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邓福忠:破解中医传承困局?老中医的中医传承班

为什么要学生不好好在校上课,而是要另择良师学艺,甚至走进临床一线?

8月19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此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重庆市中医管理局)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在重庆签署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如何推动川渝两地中医药发展?如何传承中医将再次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8月18日,记者采访到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传承班”的主要发起人和倡导者邓福忠。他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医传承遇到了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谢师仪式

医理

中医为什么会遇到传承困局?

和邓福忠交谈之初,我们便达成了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对外行人难以说清楚的话题。但邓福忠愿意耐心地解释,尽量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表达他的理解与思考。于是,51岁,肤色微黑,举止儒雅的中医教授,才和我们开始了这场有些漫长和生涩的交流。

“从理论上说,中医有点‘杂’。”邓福忠说,中医几千年的传承,让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技能,而逐渐融入了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等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其中,中医看病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多种因素的交集,让中医理论深奥,往往比较“玄”而复杂,医理难明,难于学习。

邓福忠认为,中医难于掌握,还与现代人掌握丰富的现代知识有关。

比如已经习惯以“病”为中心,病是客观的,各种检查单能证明给你看。所用的西药,成分单纯,进入人体后在哪一个环节起效,最终代谢生成什么,在分子水平的机理搞得一清二楚。

传统的中医以“证”为中心,治疗用中药。而“证”需要医家去主观感知,而在一味中药中,有叶、花、梗根的不同,化学成分很多,一个药方有几味、十几味药,那么加起来就有无数种成分,这些成分在煎药过程、进入体内后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以目前的科技尚无法完全地阐释。再以白虎汤为例,它有退烧的作用,成分主要是石膏和知母两味药。石膏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钙,但单独使用石膏,却根本没有退烧的作用,但加入其他药物后,却真实有效。所以迄今而止都没人能完全搞清楚它机理。

“无法解释,并不能说明它没有道理。”邓福忠说,他相信,在科技足够发达的前提下,中医理论一定会有被完美诠释的一天,只是目前人类还无法做到而已。所以,现阶段的中医理论只能遵循既有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其流派众多,学生难以将其融会贯通,导致学习中医的学生在理论上难求甚解的情况比较普遍。

“我甚至希望有一个像张仲景似的划时代的人物,综合各家理论,集合百家之长形成一套条例化、清晰化、规范化的理论。但可惜,并没有这样的人。”

▲邓福忠个人照

临床

相对于理论,中医传承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临床技能掌握方面。

邓福忠回忆说,2013年左右,他曾到某知名中医大学,期间偶遇一位即将毕业的中医学的研究生。“中医究竟能不能治病?我很怀疑。”对方的话让他无比震惊,一个读了多年中医的同学,居然还能问出这样的“天问”。

要驳斥“天问”实际上很简单。大量中医治愈的病例,甚至统计的大数据,都是强有力的证据。例如去年至今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药疗法已成为防控疫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统计学处理证明切实有效;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中医都有自己独到的功效。

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发问呢?邓忠福意识到,或许这些学生从来都没有参与到中医临床问诊、治疗的过程当中。

参与到中医临床,当然不仅仅是要解决这样有些无稽的疑问。中医用药的特点,往往是一人一方,因人给方。针对类似的病情,如何辨别其中的差异?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病情如何搭配?多用一味药还是少用一味药?用量多一钱还是少一钱?这都是在中医中极其重要的本领。甚至直接导致一些中医用药就“灵”,一些中医却“不灵”情况。

另外,例如课堂上,老师会教授辨别舌像,那么“舌像紫暗”是什么样的?可能学生眼里,看到的舌头明明是红彤彤的,怎么就“暗紫”了?只有亲眼见过这种舌像,了解其中的不同,才能直观理解。再比如把脉中的“弦脉”,可能老师会描述,像“琴弦一样跳动的脉搏”,但脉搏和琴弦显然是差别很大的,只有真的摸过脉,才能理解。

“可以说,如果完全照搬教材,是无法治病的。”江津区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王忠志表示,例如很多时候,教材上标注的用药量是6克,但到实际病症中用量却需要20克以上,这其中有病症本身的影响,也有人工种植中药材导致的药效影响的因素。而有的中药,在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使用的时候,针对的病情、病症都是不同的。

再比如,传统的中医传承中,学医的第一步就是熬药,熟悉重要制药过程,如何清晰、泡晒、发酵都有讲究。而在学校中,学生可能很难接触到这部分知识,导致中医不识药,这在临床上是无法被容忍的。

“为什么有人会说。一名好的中医师,都在是看过大量病例的基础上练就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邓忠福说,目前很多中医教育,都是在进行理论上的批量复制,而学生的临床实践很差,这将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空有理论知识,但不能看病,也不会看病的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通常一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到40多岁,才能有点成绩和名气,而这,已是他毕业20多年后的事了。

▲学生跟着师傅问诊

名师

“传统的中医传承方式,其实和传统工匠手艺的传递是一个模式。”邓福忠说,学徒很小被送到师傅家中,每天都做着端茶倒水的家务杂活儿,认字识文,也要学习采药辨药切药炮制等工作。最后师傅带着他行医开方,传授自己的理论、药方。这样由老师手把手教授徒弟,通常上手很快,一出师便能熟练运用中医药问诊看病。

但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这样的传授方式,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学校的集中教育,是各行各业的主流。

“我自己就有师承的经历。”邓福忠说,自己算是“科班出生”,但却有幸跟随老师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学习。1994年,他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后,他在一家医院当医生8年,2002年后他进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临床一线,但十多年的从医经验,并没有让邓福忠完全解惑,他一方面觉得中医在很多方面都疗效显著,另一方面,他发现中医、中药的疗效并不稳定,在两个同类病症的病人身上,同样的药方疗效可以完全不同。

“理论和临床不能分割,特别是在中医上。”机缘巧合,通过层层考试,他进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师承项目,他得以师承原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周天寒会长,在行医10多年后,当起了学徒。3年半的学徒生涯。老师看病问诊,邓福忠就在旁边记录病症、写方子。邓福忠跟随老师每看一病人开方,都会垫上复写纸,一张方子弄三份,一份给医院留存,一份给病人,最后一份留给自己。

他记得,有一年秋天,一个3岁小女孩拉肚子,连续十几天停不下来。家长到一家医院的儿科看病、输液,依然无法控制,孩子每天要拉十几次。最后,孩子的外婆提议吃点中药试一试,于是找到了周天寒。

“利小便而实大便,温阳化气利水,除水湿。”邓福忠说,这样的理论,在西医中是没有的。翻译成白话就是让小便通畅排除水分,而让大便干实。不久之后,邓福忠的一位同事也遇到了长期拉肚子的情况,他便用老师处理的方法,加重了药量,帮同事摆脱了病痛。

传承

“并不是说传统师承方式比学校学习更好,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劣。”邓福忠说,师承的优势明显,徒弟上手快,经验更为丰富。但也有相对的劣势,师傅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别提中西医结合。而这,在学校里能够更好地进行。

那么,能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呢?

2012年学校开办中医学专业,邓福忠在坚持临床的同时,也从事中医大专生的教育。因为自己拜师的经历,邓福忠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学生们都能够有“拜师学艺”,临床问诊的机会呢?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老师。“中医需要这样的师承方式,你这个想法很好!”周天寒对他的想法大为赞赏和支持,他表示,做了几十年的中医,他深知临床实践对于学习中医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是绝对没有办法做一个好中医的。让这些孩子,早临床、多临床,对他们成长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邓福忠也将自己的思路上报给了学校和主管部门。秉承着解决中医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特色优势不突出、临床实践技能薄弱、忽视学术流派传承等缺陷的初衷,在主管部门、学校等多方合力运作下,重庆医高专中医学院中医师承班在2016年1月正式开班。

“师承绝不能走过场,例如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这就是无用功。”邓福忠说,他构想的师承班,一定要临床能力强,门诊量大、理论修养高的的一线高年资的中医生担任导师。最终,他们确定了北碚区中医院,铜梁区中医院,永川区中医院,九龙坡区中医院,江津区中医院,江北区中医院六所医院的74名医生作为备选导师。

而进入传承班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实行学校、医院双导师制度,以双重身份进行学习。在医院拜师后,学生们将经历跟师见习、抄方、试诊三个阶段的学习。同时,学校还把临床跟师抄方融入专业课教育中,学校的导师在课程中通过病案分析、病案讨论、学生座谈,指导学生整理学生跟师抄方中搜集的病案,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

邓福忠说,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打破“2年学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的传统院校教育模式,把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体培养功能前移,同时开展学校专业学习和医院跟师学习,促成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融合,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那一年,学校特意给毕业生举办了一次谢师典礼。“非常感谢学校和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中医知识,积累了更多的临床经验。”毕业生张粟宁师承九龙坡区中医院朱长林医师,在毕业典礼上,她用这样的话,感谢自己的导师。

“为期三年的师承生活结束了,我还记得第一次给老师背诵伤寒论的样子。”毕业生王丹师承北碚区中医院医师王辉,她说,自己从一个学生变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准医生”,离不开老师的循循教诲,她将对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

毕业生黄煜则说,她很喜欢坐在老师旁边,听他讲病例的时光,希望能有机会,继续跟着老师学习。

联系方式:61969012(党政办)61969001(招生办)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82号

THE END
1.机遇Or挑战?如何在封锁中突围?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93761531/m70e081fb02002q6o6
2.困局(豆瓣)困局 困局(2000) 导演:卢宝山 主演:郑浩南/李妮/骆达华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又名:No Way Out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看过 评价: 写短评 写影评 分享到 推荐 困局的演职员· ···(全部 4) 郑浩南演员 骆达华演员 李妮演员 卢宝山其它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45508/
3.困局56少儿动画片大全困局_56,节目简介:草原篮球杯即将开赛,各族蓄势待发,羊村篮球队在嘲讽中诞生。喜羊羊坚信事在人为,带领着球队一次次挑战实力强劲的对手。而另一边灰太狼则是为狼族球队效力,与小羊约好一起冲进决赛。过程虽然曲折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定地朝着追逐篮球梦想的道路前进。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ozixa3p/u0035qjpbuq.html
4.困局格局与破局互联网背景下的疑探教学,教室就像会议室,教师就像图书管理员,主要是帮助索引和个别讲解。 格局决定视野。当我们有了大的格局,就一定能战胜困局,实现破局。 《中国教师报》2020年01月01日第8版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5KQD84L2】获取授权信息。http://www.jyb.cn/rmtzgjsb/202001/t20200103_286430.html
5.面对人生的困局死局,怎么破?最近在知行、拆书帮和吴晓波读书会连续进行了三场分享,前前后后教练近20个案例,发现都是困局的状态,有些情况甚至是死局的情况。 “局”,指的是你和身边资源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状态。当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变成困局,甚至死局。 https://www.jianshu.com/p/95cd94590430
6.《忏悔录》20161106窒息的困局CCTV节目官网CCTV12《忏悔录》 20161106 窒息的困局 来源:央视网2016年11月06日 22:11 分享到:手机观看 点赞收藏评论客户端看 视频简介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06日 22:1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2015年6月30日,安徽省怀远县公安局兰桥乡派出所突然接到辖区村民的报警电话,兰桥乡大观村发现一具女尸,民警http://tv.cntv.cn/video/c10488/9b05936e94d14a1fb8b35069d801b907?_t=1478465082467
7.困局最新章节,困局全集txt下载,全文阅读《困局》最新章节 第202节 第201节 第200节 第199节 第198节 第197节 第196节 第195节 第194节 第193节 第192节 第191节 《困局》正文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第8节 第9节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第13节 第14节 第15节 第16节 第17节 第18节 第19节 第20节https://www.xs84.cc/bashi/371707/
8.加息启示录:1973的滞胀困局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升温,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美联储加息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情况?当时美联储是如何应对的?资产价格表现如何?对当前有哪些启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历史上几次有代表性的美联储货币紧缩进行复盘,希望通过回顾历史,帮助投资者判断未来的政策与市场。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9645
9.二战德国的石油困局,德国石油从哪来?为什么不进攻中东?知识12:16 12:16 正在全力加载, 刷新重试 二战德国的石油困局,德国石油从哪来?为什么不进攻中东? 宋宋聊史 IP属地:河北 分享 评论 点赞 更多https://m.iqiyi.com/v_11oh602rlcs.html
10.五大行地位难保,招行全面超越,百年交行如何能够摆脱困局?在中国银行业当中,有着大名鼎鼎的五大行,这就是著名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一直以来五大行的地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代表着中国商业的第一梯队。最近,这个第一梯队的渐渐出现了些问题,这就是其中规模较小的交通银行正在全面被招商银行超越,五大行地位难保,百年交行到底该怎么摆脱困局? 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181114094658465819150
11.殷海光:在时代困局中挣扎的思想者殷海光:在时代困局中挣扎的思想者 2462 殷海光(1919—1969),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考取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师从金岳霖先生。1947年任《中央日报》编辑、主笔,同时任金陵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1949-1969年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现在不知道李敖的人可能不多,但知道李敖的老师殷海光先生的人恐怕就不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9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