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出台是职业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意见》深入诠释了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核心理念,指明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方向,部署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战略任务与重点工作,关于产业、科技、教育的融合协同与一体化发展这一逻辑主线更加清晰。这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广大职教战线同仁深化认知、深刻把握、深入实践。
一、贯彻国家战略,以更紧更新的产科教关系,丰富现代职教体系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意见》着重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明晰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应将更紧密、更新型的产科教关系作为战略重心,明确了产科教融合化、一体化的方向、路径和具体的政策举措,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职教体系的内在价值。
一是产教融合贯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将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与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现代职教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意见》明确了现代职教体系要通过产教融合成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教合作的发展理念,更明确了要通过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举措,推动现代职教体系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二是科教融汇推高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将国家科技创新链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职教体系主动融入创新链,成为先进科技成果创新的“中试车间”,服务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见》明确了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更进一步明确通过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赋能。
二、聚焦关键能力,以更深更广的产科教一体,深化现代职教体系的内涵
《意见》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以更深层、更广泛的产科教一体,推动办学关键要素的优化与完善,这也是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内涵的重要方面。
一是推动专业升级,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技术技能跨领域融合交叉与科技成色,推动专业现代化发展;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广泛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双碳目标、生态文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产业新目标和科技新方向,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培养适应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职业人。
二是改革培养方式,整合与集聚产业资源、科技项目、企业素材,立足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和创新引领,强化以教促产、以产助学和产学互动、学研结合、工学交替,积极探索产科教一体化、产学研训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科学与技术思维、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培养造就复合型、创新型、工匠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课程适应性”理念,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新机制,对接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发展和岗位要求,建立职业技能证书、技能大赛标准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成果转换制度,通过改造企业项目、科技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程教学,推进教学内容职场化新改革,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中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四是建强师资队伍,将产科教一体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根本途径,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企业定制化培养培训,更新产业与科技新技术,提升教师专业技术及其实践应用能力;引入产业导师、融入产业项目,探索产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打造产科教一体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
三、创新发展平台,以更高更实的产科教平台,夯实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石
《意见》将建设主体多元、利益互融、层次高端、功能多样的产科教平台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产科教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一批高水平学校与行业企业也进行了自主合作式的有益探索。要进一步引导地方、行业、院校建立更高层次、更实体化的产科教平台,赋能、支撑、夯实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石。
一是建立政府统筹、校地协同的市域产科教平台。市域层面是国家产科教融合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地方政府是推进产科教融合的重要力量。市级政府作为市域层面产科教平台建设的主体,要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肩负起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职责。广大职业院校要扎根市域,主动下沉融入县域,深入乡镇村居,精准对接市域产业结构体系,布局专业体系,加强同市域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培养“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市域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建立聚焦行业、协同发展的行业产科教平台。行业产科教平台建设的重点是聚焦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创新需求,跨区域贯通行业上中下游,龙头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实现现代职教体系同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广大职业院校要面向区域主导行业,集聚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打造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产科教资源,协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开展应用性强、创新度高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充分激发高端行业引领、跨区域协同、产科教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优势。
三是建立企业主导、政校融入的企业产科教平台。企业是产科教深度融合的关键,既要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又要保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规范有效。职业院校要树立平台思维,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形态、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厂中校等形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心建设中;同时以校企协同为核心,在校内建设集产学研训创于一体的产科教融合平台。推动平台从虚拟化走向实体化,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合作,从功能单一走向多元综合,以全面提质的产教科一体化赋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
落实“三融”战略
加快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惠朝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教育现代化蓝图下,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聚焦现代职教改革发展中产教融合不深入、学生发展成才通道不畅通、职业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等重点、堵点和痛点,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前景光阔、大有可为”重要论断的重大举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制度设计。职业院校如何一以贯之地助力职业教育体系“立”起来、职业教育质量“提”起来,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提升关键能力,夯实职教体系根基
二、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职教服务供给
三、推进职普融通,拓宽成长成才通道
推进职普融通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意见》明确,推进职普融通,其重点在于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让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宽”起来。一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吸引力。依托“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立足产业升级需求和岗位工作要求,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校和专业群的办学水平,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认可职业教育。二是服务多样化学习需要。强化素质教育导向,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需要,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通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打好基础。发挥职业院校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奠定基础。三是加强人才的一体化培养。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优质中职学校对接,落实国家新版专业目录和教学标准的一体化设计,对中职学校建设予以指导和支持,积极开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在国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机遇下,不断深化中高本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的衔接。
四、加快科教融汇,增强职教发展动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
田宏忠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重磅文件。纵观这些政策接续可以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越来越突出,改革重心越来越下沉,还可以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聚焦。其中,频次最高、措施最硬的就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优化供给结构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任务
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产业是不是需要、社会是不是紧缺、老百姓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三是学生发展需求。如何让职业教育既符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更符合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性问题。《意见》提出,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核心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其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性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沿着这一思路,《意见》将“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深化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一系列战略。一是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强调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强调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三是优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强调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区、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
二、尊重省情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选择
《意见》审时度势,创新性地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并且明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北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通过建立部省协同推进机制,支持有迫切需要、具备相应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率先探索。与以往部省共推和改革试点不同的是,《意见》更加强调“国家主导推动、地方创新实施”,这种战略布局,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中国国情和教情;更加注重发挥地方产业、教育和政策资源的聚合优势,有利于推动学校在核心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也有利于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领域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可操作、可落地的“高含金量”政策。从这一战略选择可以判断,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预期,新的战略布局必定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格局变化,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三、融通融合融汇是促进供需结构对接的基本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贯穿《意见》全文的主体主线。
在职普融通方面,《意见》提出要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衔接培养,还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进一步扩大应用型本科学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更加创新的是,《意见》提出打通高职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完善本科学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门办法,建立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这种设计,既为不同阶段、不同教育类型设计了转换通道,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能力和自身发展情况在就业和升学实现多次选择,也给企业在职职工提供了再学习、再提升的机会。
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方面,《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者都是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的载体,都遵循必问产业、必问企业、必问应用的原则,既强调产教融合也强调科教融汇,但是二者在建设主体、服务面向和改革重点上各有侧重。市域产教联合体更加强调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加强调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是跨区域的,重在汇聚产教资源,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
四、科学定位是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制,我们将持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为新时代首都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