因是什么?
5、教材插图与课文不相配的改进措施有哪些?
(实际是:教材插图与课文如何更好的相配)
(二)视角意识
单视角审视与多视角审视。
(三)立场意识
研究立场是研究者进入研究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研究态度。
1、本土立场与异域立场
2、学科立场与非学科立场
3、参与者立场与旁观者立场
4、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
5、自我立场与他者立场
(四)前提意识
研究时要搞清楚该研究是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下开展的。
例如: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报告称男生比女生更易遭网络诈骗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日前发布的《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至4月所有报案的青少年网络诈骗受害者中,男生受害者几乎是女生的4倍。数据显示,在网络诈骗的青少年受害者中,男生占比79.8%,人均损失1769元;女生占比20.2%,人均损失729元。网络诈骗对青少年男生的危险性远远高于女生。在所有报案的青少年网络诈骗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1岁。14岁是一个危险期,报案者数量从这一年龄开始大幅增加。青少年遭遇网络诈骗的高发年龄在16岁,占所有青少年报案数量的48%。(京华时报)
(五)假设意识
研究假设:是研究前与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或解决方案的一种先行设定。
《“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的研究假设是:
创建数字化校园,实施精细化管理,将有效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高学校现代办公效率,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关键学科教学知识的提炼
假设1:关键学科教学知识是存在的
假设2:关键学科教学知识是可以提炼的
假设3:关键学科教学知识的解决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有利的。
假设4:关键学科教学知识必然和课堂教学效果相联系。
(六)界定意识
限度意识也可称之为边界意识、界定意识,即要认识到任何研究都是有范围、有边界的,教学研究中要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条件做出必要的界定。
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
(七)特性意识
特性意识,也称特殊性意识,是指研究中要突显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的特性以区别于其他研究。
(八)分类意识
分类对教育研究至关重要。
分类的作用:
确定研究范围
形成研究体系
认清研究对象
带来研究创新
分类的原则:
(1)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2)类与类之间排斥性;不包容。
(3)分类应具有穷尽性,不能遗漏。
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分类混乱
(2)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不统一
(3)无标准分类,即有分类的内容,无分类的标准
(4)分类不恰当,如类型层级不对
(5)没有界定清楚分类对象
(九)分层意识
分类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深的。
分层具有纵向性,在同一轴线上展开,有一定的序列性。
分类多是产生一种并列的关系,分层却可产生层级关系、包含关系。
分清层面,就可以更好地区分事物
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个层面上从事研究工作。
可以更好地界定研究的问题、范围与性质
(十)成果意识
一天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周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月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年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
一辈子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一个人不论有多么伟大,如果把他的一生拆成每一天,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平淡而琐碎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理想,平淡和琐碎就能够凝聚成伟大。平庸的人一辈子只拥有琐碎,伟大的人却能用琐碎堆砌成伟大……
——俞敏洪(《生命如一泓清水》,群言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要及时写作
2、要成果发表
树立十种意识
1、问题意识6、界定意识
2、视角意识7、特性意识
3、立场意识8、分类意识
4、前提意识9、分层意识
5、假设意识10、成果意识
第二部分课题名称的准确表述
(一)课题名称表述存在的问题
(1)表述不规范
《数学“双主”教学模式的建构》
(2)对象明不明确
《数学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3)口号式标题
《唤醒主体意识,发展数学能力》
(4)文学色彩重
《让数学成为生活的臂膀——数学学习与日常应用研究》
(5)主副双标题
(6)题目字数多
(二)课题名称的准确表述
一是准确表达课题名称中的概念
《图式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二是清楚表达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
《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变式训练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慈善伦理的文化血脉与价值导向研究》
《先秦饮食审美研究》
(三)课题名称的结构模式
模式1: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小学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验研究》
《城乡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模式2:理论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激励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证研究》
模式3:理论依据+具体手段+研究目的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模式4: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模式5:研究对象+具体做法+研究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训练巩固学习效果研究》
模式6: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建设发展研究》
《对话理论视角下听证模式的变革研究》
模式7:时代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独生子女时代老龄社会伦理风险的实证研究》
变式:
《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思想研究》
第三部分科研课题的申报技巧
一、课题价值分析
回答“为什么做该课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2、理论背景
《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3、实践背景
《牧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说话技能的提高研究》
(二)课题依据
1、政策依据
《对教师惩罚过当的研究》
2、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技能的构成与形成研究》
(1)系统论指导下的现代教学设计
(2)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三)概念界定
什么是核心概念?
为什么界定核心概念?
怎样界定核心概念?
区分:一般义与特指义
(四)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不同于“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的重要性
研究现状写作的三个层次
1、综而述之
2、述而评之
分类述之,边述边评
分类述之,最后总评
3、评而论之
研究现状的写作
1、全面的占有材料
2、审慎地选择材料
3、建设合理的框架
4、分门别类的述评
5、恰当地评价成果
6、揭示研究间关系
(五)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新学习方式下学习策略的应用研究》
理论意义
1、探索与新出现的学习形式相应的学习策略,丰富学习形式的内涵。
2、挖掘学习策略的丰富内涵,从分层化、个性化等几个方面寻求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与对策,进一步丰富学习策略理论。
3、创造一种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特长的学习环境,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相整合状态下的教学结构。
应用价值(即实践意义)
1、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改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
4、让学生适应不是的学习环境,以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学会变通,培养实践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内容分析
回答“课题做什么”的问题。
(一)研究目标
目标要具体
目标要清晰
目标要条理
目标要适度
《以人格教育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1、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建构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路径及操作模式。
2、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具体、明确、一一呈现。
(三)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的四条标准:
1、能说明两个或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2、研究者应有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理由。
3、假设应是可检验的。
4、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研究假设的形成
1、提炼问题。
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信假设。
3、推演出理论性假设,使之结构化。
4、形成基本观点。
5、对基本观点再提炼,形成假设的核心。
(四)拟创新点
发展创新
开拓创新
认知创新
手段创新
《基于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可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