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毕磊)7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5万4588件,解决26万2395件,投诉解决率74.0%。
投诉性质比例图
根据投诉性质分析,售后服务问题占28.5%,质量问题占24.6%,合同问题占20.5%,虚假宣传问题占8.9%,价格问题占4.0%,假冒问题占3.3%,安全问题占3.3%,人格尊严占1.2%,计量问题占0.6%,其他问题占5.1%。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和合同问题仍然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占投诉总量的七成以上。与2017年同期相比,合同、虚假宣传、价格、假冒、安全、人格尊严方面的投诉比重有所上升。
商品类投诉方面,2018年上半年,商品类投诉有15万8643件,同比增加16.7%,占到投诉总量的44.7%,较2017年同期比重下降了2.8%。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商品类、交通工具类、服装鞋帽类与房屋及建材类投诉量居前五位。
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中过哪些招?商家又有哪些陷阱?中消协总结出消费者投诉高发的十个方面。
互联网装修服务公司卷款跑路现象多发
网络购物投诉上升明显
电信服务类套餐、计费问题仍突出
家用电器产品投诉排名居商品类投诉榜首
上半年共受理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44096件,占商品投诉总量的27.8%,位居商品类投诉第一,主要问题有:厨房类电器、小电器种类和品牌众多,有的产品功能和指标缺乏国家统一标准,说明书内容、标识含糊,性能质量差异大;个别小家电产品质量没保障,不耐用、寿命短,厂家承诺的“三包”期限短,甚至无“三包”;部分厂商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观念,厂家缺乏对下属维修网点的有效监管;个别家电品类产品在旺季配送、安装等服务不及时。
预付式消费侵权成顽疾
上半年生活、社会服务类投诉共44787件,同比增长53.9%,位居服务类投诉首位,主要问题有:办卡容易退卡难,发卡方不履行事先约定或承诺,也不给予退卡退款;办卡手续不规范,不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发生消费争议时,消费者的权利难以保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不平等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擅自终止服务。
汽车售前售后“猫腻”多
上半年交通工具类投诉共25014件,同比增长28.5%,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合同问题以及售后服务问题等方面,具体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质量存在问题;合同违约及不平等格式条款问题;售车后不兑现承诺;车况宣传与实际不符;售后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差;汽车保养价格及维修价格收取标准不公示,存在维修部件供应不及时、过度保养、变相收费或多次维修仍无法查明原因或排除故障等问题。
老年消费者权益受损多在保健产品领域
服装鞋帽类投诉困扰消费者
上半年共受理服装鞋帽类投诉22915件,投诉个案平均金额虽小,但让消费者很困扰。主要问题有:质量不过硬;经营者不履行承诺的“三包”;以不实宣传手段销售产品;部分商家为满足市场多元化、变化快的需求,生产小批量的新型材质、款式的服装鞋帽,对质量稳定性控制不足。
商品房买卖纠纷中合同成维权关键
上半年房屋类投诉共4753件,同比增加了32.5%,主要问题有:房屋买卖合同违约,如不按期交房等;商品房质量问题;开发商以各种原因不退意向金或保证金,房型与宣传不符、配套缩水、隐瞒产权年限等重要事项,优惠降价活动宣传存在误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