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晨:《在神权与王权之间——中国古代宗教法律规制述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高旭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出版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台湾证券交易法》等专著。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古代宗教规制的法律背景

第一节佛教传入前之时期

一夏商时期之神权法

二西周时期的礼与德

三春秋时期:礼治与法治的分野

四秦朝的法律唯一主义

第二节佛教传入与兴盛之时期

第三节宗教法律规制法典化时期

一隋唐时期

二宋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第二章中国古代对宗教的法律规制整体情况概说

第一节有关佛道宗教的法律规制

第二节早期外来宗教的传入与法律规制

二有关伊斯兰教的法律规制概述

第三章中国古代特殊时期对宗教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对佛教加以法律上之禁绝时期概述

第二节“三武一宗”之灭佛举措

一北魏太武帝

二北周武帝

三唐武宗

四五代后周世宗

第三节中国历史上极度崇佛之时期

一中国历史上崇佛时期之概说

二梁武帝

三武则天时期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僧官制度

第一节僧官制度的创设与确立(东晋、南北朝)

一后秦姚兴所立之“僧正”

二东晋、南朝

三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僧官制度的确立(隋唐)

一隋代的僧官制度

二唐代的僧官制度

第三节僧官制度的稳定与发展(宋、元、明)

一宋代的僧官制度

二元代的僧官制度

三明代的僧官制度

第四节中国古代僧官制度的终结(清朝)

一清代僧官制度沿革概述

二清代僧官制度的新变化

第五章有关僧人身份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度僧制度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代

四明清时期

第二节度牒制度

一度牒制度的初创与发展

二度牒的式样及内容

三度牒的发放、效用与管理

四度牒的取得

五度牒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僧籍及其他有关僧人身份的制度规制

一僧籍的管理

二唐代僧籍制度的确立

三宋代以后僧籍制度的形式

四试经制度

五对出家资格的限制

六对僧人身份的保护与限制

第六章对佛教社团与寺院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佛教社团略论

第二节对寺院性质与创建的法律规制

一寺院活动与性质之规制

二寺院创建的法律规制

第三节关于寺院人员的法律规制

一寺职的设置与资格限制

二寺院僧众之管理

第七章中国古代对佛教的民事法律规制

第一节寺院民事关系之基础———寺院经济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时期

第二节寺院财产的取得

一皇室的赐予

二权贵官宦的赠予

三施主施与

四僧尼自捐

五寺院购置

六僧人获赠或继承之财产

七租佃所得

八开垦荒地

九其他形式

第三节寺院的赋税

第四节寺院与僧人的民事法律纠纷

一寺院、僧人与世俗社会发生之钱债纠纷

二寺院与地方的田土纠纷

三寺院僧人之间的纠纷

四寺院与施主之间的纠纷

第八章刑事法律对佛教的规制

第一节古代规制僧人犯罪概说

第二节古代对僧人犯罪刑事处罚的一般原则

一佛教僧团戒律可以作为国家法律之补充的原则

二僧尼犯罪从重处罚的原则

三佛制必须顺应中国之基本价值观之原则

四对僧人身份的特殊性加以法律上的规制

第三节涉及僧道犯罪的主要罪名

一私创庵院与私度僧尼

二僧道娶妻

三不拜父母

四触犯师尊

五盗毁佛像

六奸罪

七其他犯罪行为

第九章清代有关基督教的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选择以佛教为主要叙述线索的主要原因在于佛教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宗教特征,而其在国家法律规制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最多,如其曾面临“外来宗教”之指责与抨击;同时,也曾为宗教自主性而抗争,如“沙门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等。在法律层面,其曾受到严酷的打击,如所谓“三武一宗”的灭佛之举;也曾得到高度的崇奉,梁武帝与武则天之佞佛;等等。这些内容使本书在论述的范围和深度上更有挖掘的余地和扩展的空间。当然,关于一些宗教的特殊性法律规制情况,因其特殊,也不在本书的论述范围之内。如对藏传佛教之法律规制,其于制度层面自成系统,实施法律规制的方式和方法也完全不同于对汉传佛教的一般做法,且民族政策与法律结合密切,故本书对此不加以叙述。此外,还有所谓民间宗教,这些宗教有些借助佛教与道教的形式与内容,但其性质已经完全转变,大多数被视为非法,与合法宗教的法律规范性质完全不同,故也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中。

作者后记

拙作之成,得益于韩延龙老师之处实多。自立项始,即获推荐。书稿体例、内容也多曾倾听延龙老师意见,大得教益。

本人与韩师延龙相识三十余年,一见投契,相谈常欢;蒙师不嫌,引为忘年。往岁追随,常听深湛见解;近年往还,多谈学界掌故,先生之虚怀,每感其博大;先生之识见,常叹其精深。

今韩师延龙先生已逝,时时念起,尚难信其实,仍期待能相与谈欢,砥砺学识。每思再无与延龙老师相见之日,实悲从中来,足伤人怀。

拙著今虽付梓,但粗陋难免,难负延龙老师之期待,寤寐思之,真心惭愧。惟待驽马十驾,不舍其工,思成佳作,以报韩师延龙之切望。

借此机会,表达本人对韩延龙老师由衷的感激和深深的思念!

THE END
1.周丽丽: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主”特点原因分析这是就中国古代法律自身的情况我们所看到的。但是,认识到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是它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地方,却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发现与结论。事实上,中国古代法律具有“以刑为主”的特点,是我们站在现代法律的角度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出的观感与结论,也是我们将古罗马的法律与古代中国的法律加以比较后能够自然而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425.htm
2.宋朝法律体系缺失根源探析宋朝法律体系缺失根源探析,宋朝,法律体系,失信,根源,宋朝是一个相当重视法制建设的朝代,不仅创建了严密的法律,而且构建起严格的执法平台,为有法可依和公正执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12028326.nh.html
3.朝令夕改,同案不同判?简析宋朝法律体系缺失的根源根据宋朝法律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难看出,宋朝的法律体系存在着缺失这一问题,而其之所以存在,主要还是因为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法律的地位无法对抗皇权,使得权力出现了滥用,朝令夕改的行为屡见不鲜。当然了,宋朝对于中国古代来说毕竟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朝代,其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还是有着许多的可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964206215181815&wfr=spider&for=pc
4.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自然经济的禁锢,等级制度的藩篱,使得传统民事制度处于夹缝之中,高度发达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显得苍白无力。以至有学者以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个空缺。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民法,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体系。但不论从客观存在的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还是保存下来的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lv/150197.html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5、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过立法的手段把它规定为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但对于庶民的法定权利,却不见或少见于法律的规定。 6、在中国古代,民事法律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家不重视庶民的个人权利,当然也缺乏法律上的“私人平等”。 7、三纲的法律化,也是的义务本位法律化,庶民首要的是对国家和对君主尽其应尽的义务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7.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钱贵中国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钱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自然经济的禁锢,等级制度的藩篱,使得传统民事制度处于夹缝之中,高度发达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显得苍白无力。以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个空白。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2061
8.法治与中国社会“如果在有着悠久传统,并且本身已经极尽成熟的法典当中竟然找不出真正的民事法律条款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惊异”[23],梁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古时的习惯做法是将‘户婚田土’一类‘民间诉讼’划归州县自理,而对这类案件的处理,事实上往往没有明白载于律文的依据。”[24]即古代中国社会里众多的民事纠纷,如果发生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