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霸凌行为形式多样,语言霸凌占大多数
当前校园霸凌的形式越来越多,可分为关系霸凌、言语霸凌、肢体霸凌、网络霸凌等多种形式。根据《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语言霸凌成为校园霸凌的主要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霸凌形式,取绰号、辱骂、嘲弄等行为会摧毁青少年的自信心,造成严重心灵创伤。
2.同性别之间霸凌居多,被霸凌者以男生为主
同性别之间更易发生校园霸凌行为,异性之间霸凌行为较为少见。据《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报告》显示,被霸凌者以男生居多。男生欺负男生更为常见,言语矛盾、性格冲突等都易导致个别及群体性的校园霸凌的发生。
3.霸凌行为集中在初中,多发生于隐蔽性场合
校园霸凌行为多发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其次是小学、高中等阶段。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叛逆期和成长期,行为举止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因此校园霸凌行为更为猖獗。校园霸凌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学校宿舍、厕所等隐蔽性场所,这些地方由于私密性较强,监控和管理不是十分细致,因而成为了校园霸凌的主要实施地。
(二)校园霸凌行为的危害
其次,对于霸凌者来说,霸凌行为会助长其欺凌弱小的不正之风,导致其人格上的扭曲,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对霸凌者不进行及时矫正,霸凌行为会对其心理和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毒害;对于道德的冷漠和对于法律的无视,会使其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终身。
最后,对于学校其他学生而言,霸凌行为会对校园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形成恶劣的校园风气,导致校园霸凌的迅速蔓延扩张,使更多学生陷入校园霸凌行为的受害者;同时,霸凌行为也会给学生们造成恐惧和担忧心理,进一步影响学习和成长。三、我国校园霸凌法律规制的建议与思考
1.制定和出台反校园霸凌的专门法律
第一,要对校园霸凌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和分类。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校园霸凌行为的定义予以明确,解决校园霸凌行为在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概念空缺和惩处困难问题;同时,也要对校园霸凌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规定和分类,对于越发出现的多种形式的霸凌行为绝不姑息,严厉惩处各种形式和手段的霸凌行为。这种更为明确和细致化的规定,将为公安和司法部门办理校园霸凌案件提供更加明确、有力的法律规范,提高办理校园霸凌案件的质量,以法律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第二,加大对校园霸凌行为的惩治力度,严厉追究霸凌者法律责任。在许多校园霸凌事件中,霸凌者实施了校园霸凌行为后,只是受到了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批评教育或者纪律性处分,并通过经济赔偿的方式来协调双方矛盾。这种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助长未成年人的霸凌心理,让他们认为只要批评处分和经济上的赔偿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决问题,这不但放任了他们实施霸凌行为的嚣张气焰,也为下一次发生霸凌事件提供了滋生土壤。因此,要加大对校园霸凌行为打击和惩处力度,严格追究霸凌者的法律责任。
3.适当降低未成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
针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由我国《刑法》作出严格规定,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又有从轻、减轻或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从目前我国校园霸凌行为发生的现状中看出,校园霸凌行为出现了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儿童成为了霸凌者。这无疑对年纪尚小的霸凌和被霸凌双方而言,都是对心理和身体的严重危害,影响着孩子们在校园的正常学习和成长。由于现在青少年和儿童都出现“早熟化”趋势,对是非对错和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立法机关应当考虑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对于那些年龄较小但情节恶劣的霸凌者也要进行法律上的处罚,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和制裁性,为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