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学术机构而言,安身立命的关键在于延揽造就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2012年,为顺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山东大学将原儒学高等研究院(2010年成立)、原儒学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文史哲研究院(2002年成立)、《文史哲》编辑部(1951年创刊)整合组建为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创设伊始,儒学高等研究院即以锻造大学者、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志业与重心,形成了以儒学研究为特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为重心,倡导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术特点,推出了《杜甫全集校注》《子海精华编》等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与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2021年春夏之交,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之际,儒学高等研究院酝酿策划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经多次集体评审,33位学者的论作入选。这套“自选集”,既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历年学术成果的集中盘点和展示,也是作为对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组建十周年的一份纪念。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大趋势是从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型,而古典学术是实现本土化的一项重要资源。儒学高等研究院顺势而为,精心谋划,全力推进,由此成为二十年来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潮流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套自选集无疑也是这一事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化多学科协同与融合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横跨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民俗学)四个一级学科。与此相对应,这套自选集即体现出强烈的多学科、多领域特色:广泛涉及儒学、科技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文艺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等领域,可谓洋洋大观;既有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等“基础”领域的扎实探讨,亦有对古文、古史、古哲等领域话题的深刻阐释与分析,还有对儒家思想、道家观念、民俗传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可谓既“顶天”又“立地”。
自选集涉及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但它们又绝非简单拼合在一起,而是有共同的探讨话题、问题意识与目标指向。共同的探讨话题,即中国古典学术,具体来说即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主要研究方向;共同的问题意识,即致力于挖掘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战略;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使得这一套教授自选集,一方面呈现出多学科、多样化的风貌,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一种共同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今天的学术分类体系皆取自西方,其最大特点即分科治学。作为大工业初始时代的产物,分科治学对于促进学科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儒学为例,其本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宏阔体系,却被矮化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研究方向,重在探讨其“思想”内涵而忽略了其他面向。今天,我们进入了产业发展史上的信息化时代,开始强调学科融合与科际融合。在此背景下,强调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成为趋势与潮流。儒学高等研究院诸学人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自建院伊始便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力求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强化多学科的协同与融合。儒学高等研究院所倡导和推行的中国古典学术或者说儒学,其实质是广义的国学,而不以目前通行的单一学科为限,强调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创新。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学术空间中,儒学高等研究院诸位学者依据自身的兴趣进行自主探索、自由创造,做到术业有专攻。本自选集即集中展现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在史学理论、文献学、民俗学、先秦两汉文学、杜甫研究等若干在海内外居领先地位研究领域的创获。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强调多学科协同与融合,团队合作便极为必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就是以这一指向为目标建立起来的:既强调每一个学科甚至二级学科团队的协同,又强调整体研究团队的协同与配合。为此,儒学高等研究院专门组建了“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整合学院各科研究力量,探索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新路径,努力建立能够解读中国经验和中国案例的新的学术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山大力量”。
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赓续文脉与传统
三、发扬学以致用传统,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以致用、服务国家与社会一直是山东大学办学的初心与使命。早在1901年的《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即提出:“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奠定了山东大学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同样为儒学高等研究院所秉持与发扬,在立足深入古典学术研究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为国家、社会服务。如果说扎根古典学术研究是“顶天”,那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便是“立地”,二者构成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发展的两大支柱。
当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社会治理提供历史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接下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将继续扎根古典学术研究,回应时代关切,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大使命。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具体路径大致有三:一是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生命力、有活力的理念方法,以之作为学术话语构建的核心和基干;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和提炼思想资源,使之成为构建中国话语的有效元素;三是借鉴外国理论方法之长,实现与中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新的话语形态。
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的创造往往是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的。中国话语的构建离不开对外国理论方法借鉴综合。黄玉顺教授关于“生活儒学”的创构尤其值得称道。黄教授指出,生活儒学在总体的致思进路上,是在与现象学——胡塞尔、舍勒,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平等对话中展开的。这种对话既非“以西说中”,也非“以中说西”,实质上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展开,亦即生活本身的一种显示形态。我们今天重建儒学,绝不是要回到或者重新拾起轴心时期以后的儒家形而上学的那些现成固有的观念。我们固然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因为它不切合当今中国的民族性的生活样式,但我们也必须反对儒家原教旨主义,因为它不符合当今中国的现代性的生活样式。正是由于合理吸收了西学资源,生活儒学才能成为当下复兴儒学、重建儒学的一种可行方案。
总之,本套教授自选集,不仅仅是古典学术研究重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与学术成果的集中盘点与展示,亦是对山大学脉与山大精神的又一见证,还蕴含着多层次的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既强调学术的融合与创新,亦注重在赓续传统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挖掘,进而以此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相信本套自选集的出版,能发挥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