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霸凌现象在我国十分的突出,它所带来的危害也十分的巨大,尤其是对学生身心发展、家庭关系、校园秩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所带来的危害也无法计算。造成这种行为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主要体现在家庭、校园、社会三个层面,那么我们需要重点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法律层面等方面进行入手,寻求解决校园霸凌的有效途径,需要重点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法律层面等方面进行入手,寻求解决校园霸凌的有效途径,从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关键词:校园霸凌危害;校园霸凌的原因;对策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界定
"霸凌"一词最早见于台湾地区,由于台湾地区的社会背景十分的复杂,黑社会之风盛行,这也给校园霸凌事件的滋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霸凌"一次音译于bullying,它最通俗的解释为恃强欺弱,施暴者具有意图性的主动攻击行为,通常表现在群体规模、生理力量以及物质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对称的攻击关系。由于霸凌双方主要为校园的学生,因此又被称为校园霸凌。(二)校园霸凌行为的角色划分
从诸多校园霸凌事件不能看出参与校园霸凌事件的角色主要分为五类,分别为施暴者、被施暴者、协助者、附和者以及旁观者。施暴者和被施暴者作为校园霸凌事件的两类主体,施暴者则是有意图的,对被施暴者实施攻击性行为,造成被施暴者在施暴事件中长期属于被伤害的角色,在此过程中施暴者会有意带动周边同学参与对被施暴者的霸凌行为中来。协助者则是在施暴者的主导下主动参与到施暴行为中来,其目的是为了配合施暴者的行为或者满足自身的暴力欲;附和者是指不参与到巴陵事件中,但是对被施暴者进行冷嘲热讽,同时鼓动施暴者实施霸凌行为;局外者是指遇到校园霸凌事件时,不加以制止,本着旁观者或者处于害怕的心态在旁边观看热闹。(三)学校通行灯的表现形式
(一)校园霸凌的现状
目前我国校园半年事件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造成校园霸凌行为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对于被霸凌者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其他的危害,甚至有些被扮演者,因此存在身体残疾甚至死亡等情况。比如安徽一女生被一群人围堵在女厕所内被人不停扇耳光,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福建永泰某初三男生被同班同学长期霸凌超过4年,最严重一次遭同学切除脾;以上种种,仅仅只是校园霸凌行为的冰山一角,从校园霸凌行为的情况来看,其参与主体越来越低龄化、霸凌的方式多样化、霸凌行为存在隐蔽性以及反复性等特点,这对于强化校园霸凌行为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校园霸凌的危害
校园暴力行为作为危害和谐社会发展以及阻碍美丽校园建设的一颗毒瘤,他对学生的身心解放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还对校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很多被施暴的学生在校园霸凌行为中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形成怯弱的心理。2.影响家庭亲子关系
校园霸凌事件的频繁出现,严重的扰乱了校园的正常秩序,同时也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4.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时期,长期不良的霸凌思想会对其心理造成扭曲暗示,并在其内心深处产生恃强凌弱、以暴制暴的心理,进而在社会中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校园霸凌的原因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
从一些长期参与霸凌行为的学生家庭背景来看,这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束,父母对其溺爱、专制以及放任不管的态度,没有给予这些孩子正确的心里引导,因此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养成放任自由的思想。由于这类学生长期得不到管束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校园内也容易产生以我为中心的霸凌行为。(二)学校德育工作不充分
部分学校在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上落实不到位。存在"重口号、轻行动"的行为,没有重视德治教育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并且针对出现的霸凌行为没有及时的制止和教育,这也为校园霸凌事件的发展去埋下隐患。(三)社会监管力度不到位
社会层面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反而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渗透到校园内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侵蚀。有关部门在对未成年身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到位,因此造成校园霸陵之风盛行。(四)现行法律体制不健全
家庭作为学生最好的教育场所,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充分的发挥好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能,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价值观。(2)学校层面
学校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要发挥好监督的作用,及时的发现校园霸凌行为,并采取措施制止,针对已经发生的校园霸凌行为,要引以为戒,利用典型案例来进行宣导,强化学生的德育培养。(3)社会层面
社会大众应当充分的发挥起监督的义务,针对校园霸凌行为不能放任自流、熟视无睹,要积极的参与措施进行制止,从行动上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四、校园霸凌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中小学阶段属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此时家庭、校园以及社会各界应当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在家庭内校园内和社会上积极的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在校园内,要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同时重视德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二)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校园作为传道授业的场所,却也成为了一些校园霸凌者施暴的地方。为了对中小学未成年人提供保护,通过从家庭、校园和社会来构建三位一体的保护屏障,对处于人格养成期的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针对一些准备发生或者已发生的校园霸凌行为给予及时的制止和相应的惩戒,从根本上扼杀未成年人养成校园霸凌的心态和行为。参考文献:
[1]康树华.犯罪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82[2]吴艳.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