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新能源车企骗补情况时有发生。
在中国,2016年财政部审查了40.1万辆新能源汽车,查出90多家车企骗补。
像苏州金龙,1683辆车未生产却已办行驶证骗补5.1921亿,被取消补贴资格并罚款,整改后恢复。
奇瑞也先后多次因新能源骗补被处罚,陷入争议。
还有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没生产就办行驶证套取补贴,被暂停申报资质,整改后验收通过。
骗补手段多样,如未生产虚报车辆、电池回购合谋、自产自销等。
未生产虚报车辆是伪造客户信息,车未造却申请补贴。
电池回购合谋是企业与客户合作,回收关键零部件再组装骗补。
自产自销则是车企投资下游租赁公司,把车卖给自己骗补。
新能源汽车过度补贴导致部分企业不重研发,只图骗补。
新补贴政策正在酝酿,将按电池能量密度和节油率补贴,但也可能引发企业牺牲质量。
未来应淡化补贴,采取多元化支持,如建免费充电设施,提升行业技术要求和市场化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