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立法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地方志事业迎来了一个以志书、年鉴、方志馆、地情网、数据库、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史志期刊、学会、理论研究、地方史“十业并举”的时代,也是实现国志、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村志、社区志、行业志、部门志、专门志和综合年鉴全覆盖,史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时代,更是以方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中国风采并递交中国方案的新时代。

一、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是依法治志的必然趋势

二、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层次的文化根基,方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志工作中的旧志整理,地情信息网建设,方志馆以及大量的地方志信息化工作,撰写乡土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实行乡土教育等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整理、使用、开发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地方志机构存史的作用比较被人重视,但资政、育人的功能比较弱,为了加强地方志智库功能,要求地方志机构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宣志、用志渠道,更好地实现资政、育人的功能,为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必须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拥有行政职权,来承担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地方志机构是人民政府的内部行政机构,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所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独立进行行政管理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在行政法上,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意味着,此行政机关能进行对外管理,它所做的行政行为具有对外法律效力,行政主体有着与其地位相适应的行政权利义务,即一定的规范创制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理决定权、行政检查权、行政奖励权、行政制裁权等;它的法定义务包括执行法律、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律程序、纠正违法或不当、对侵权损害予以赔偿或补偿等。我国的地方志机构由于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能行使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在现实工作中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如下:

(一)地方志工作缺少行政权力

(二)地方志机构无强制执行权

根据《条例》第二、五、十一、十二、十四条的规定,地方志机构的行政职能包括:1.地方志事业进行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2.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3.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4.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方志理论研究;5.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6.组织地方志书审查验收;7.对志书进行备案管理等。根据《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擅自编纂出版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提请本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依法查处。未经审查验收、批准将地方志文稿交付出版,或者地方志存在违反宪法、法律、法规规定内容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说明对违法编纂出版地方志的行为,地方志机构只有提出申请权,而真正实行行政处罚的主体是本级人民政府的出版部门。

可以说,现行地方志机构的管理修志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行政机构的内部行政行为,属于政府的内部事务,不具有可诉性,一旦出现纠纷不适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而是依据行政机关上下级以及内部工作规章来处理。法律对地方志机构定性为内部的行政机构决定了它工作的局限性,不能对违反修志工作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进行有效地行政管理,采取强硬的行政处罚措施来保证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与管理国家史志事业的重任相匹配,体制不顺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瓶颈。

四、应当在立法时赋予地方志机构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本文建议在地方志立法时,将“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修改为“国家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修改为“县级以上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这样的表述就直接赋予了地方志机构以行政机关的地位,具体条文表述如下:

“国家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地方志事业,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志事业,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的地方志活动实行指导和检查。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机构或工作人员负责地方志工作。承编地方志工作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地方志机构或者地方志工作人员,负责开展本单位的地方志工作。”

总之,赋予地方志办公室以行政主体资格是史志立法的一个探讨重点,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正常态势,相信被赋予了行政主体地位的地方志机构必定能不负重托,稳步前行!

THE END
1.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ww.w.hbgrb.net/gn/202412/t20241204_268371.html
2.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主审|马兰兰 编审|张贺新 编辑|张 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E1MTA5MA==&mid=2650616585&idx=1&sn=cc05a09e355427f82c3979f0a0be6cd5&chksm=8e880a54b9ff83422d2a7d27be9f056d3de4e6ed21ea63dde9a466f9606fb61db736c981d0f6&scene=27
3.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责任编辑:刘海] 专题报道 阿勒泰日报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3 http://mztj.altxw.com/sy/qttt/202412/t20241204_25357884.html
4.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 (编辑:吕媛媛)友情链接: 中国网信网 群众新闻网 西部网 陕西网 西安网 公益记者网 西安新闻网https://www.sanqin.com/2024-12/04/content_10969551.html
5.新征程号角丨法度者,正之至也法律知识大全从出生起,每个人都被宪法赋予了人权;长大后,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成年后,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学毕业后,宪法赋予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休息的权利、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结婚生子后,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公民http://fw.mwfw.cn/fw/238976.html
6.浅析“依法治志”修志体会方志园地依法治志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是依法修志发展的奋斗目标、必然路径。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提出“依法治志”新概念,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编修志鉴一项工作向“多业并举”一项事业https://www.scdfz.org.cn/fzyd/xzth/content_5785
7.论依法治志【摘要】:依法治志作为方志学理论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新方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的。依法治志不是对依法修志的否定与"抛弃",而是对依法修志的发展与"扬弃",依法治志是依法修志的升级目标和创新发展。依法治志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体系结构到主体话语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DFZ201605004.htm
8.论地方志“依法治志”的三个境界论依法治志的三个境界 易介南 【摘要】:依法治志是伟大时代对地方志工作的总体要求。这一总体要求以修https://bbs.re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6587714